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李白的婚姻生活

入赘许家的缘由与生活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的李白怀揣着壮志豪情,毅然走出巴蜀,踏上了游历天下、施展抱负的征程。他沿着长江水路东下,从四川乐山清溪出发,途经渝州(今重庆市),穿过荆门,一路东行,先后游历了湖北江陵、湘南洞庭、江西庐山,抵达金陵(今江苏南京),又辗转至广陵(今江苏扬州),最后在浙江绍兴地区短暂停留。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李白几乎踏遍了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在扬州,他出手阔绰,“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尽情享受着游历的快乐。钱财再多也有花完的时候。当他从浙东地区返回时,身上的钱财已所剩无几。在《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一诗中,他发出了“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感慨,诗中流露出的落魄与无奈,正是他当时精神上和经济上陷入窘境的真实写照。

也就是在这一年,二十六岁的李白来到了安州(今湖北安陆)。在这里,他的人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娶妻生子,结束了单身生活。开元十五年(公元 727 年),李白与许氏喜结连理。许氏的祖父许圉师,曾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父亲许绍更是与唐高祖李渊为少年同学,是高祖、太宗朝的重臣。虽然此时许圉师已去世多年,但许氏家族依旧算得上是权贵之后、相门之家。

李白与许氏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唐代知识分子的择偶观念。在唐代,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婚与宦。对于他们而言,迎娶名门之女是一种普遍的追求,因为这不仅关乎个人的社会地位,还对未来的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时,知识分子的择偶对象主要瞄准五大望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陇西李氏,河南荥阳郑氏,以及太原王氏。若能与这些豪门望族攀上亲戚,无疑会为自己的仕途增添助力。许氏家族虽并非豪门望族,但因她祖父曾为宰相,也算是一个权贵之门,这对于李白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由此可见,在注重姻亲和仕途的时代氛围下,李白也未能免俗。

李白并非将许氏迎娶回家,而是入赘到许家,成为了倒插门女婿。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提到“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一般来说,唐代的知识分子大多不会选择入赘,因为这在传统观念中可能会被视为有损颜面之事。但李白却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李白可能受到了西域地区突厥文化的影响。在突厥文化中,男方入赘女方家庭的行为并不被视为耻辱,反而可能是一种常见的婚姻形式。李白早年在西域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这种文化观念较为熟悉,因此在婚姻选择上,他可能没有过多地受到中原传统观念的束缚。另唐代社会观念相对开放,对各种婚姻形式的包容度较高。在唐代,女性的地位相对较高,社会风气较为自由,这为李白做出入赘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环境。李白当时的经济处境较为窘困,入赘许家可以让他依靠许家的家族势力,继续自己的宦游生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婚后,李白与许氏居住在安陆的白兆山桃花岩。这里风景秀丽,宛如世外桃源,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浪漫的色彩。在这个宁静的地方,李白与许氏度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时光。许氏为李白生下了一儿一女,儿子取名伯禽,女儿名为平阳。李白在诗中曾描绘过他在安陆的家庭生活:“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他巧妙地运用了东汉太常卿周泽的典故,周泽病卧斋宫时,妻子前去看望,却被他认为冒犯了斋禁而投入监狱。当时人们作歌讽刺周泽不懂得维护夫妻感情:“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李白借此典故,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开怀畅饮的生活状态,虽然不免冷落了妻子,但从诗意的重心在于畅饮以及诗题《赠内》来看,恰恰说明他们夫妻之间感情深厚,关系融洽。

在安陆的日子里,李白一边享受着家庭的温暖,一边继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他时常与当地的文人墨客交往,吟诗作画,探讨文学艺术。他也没有放弃对仕途的渴望,积极寻求机会,希望能够得到举荐,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现实并非总是如人所愿,李白在安陆的求仕之路并不顺利,他与当地官员的关系也并不融洽,这为他日后的生活埋下了隐患。但在这段时间里,家庭的温馨成为了他心灵的慰藉,让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与刘氏的短暂结合

李白与许氏的婚姻在许氏去世后画上了句号,此后,李白的生活迎来了另一段感情经历,他与刘氏走到了一起。然而这段感情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仓促,在李白的生命中留下了一抹独特却又略带苦涩的痕迹。

