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封建时代文人的政治理想

古代文人职业理想的独特性

封建时代文人的职业理想与当代文人有着天壤之别。当代社会,职业种类繁多,文人可以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大展身手,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作家可以专注于创作各类文学作品,用文字描绘世间百态,抒发情感;学者可以在学术的海洋中深耕细作,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智慧;文化工作者则可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封建时代,文人的职业选择极为有限。在那个时代,作家、诗人并非一种能够维持生计的具体职业。封建时代的文人,心中怀揣着一个共同的远大理想,那便是踏入仕途,谋取官职,而且官职越高越好,最好能够位极人臣,荣登宰相之位。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封建时代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明特征。官僚阶层处于社会的上层,拥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资源。一旦成为官员,就意味着能够享有优厚的物质待遇,如丰厚的俸禄、宽敞的府邸、华丽的服饰等。这些物质上的享受,对于生活在相对艰苦环境中的文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例如,唐代的官员不仅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还能获得土地、奴仆等赏赐,生活可谓富足无忧。

官员还拥有广泛的权力和影响力。他们可以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许多文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以宋代的范仲淹为例,他一生为官,心系天下苍生,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念,并积极推行改革,试图改变社会的弊端,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封建时代,文化教育资源主要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文人通过读书识字,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而做官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封建时代,文人将做官视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社会环境、物质利益、权力追求和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职业理想与当代文人的职业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特征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李白宏大政治理想剖析

在封建时代文人普遍以做官为理想的大背景下,李白作为盛唐时期最杰出的大诗人,凭借卓越的文学才华,怀抱着比一般诗人更为远大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理想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宰相,二是做帝王之师,这两个理想都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抱负和独特的追求。

李白渴望成为宰相,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意味着他希望能像春秋时期的管仲和晏婴一样,成为皇帝的辅弼之臣。管仲辅佐齐桓公,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逐渐强大,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在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军事上改革兵制,提高军队战斗力;在外交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树立了齐国的威望。晏婴则以其智慧和正直著称,他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主,致力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他敢于直言进谏,纠正君主的错误,同时注重民生,关心百姓的疾苦。

李白以管仲和晏婴为榜样,立志成为宰相,就是希望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战略,使天下太平,四海归一。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像管仲和晏婴一样,在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在他看来,宰相不仅是一个官职,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重要途径。

除了当宰相,李白的另一个政治理想是做皇帝的老师。他在《赠钱征君少阳》诗中写道:“秉烛唯须饮,投干也未迟。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他把自己比作唐代的姜太公,期待着能遇到像周文王那样的贤明君主,成为帝王之师。姜太公在遇到周文王之前,一直隐居在渭水之滨,垂钓等待时机。当周文王访贤时,他与周文王交谈,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周文王的赏识和重用。此后,他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帝王之师这一角色,在中国古代文人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职位,更代表着对自身价值和尊严的高度认同。成为帝王之师,意味着能够以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影响君主的决策,引导君主治理国家。李白认为自己具备成为帝王之师的能力和素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使君主成为贤明的统治者,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这种理想体现了李白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NJT7EV3wU2hmGENmzLlRqXEJAxd8TapEr2TCEiDU6m7VbC+m8UdDsNvhhJQMg7u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