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寻诗仙李白的身世时,其出生地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焦点。众多学者各执一词,有人主张他生于中亚碎叶,有人坚信他降生于四川,还有人提出他出生于今新疆库尔勒焉耆自治县一带或者长安。在这些观点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四川江油和中亚碎叶这两种说法。
支持李白出生在四川的一方,主要依据来自李阳冰和魏颢的记载。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在李白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一直陪伴在侧。李白病重之际,将自己的诗文草稿托付给李阳冰,希望他能帮忙编辑作序。李阳冰在《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声称,李白于唐中宗神龙初年(公元 705 年左右)出生于四川。李阳冰与李白关系密切,他所记述之事很可能就是李白亲口相告。而且,作为李白的族叔,他对家族内部的私密之事应该更为了解,所以他的记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魏颢则是李白的忠实崇拜者,两人在江苏扬州相遇后,李白对魏颢十分信任,还为他的文章作序。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也表达了李白出生于四川的观点。按理说,他们二人提供的应该是第一手资料,值得信赖。这个说法却与李白本人的说法存在矛盾。
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提到:“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这篇自荐表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也就是公元 757 年。据此推算,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武周时期的大足元年,即公元 701 年。到神龙年间,李白已经五岁了,这显然与李阳冰、魏颢所说的出生时间不符。这一矛盾使得李白出生于四川的观点受到了质疑,其可靠性也大打折扣。
再看李白出生碎叶一说,主要证据来自中唐文人范传正。范传正极为崇拜李白,他为李白重新整修墓碑,并撰写了《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碑文中提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范传正的碑文是在见到了李白儿子伯禽的亲笔记录之后而作。伯禽作为李白最亲的人,不太可能随意编造自己父亲的出生地。因此,从这方面来看,李白出生于碎叶这种说法似乎更具可靠性。
范传正的记载还为我们勾勒出了李白家族的一段迁徙历史。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白家族的一支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碎叶。在那里,他们隐姓埋名,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直到神龙初年,才回到四川广汉,侨居在当地成为郡人。李白的父亲李客,早年逃离故乡,遂以字为名,隐居在山林之中,不奢求进入仕途当官。
对于范传正的记载,也并非没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虽然伯禽是李白的儿子,但他所记录的内容可能存在误差。毕竟时间久远,而且家族在迁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的丢失或错误。碎叶在当时是一个较为偏远的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也相对困难。因此,关于李白出生在碎叶的说法,也不能完全排除是后人的一种推测。
除了李阳冰、魏颢和范传正的记载外,还有其他一些文献也对李白的出生地有所提及。刘全白也是李白同时代的人,他担任过池州刺史,与李白是好朋友。刘全白说李白是广汉人,今四川德阳广汉市人。宋祁在《新唐书·文苑列传》中记载,李白是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祖在隋末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逃回,客居在巴西郡,李白在这里出生,他的母亲梦见太白星,所以给李白起这样的名字。
这些不同的记载使得李白出生地的问题更加复杂。但综合来看,学术界现在一般比较认同李白出生在唐代安西都护府所管辖的碎叶城。这个碎叶城如今已不在中国境内,而是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那里至今还留存着碎叶城遗址。
从地理位置上看,碎叶城是当时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文化交流频繁。它是唐高宗时期仿造长安城建造的,归属于条支都督府,后成为安西四镇之一。这样的环境为李白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在碎叶城,李白可能接触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和赞美。
而四川江油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如果李白出生在四川江油,那么他在蜀地的成长经历也会对他的诗歌风格产生重要影响。蜀地的山水风光、民俗文化等都可能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他的一些诗歌中描绘了蜀地的壮丽山河和独特风情,如《蜀道难》中对蜀道艰险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李白出生地的争议,不仅仅是一个地理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文化传承和诗歌创作的问题。无论是四川江油还是中亚碎叶,都为李白的成长和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和资源。我们不能简单地判定他出生在哪里,而应该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和欣赏他的诗歌作品。也许,正是这种出生地的不确定性,为李白的诗歌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让后人对他的身世和创作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在这场关于李白出生地的争论中,李阳冰、魏颢、范传正等人物的记载都成为了重要的线索。他们的记录虽然存在矛盾和争议,但也为我们了解李白的身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李白的名字背后不仅蕴含着一段奇妙的神话传说,更折射出丰富的文化意义。