许氏离世后,李白陷入了一段情感的空白期,生活的孤寂与漂泊感愈发强烈。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他与刘氏相遇了。关于两人相识的具体情形,史料并无详细记载,但可以推测,在李白四处漫游的过程中,于某个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刘氏。当时的李白,虽在诗坛已崭露头角,但其仕途不顺,经济上也时常陷入困境。而刘氏,或许被李白的才华与名气所吸引,抑或是在相处中与李白产生了别样的情愫,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刘氏的性格特点,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窥见一斑。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用“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的诗句,以朱买臣之妻嫌弃朱买臣贫穷而离去的典故,暗指刘氏对自己的轻视。由此不难推断,刘氏可能是一个较为现实、注重物质生活的女子。她或许无法理解李白那种超脱世俗、追求理想的情怀,更无法忍受李白为了实现政治抱负而四处奔波,却未能给家庭带来稳定富足生活的现状。在她眼中,李白的漫游与追求显得不切实际,她更希望李白能够脚踏实地,谋取一份安稳的生计。

两人性格与观念上的差异逐渐凸显,矛盾也日益加深。李白一心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因此他不断地游历各地,结交名士,寻求举荐的机会。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他居无定所,经济上也时常捉襟见肘。刘氏则更关注眼前的生活,她期望李白能够放弃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回归平凡的生活,为家庭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这种观念上的巨大分歧,使得两人之间的争吵日益频繁。

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也可能与刘氏的性格产生冲突。李白生性洒脱,喜欢结交朋友,饮酒作乐,他的生活充满了浪漫与激情。而刘氏或许更倾向于平淡、安稳的生活,对于李白的这些行为,她可能感到不满与无奈。久而久之,两人之间的感情在不断的摩擦中逐渐消磨殆尽。

最终,性格与观念上的差异,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李白与刘氏的分手。这段短暂的结合,对于李白而言,无疑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它不仅让李白在感情上遭受了挫折,也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东鲁女子与婚姻波折

在李白经历了与刘氏的感情波折后,生活的轨迹将他带到了东鲁,在这里,他与一位东鲁女子相遇,开启了又一段别样的情感历程。

李白在许氏去世后,带着子女辗转来到东鲁兖州地区。彼时的他,虽历经生活的坎坷,但依旧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在东鲁的生活中,李白与这位东鲁女子邂逅。关于他们相遇的场景,或许是在热闹的集市,或许是在友人的聚会,亦或是在东鲁的山水之间,虽已无从考证,但可以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瞬间,让两颗心就此靠近。

不久后,李白与东鲁女子走到了一起。两人虽未举行正式的婚礼,但在生活中已然成为彼此的依靠。东鲁女子的出现,给李白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温暖与慰藉。在李白四处奔波、为理想而努力的日子里,她默默地陪伴在李白身边,操持着家中的琐事,给予李白生活上的关怀与支持。

这段感情的结晶,是他们的儿子颇黎。颇黎的诞生,为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与生机。李白对这个孩子满怀期待与疼爱,从为他取名“颇黎”,便可见一斑。“颇黎”谐音“玻璃”,在古代,它是一种珍贵的天然水晶石,深受人们喜爱。李白以此为儿子命名,或许是希望他如水晶般纯净、明亮,拥有美好的未来。

这段感情在李白的生活中,也有着诸多复杂的影响。东鲁女子的陪伴,让李白在漂泊的生活中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情感寄托。在他遭遇挫折、心情低落时,东鲁女子的温柔与理解,给予了他莫大的安慰与鼓励,使他能够重新振作,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例如,当李白在仕途上屡屡碰壁,心情沮丧地回到家中时,东鲁女子总是耐心地倾听他的烦恼,用温暖的话语安慰他,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支持。

令李白的生活依旧充满了不确定性。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时常需要外出游历、结交朋友,寻求实现抱负的机会。这使得他无法长时间陪伴在东鲁女子和孩子身边,家庭的重担更多地落在了东鲁女子一人身上。长时间的分离,难免会对两人的感情产生一些影响。而且,李白的经济状况并不稳定,有时甚至会陷入困境,这也给家庭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尽管李白与东鲁女子的感情有着诸多波折,但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她无疑是李白生活中的重要支撑。她的存在,让李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多了一份牵挂与责任。由于李白生活的特殊性,这段感情最终的走向也充满了遗憾。在后来的岁月里,关于东鲁女子的消息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李白在诗歌中偶尔流露出的对那段生活的回忆与感慨。

