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守孝与游历

回乡守孝的生活

苏轼在科举崭露头角后,命运却给他安排了一段别样的经历。母亲程氏的突然离世,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他原本顺遂的生活节奏,他不得不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匆匆踏上回乡之路,为母亲守孝。

回到眉山老家,熟悉的山水、质朴的乡情,却难以抚平苏轼内心的悲痛。守孝期间,生活变得简单而宁静,却也时常被思念母亲的情绪所笼罩。他与当地友人的交往,成为这段黯淡时光里为数不多的慰藉。

苏轼常与一帮志同道合的友人外出野游,他们穿梭于眉山的山水之间,或攀登葱郁的山峦,或泛舟于清澈的溪流。有一次,他们来到一处幽静的山谷,谷中野花烂漫,蝶舞翩跹。友人指着漫山的野花,笑着对苏轼说:“子瞻,此景如画,正合你才情,何不作诗一首?”苏轼望着眼前美景,心中感慨,随即吟出一首诗,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众人听后,纷纷赞叹,笑声在山谷中回荡。

这样的欢乐时光并不能完全驱散苏轼心中的阴霾。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坐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母亲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眼前。想起母亲的教诲,想起那些与母亲共度的温馨时光,他不禁潸然泪下。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曾写道:“每念及母亲,心如刀绞,恨不能再承欢膝下。”

除了与友人出游,苏轼也会静下心来读书写作。他在自家的书房里,翻阅着一本本古籍,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时,他会为书中的一句话、一个观点而反复思考,然后提笔写下自己的见解。这段时间的阅读和写作,让他的思想更加深邃,文学功底也愈发深厚。

成都之行与上书求荐

守孝期满后,苏轼并未满足于在眉山的生活,他心中怀揣着更大的抱负,决定前往成都,拜见当时的四川首长王素,期望能得到他的赏识与举荐,为自己的仕途开辟新的道路。

苏轼深知此次拜见的重要性,在前往成都的途中,他便精心构思给王素的书信。到达成都后,他将饱含心血的《上知府王龙图书》呈递给王素。

在信中,苏轼先是对王素上任后的表现进行了一番夸赞。他写道:“明公上任以来,还不到一个月,蜀之士大夫,举欣欣然相庆,以为近之所无有。下至闾巷小民,虽不足以识知君子之用心,亦能欢欣踊跃,转相告语,喧哗纷纭。”苏轼用这样生动的描述,极力渲染王素在四川的受欢迎程度,试图拉近与王素的距离。

苏轼开始阐述自己对治理四川的看法。他指出,治理四川“有所甚易,而亦有所至难”。一方面,他吹捧王素能力极强,在四川主持工作完全可以“不劳而自成也”。另一方面,他也提到近来四川百姓生活不易,“惴惴焉恐死之无所”,希望王素能“释其重荷”“而出之于陷阱之中”。苏轼认为,治理四川的难点在于处理好“赋民”与“养兵”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从老百姓头上抽太多的税,又要把兵养好。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他却没有给出具体可行的办法,只是强调王素的能力,相信他能解决这些难题。

苏轼写这封信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希望王素能对他另眼相看,进而举荐他,让他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在信的末尾提到,自己带来了“旧所为文十五篇”,希望王素在政事之余能读一读,“凭几一笑,抑或有可观耳”,满心期待王素能被他的文章所打动。

王素的反应却并未如苏轼所愿。王素出身名门,见多识广,对于苏轼这样的书生议政文章,或许早已司空见惯。他并没有对苏轼的文章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也没有给予苏轼实质性的回应。

《南行集》的创作与意义

苏轼在结束守孝生活后,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乘船顺长江而下,准备前往京城谋求发展。一路上,他们游山玩水,参观名胜古迹,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和旅途的乐趣。

在这充满诗意的旅途中,苏轼一家被沿途的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所触动,心中感慨万千。舟中无事时,他们或博弈饮酒,或吟诗作画,兴致盎然。苏轼更是文思泉涌,与家人一同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后来被汇集成册,定名为《南行集》。

《南行集》的创作背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对未来的憧憬。苏轼在给《南行集》写的序《南行前集叙》中,对自己写文章的心得作了一次总结。他很瞧不起以前写文章的人,嘲笑那些人“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认为写文章应自然而然,如同“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华”,水到渠成。而他们一家人在旅途中的创作,正是这种自然流露的体现。“舟中无事,博弈饮酒,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这些诗文皆“得于谈笑间”,是自然而然的才思迸发。

从内容特点上看,《南行集》中收入诗文一百篇,多是状物写景抒怀之作。例如经过湖北秭归时,苏轼写下《昭君村》,对王昭君的悲惨遭遇发表感慨。“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楚人不敢娶,谓是汉妃子。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鬼。”苏轼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昭君的美丽与命运的无常。又如《夜泊牛口》中,“日落红雾生,系舟宿牛口。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负薪出深谷,见客喜且售。”生动地展现了夜泊牛口时的乡村景象和质朴民风。

在《南行集》中,苏轼体现出的文学思想强调自然真实,反对刻意雕琢。他认为文学创作应源于生活,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这些诗文也反映出他此时的人生感悟。在《夜泊牛口》中,他羡慕山民淳朴安闲的心境,发出“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的感慨,表达了对世俗诱惑的清醒认识。尽管他有这样的感悟,进京后依旧为仕途“汲汲奔走”,这种矛盾也体现出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南行集》对于苏轼而言,不仅是旅途中创作的记录,更是他文学思想发展的重要见证。它标志着苏轼在文学创作上逐渐走向成熟,为他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这些诗文也让后人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苏轼当时的心境和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ZBm9NIgp7uxecjIpAmbc869a5ooypVtIuEj6bS8pfppviPidU9yB9jyE9tW5bd+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