李阳冰在《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为我们揭开了李白名字由来的神秘一角。文中记载:“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这段话的大意是,李白的母亲在生他的那个夜晚,梦见了太白金星,随后便生下了李白,因此给他取名为白,取字太白。李阳冰与李白关系密切,他的这段记录很可能就源自李白本人的讲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太白金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神祇。它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重要角色,通常被描绘为一位白发苍苍、和蔼可亲的老者,掌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在古人的观念里,太白金星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祥瑞或重大事件的发生。李白的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这一神奇的梦境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仿佛是上天在预示着李白将拥有非凡的人生。
有趣的是,李白的出生情景与老子的出生极为相似。据《艺文类聚》卷78《灵异部》上记载:“老子,……其母感大星而有娠,……母到李树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老子的母亲也是因梦见大星而受孕,并且在李树下生下了老子,老子出生后还指着李树以之为姓。这种相似性并非偶然,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唐朝时期,统治者为了神化政权,声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白自许为李唐皇室宗亲,附会老子李耳的所谓“神迹”,也就不难理解了。他将自己的出生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一方面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高贵出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借助神话的力量,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抹神秘的色彩。
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看,“白”和“太白”这两个名字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白”在古代文化中常常代表着纯洁、光明和高贵。白色是一种纯净无瑕的颜色,象征着人的品德高尚、心灵纯洁。而“太白”则与太白金星相关联,太白金星在天空中闪耀着明亮的光芒,象征着智慧、才华和超凡的能力。李白以“白”为名,以“太白”为字,仿佛从出生起就被赋予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卓越的才华。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也能看到“白”和“太白”这两个意象的频繁出现。例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中,“明月”常常被视为“白”的象征,它皎洁明亮,给人以宁静、纯洁的感觉。而“太白”则更多地与他的自我认知和理想追求相关联。他在诗中常常以“太白”自居,表达自己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李白的自我表述中,他常称自己是陇西成纪人,也就是如今甘肃天水一带,并且自称是西凉时期凉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世孙。李白在《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写道:“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汉代的飞将军李广有一支后裔定居陇西成纪,而凉武昭王李暠正是李广的第十六世孙。李暠在敦煌、酒泉一带拥军自立,号为凉公,死后国人加谥号为武昭王。
李唐王朝的皇帝们的祖先同样是李暠,唐高祖李渊是李暠的七世孙,唐玄宗李隆基是李暠的第十一世孙。若按照这样的谱系来算,李白的辈分颇高,唐玄宗还得尊称李白为族爷爷。从李白与众多李唐宗室贵族交往的诗文里,却能发现他在称呼对方时,辈分排列十分混乱。
有时候,李白称呼某人为兄,可实际上他比这个人要大两辈;有时称呼某人为叔,实际上他可能比这个人还要大四辈。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例子便是李阳冰。按辈分排列,李白应与李阳冰同辈,但他却称李阳冰为“族叔”,主动将自己的辈分降低了一辈。这种辈分称呼上的混乱现象,着实令人费解。
这或许是因为李白家族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家谱或者族谱出现了遗失的情况。根据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自述,李暠去世后,他的儿子李歆即位,然而很快就被另一个军阀势力沮渠蒙逊击败。李歆的弟弟李恂,自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后来也被沮渠蒙逊所杀。李白家族的一支就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流落到长安渭水一带。到了他的六世祖的时候,又迁徙到了碎叶城,李白便是在碎叶城出生的。随后,他又跟随父亲迁徙到了四川。
在经历了如此波折的迁徙之后,族谱遗失的可能性极大。即便李白内心清楚自己是凉武昭王的九世孙,但具体到与他人的辈分大小关系,由于没有了家谱和族谱作为文字证据,就很容易出现混淆。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历史上,许多家族在经历战乱、迁徙等变故后,都会面临族谱缺失的问题,从而导致家族成员之间辈分关系的混乱。
李白其实有机会列入皇家档案馆——宗正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听从官员李彦允的建议,将李暠之后绛郡、姑臧、敦煌、武阳四公子孙列入宗正寺。这意味着,属于这四公子孙的人,就是皇上正式的亲戚。当时李白就在长安,并且得到了唐玄宗的器重。他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后,还曾与李彦允一同去北海学道,二人关系颇为密切。
因此,如果李白拥有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或者系统的家谱族谱,他肯定能够列入宗正寺。他最终未能被列入,缺少必要的证明材料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李白家族在迁徙过程中,族谱的遗失对他的身份认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除了族谱遗失的因素外,李白家族未能列入宗正寺或许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从历史背景来看,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白家族的一支逃到了碎叶,在当地隐姓埋名。虽然到了神龙初年,他们回到了四川,但史书并未记载李白家族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何不能入籍李唐宗室。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记载李白家世显赫,还用上古时期的穷蝉至舜来比喻自己的家族,暗示李白这一支也是帝王之家。从隋末到神龙年间,前后有80多年,即便李白回到了唐朝,他也不敢提及当年家族所犯何事,甚至不敢参加科举考试,因为科举考试需要填写详细的家世。