与宗氏的相知相伴

在李白丰富而波折的情感历程中,与宗氏的相遇相知,无疑是一段充满浪漫与深情的佳话。那是公元 749 年,四十九岁的李白在梁园(今河南开封),命运的红线将他与宗氏紧紧相连,开启了一段别样的婚姻旅程。

关于李白与宗氏相识的过程,虽没有确切详实的史料记载,但后人通过种种线索,勾勒出了一段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故事。或许是在一场文人雅士云集的宴会上,或许是在梁园的亭台楼阁间,李白以其豪放洒脱的气质、出口成章的才华,瞬间吸引了宗氏的目光。而宗氏,作为前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自小在相府中熏陶,才情出众,气质高雅,她的温婉聪慧也深深打动了李白。两人目光交汇的那一刻,仿佛时间都为他们静止,一段美好的缘分就此展开。

他们的结合,并非仅仅基于外貌与才情的相互吸引,更有着精神层面的高度契合——共同的道教信仰。在唐代,道教备受尊崇,许多文人墨客都对道教的思想和修行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李白对道教的痴迷,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渴望通过修炼,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实现自己心中的自由与逍遥。而宗氏,同样是个虔诚的道教徒,她对道教的教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夫妻二人对道教修行的热爱。他们不仅一同探讨道教的经典著作,还时常结伴游历名山大川,寻访隐居的道士,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感情愈发深厚,相互之间的理解与支持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宗氏对道教的虔诚,还体现在她与唐代宰相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一起求仙访道的经历中。李白为此写诗称赞:“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诗中,李白对宗氏追求道教的行为充满了赞赏与鼓励,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在信仰上的志同道合。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安史之乱”的爆发,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叛军的铁蹄踏碎了山河,也让李白和宗氏陷入了困境。为了躲避战乱,他们不得不离开梁园,隐居到庐山。在庐山的日子里,虽然环境清幽,但局势的紧张和对未来的担忧,始终笼罩着他们。

此时,永王李璘派使者韦子春来请李白下山,加入他的军队。李白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不顾宗氏的担忧,毅然决定下山相助。宗氏深知局势的复杂和危险,她紧紧拉住李白的衣角,眼中满是忧虑与不舍,问道:“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她用苏秦的典故,既表达了对李白前途的担忧,又希望他能平安归来。李白则以幽默的口吻回应,安慰宗氏不要过于担心。

但不幸的是,由于复杂的政治斗争,永王军被肃宗击败,李白也因此获罪,被投进了监狱。当时李白被关押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而宗氏在豫章(今南昌市)。得知李白的遭遇后,宗氏心急如焚,她不顾路途艰险,四处奔走,想尽一切办法疏通关系,只为能救丈夫于水火之中。她的行为,充分展现了患难夫妻之间的深情厚谊。

李白在狱中,深深感受到了宗氏的努力与付出,他在《在浔阳非所寄内》中写道:“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知登吴章岭,昔与死无分。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相见若悲叹,哀声那可闻。”诗中,李白将宗氏比作蔡文姬,称赞她为了救自己,像蔡文姬在曹操面前求情一样,不辞辛劳,四处奔波。

李白出狱后,又被流放夜郎。在他流放的途中,宗氏的弟弟宗璟,对这位姐夫也相当不错,陪同姐姐送别李白直到浔阳江畔。宗氏和宗璟的举动,让李白在困境中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和支持。

尽管经历了诸多磨难,但李白与宗氏的感情并未因此而褪色。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他们的婚姻虽然充满了波折,但也因为彼此的坚守和付出,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李白与宗氏的婚姻,是一段充满浪漫与深情、幸福与波折的故事。他们因共同的信仰而相知相爱,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相互扶持,不离不弃。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段动人的佳话,为后人所传颂。 Rl0v7caVsqXaHykCEsUbe1KachqM4WEjz9ZoRfuWTlQB4X1JphiTCIgHKeqWsI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