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苏轼的科举之路

初入科场:崭露头角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文人踏入仕途、实现抱负的重要途径。苏轼和苏辙在父亲苏洵的悉心教导和培养下,学识日益渊博,才华逐渐显露,终于迎来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

他们要在当地参加举人考试。这场考试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它是通往更高层次考试的门槛。苏轼和苏辙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华,顺利通过了当地的举人考试,获得了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的资格。这一成绩让他们在当地声名鹊起,也让苏洵感到无比欣慰,多年的心血终于有了初步的回报。

随后,苏轼和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踏上了进京赶考的征程。他们长途跋涉,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繁华的京城。京城中人才济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们都怀揣着梦想,准备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一展身手。

礼部考试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环节,命题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成为了苏轼展现才华的舞台。苏轼在考场上文思泉涌,他的文章立意深刻,论述严谨,语言优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众多考生的文章中脱颖而出。欧阳修作为主考官,看到苏轼的文章后,大为惊叹,认为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以为异人,欲冠多士”,他本想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一名,但因为没看到考生姓名,又怀疑这是自己门下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好把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名。

复试中,考的是《春秋》对义。这不仅要求考生对经典有深入地理解,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苏轼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出色的口才,在面试中表现得游刃有余。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展现出了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最终在复试中得了个第一。

在最后的殿试中,苏轼并没有如愿获得状元。仁宗皇帝取章惇的侄儿章衡为状元,苏轼只是“中进士乙科”,连榜眼都没混到手。尽管如此,苏轼在科举考试中的出色表现已经让他崭露头角,成为了京城中备受瞩目的人物。

《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背后

苏轼的成名作《刑赏忠厚之至论》被收入《古文观止》,成为了被文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性范文。这篇文章全文六百多字,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

文章开篇,苏轼描绘了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统治者以君子长者之道对待天下百姓的美好景象。他写道:“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通过这样的描述,苏轼展现了古代统治者对百姓的关爱和期望,为后文提出自己的论点奠定了基础。

苏轼借古书亮出了自己的论点。他认为,当搞不清是否应该给某人奖赏时,还是赏了好,这样可以广施恩泽;当搞不清是否应该处理某人时,那就不要处理了,这样可以谨慎用刑。他引用《传》中的话“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为了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论点,苏轼开始编故事。他说尧帝时代,法官皋陶非常严厉,曾连续三次坚持要杀一个犯人,好在尧帝大度,三次要求放人。正因为如此,老百姓都害怕皋陶心狠,而赞美尧帝是个好领导。他还讲了尧帝同意试用一个犯过错误的干部的故事,来进一步说明尧帝心肠好。

讲完故事后,苏轼又引经据典,用《尚书》里的一段话“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来强化自己的论点。他认为,罪行没有搞清楚时,应该从轻处理;功劳弄不明白时,也可以从重奖励。这样做才是“忠厚”的表现。

苏轼亮出了自己的核心论点:“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也就是说,心肠太好,仍然是君子;而执法过严,不免就有点残忍了。因此,他主张宁愿心肠好放过坏人,也不要执法太严冤枉好人。

欧阳修看了这篇文章后,大感惊艳。他认为苏轼的文章立意新颖,论述深刻,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思想。也有一些人对这篇文章提出了批评。梁启超在《王荆公》一文中,对苏轼的政论性文章有一个评价:“东坡之文美矣”,可是内容不纯正,基本是“纵横家之言也,词往往胜于理,其说理虽透达,然每乞灵于比喻,已足征其笔力之不足。其气虽盛,然一泄而无余,少含蓄纡郁之态”。

总的来说,《刑赏忠厚之至论》是苏轼政论性文章的代表,它体现了苏轼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虽然这篇文章存在一些争议,但它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为苏轼的成名奠定了基础。

考试风波与作弊传言

苏轼在科举考试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风波。其中,《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典故出处的疑问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这篇文章传到欧阳修手上时,“已为他考官斥落矣”,幸好欧阳修留了个心眼,把苏轼的文章提了出来和另一主考官梅尧臣共同欣赏。两人都被文章的内容所吸引,但却搞不清文章里皋陶杀人的典故出自哪里。梅尧臣就问欧阳修:“此出何书?”欧阳修一时也不知道典出何处,就糊弄了一句:“何须出处?”两人都不相信苏轼会信口乱扯,彼此互相安慰说,“此郎必有所据”,只恨他们两个都记不得罢了。

等见了苏轼后,欧阳修就直接问此事何典。苏轼不想直说,就骗老欧说:这个故事在《三国志·孔融传》的注释里。老欧一听,急忙回家翻书,找了半天也没找着,只好“他日再问坡”。这次苏轼知道瞒不住了,就忽悠老欧说:当年曹操抢了袁熙的老婆给儿子曹丕,孔融想劝曹操不要这么胡搞,就说,“昔武王以妲己赐周公”,曹操没听过这事,问孔融典出何处,孔融回:“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然后苏轼招供道:他文章里那个皋陶杀人的典故,“某亦意其如此”,只是想当然耳,“何须出处”?

欧阳修和梅尧臣听罢,当下大为惊骇。这种信口胡扯的事情也敢拿出来当成史料作为论据,创意是有了,但把传奇当成学术,其做事原则由此可见一斑。这事在欧阳修那里算是糊弄了过去,但其他考生知道后,仍大为不服。“时士以剽裂为文,讪公者成市”,他们聚众大骂苏轼和欧阳修,“群嘲聚骂者动满千百”,并指责欧阳修作为主考作风不正,不讲原则,一直闹到仁宗皇帝那里。可架不住欧阳修早在仁宗那里打过招呼,说要搞文风改革,可能会出点事情。仁宗也不懂文学,按下此事没有追究。

除了典故出处的疑问,苏轼还被传出考试作弊的传言。先是在初试的时候,他有个题目搞不明白,只能“对案长叹”,然后就拿眼偷看弟弟。苏辙见了,对着哥哥“把笔管一掉而以口吹之”。苏轼多聪明啊!立马明白了,“盖《管子》注也”。原来苏轼不单在托关系走后门方面有独到的能力,在考试作弊方面也不落人后。兄弟俩后来又恬不知耻的多次作弊,甚至流为美谈,真是怪事!

殿试的时候,兄弟二人有点担心,万一两人写文章观点雷同,恐终有一人会落榜,就跟老爸苏洵商量对策。苏洵对战国文章最熟悉,老家伙心计也多,指点两个儿子说:“我能使汝皆得之,一和题一骂题可也。”兄弟俩依计而行,“果然皆得”。

这些考试风波和作弊传言对苏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它们让苏轼在当时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批评,损害了他的声誉;另一方面,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努力用自己的才华和成就来证明自己。在后来的人生中,苏轼凭借着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RdWk5DAXl/rRntAU1JZKvblxnSRhJwhzeKf4Su6wOJwbZ40lqj8a5wUfz142GyQ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