回顾隋末唐初的历史,玄武门之变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事件。有学者推测,李白很有可能是李建成的子孙。李建成被杀时已经 38 岁,在当时结婚年龄较早的情况下,他很可能有众多子女。李世民和李元吉 16 岁结婚,李渊大约17 岁结婚,由此推断李建成结婚的年龄也差不多在十六七岁。如果李白是李建成的子孙,那么他的家族可能因为这场政治斗争而受到牵连,导致不能入籍李唐宗室。
这种推测并非毫无根据。李白对自己的身世一直闪烁其词,他与李渊是同族的身世却不能公开提及,这背后肯定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且,李白父亲的名字甚至都有可能是假名,李白本人也从未提过他的父亲及祖父,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家族有着一段特殊的历史。
在唐朝,攀附皇亲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风气。许多人姓李,就会声称自己是陇西成纪人,是凉武昭王的后代。那么,李白是否也存在假冒攀附的可能性呢?从现有资料来看,这种可能性不大。李白在世的时候,与一些李唐皇室宗亲贵族交往密切,诗文中常常与他们称兄道弟,论资排辈。但没有任何人、任何证据表明,曾有人质疑、揭露、告发李白的真实身份。
在缺乏更进一步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暂且相信李白的自述,认为他是凉武昭王的后代,是李唐皇室的宗亲。他那混乱的辈分称呼、未能列入宗正寺以及对身世的闪烁其辞,都为他的贵族身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层面纱不仅吸引着后人不断去探寻真相,也让李白的形象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李白自称凉武昭王九世孙这一身份,既有着一定的依据,又充满了谜团。家族的迁徙、族谱的遗失以及可能存在的历史隐情,都使得他的贵族身份变得扑朔迷离。
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关于李白父亲的具体信息少之又少,人们只能依据有限的线索进行推测。
有人说他是个县尉,县尉在古代是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员,若李白父亲担任此职,那他应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行政经验。在那个重视家族背景和社会地位的时代,这样的身份或许能为李白提供一些接触官场和社会上层的机会,培养他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和处理能力。
也有人猜测他是商人。在唐朝,商业较为发达,商人拥有一定的财富。如果李白父亲是商人,那么李白从小可能生活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学习和游历。商业活动往往涉及到不同地区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这可能使李白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多元的文化,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还有人认为他是侠客。侠客在古代社会中以行侠仗义、武艺高强著称,具有自由奔放、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若李白父亲是侠客,那么李白可能从小受到这种侠义精神的熏陶,培养出豪迈洒脱、重情重义的性格。侠客的生活充满了冒险和挑战,这种经历也可能激发李白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使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正义的向往。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他是隐士。隐士通常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超脱。如果李白父亲是隐士,那么李白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隐士的生活方式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对自然的感悟,这可能使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是,当地人称呼他为“李客”。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记载:“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这表明李白的父亲因为避难、避仇逃到四川,担心招惹是非,于是待在绵州昌隆县青莲乡这个小地方隐居起来,不求仕宦。由于他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所以没有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在当地人眼中,他只是一个外来的客人。
我们可以从李白的一些经历中感受到家庭文化对他的影响。李白曾在《秋于敬亭送从侄游庐山序》中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这说明李白小的时候,李客曾教他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子虚赋》是汉代大赋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想象和宏大的叙事结构而著称。李客让李白诵读这样的经典作品,可见他对中原传统文化的重视。
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虽然他们家一度生活在西域地区,受到西域文化、突厥文化的影响很深,但是总的来说,李白的家庭,尤其是他的父亲,对中原文化,尤其是中原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多。这种家庭文化的熏陶对李白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诗歌创作方面,李白继承了中原文化中诗歌的优良传统,他的诗歌既有《诗经》《楚辞》的浪漫主义情怀,又有汉代赋体的华丽辞藻和宏大气势。例如,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时光的匆匆流逝和人生的短暂,展现出他豪放不羁的风格。
在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中原传统文化强调的道德观念、家国情怀等也在李白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尽管他一生追求自由和理想,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但他始终怀有一颗爱国之心和对正义的追求。在“安史之乱”中,他积极投身到平叛的事业中,希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