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苏轼的童年与少年时光

童年轶事与家庭教育

苏轼出生于公元 1036 年 12 月 19 日,彼时正值大宋仁宗景祐三年。据说在他诞生之后,苏家四周的花草树木竟全都枯萎了,这一奇异现象为他的出生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苏轼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苏家虽非大富大贵之家,但家境还算不错。父亲苏洵在苏轼十岁左右时外出游学,母亲程氏承担起了教导苏轼的重任。程氏知书达理,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教授苏轼读书识字,还注重培养他的品德和价值观。她常常给苏轼讲述历史故事,从古代的贤君明主到忠臣义士,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苏轼心中种下了正义和善良的种子。

苏轼与母亲程氏的互动十分温馨且富有教育意义。有一次,程氏在给苏轼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时,不禁“慨然太息”。范滂是汉朝一位刚正不阿的人物,在党锢之祸中,他敢于与宦官势力作斗争,最终被关进牢里等待处死。他的母亲前来探望,鼓励他放心赴死,留下好名声。十岁的苏轼听到这个故事后,深受触动,他问母亲:“我要是学做范滂,母亲会同意吗?”程氏坚定地回答:“如果你能做范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从这次对话中可以看出,母亲的言传身教对苏轼早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他从小就树立了做一个勇敢、正直之人的志向。

还有一次,苏轼在读书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他皱着眉头,苦苦思索却不得其解。程氏看到后,并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引导他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她耐心地启发苏轼,让他回忆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尝试将它们联系起来。在母亲的引导下,苏轼终于解开了难题,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通过这样的互动,苏轼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兄弟情谊与早期志向

苏轼与苏辙之间的兄弟情谊深厚而真挚,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玩耍,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小时候,兄弟俩经常一起出门游玩。每当遇到有山可登、有水可浮的地方,他们总是兴奋不已。有一次,他们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上,山上树木葱茏,怪石嶙峋。苏轼总是充满活力,像一只敏捷的小猴子,第一个冲上山去。苏辙虽然稍慢一些,但也紧紧跟在哥哥后面。当遇到山高峰险的地方,他们一时上不去,兄弟俩就会怅然而归。苏轼并不会轻易放弃,改日他一定会“翩然独往”。他独自穿梭在山林之间,逍遥于泉石之上,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他还会舀起山间的泉水,一饮而尽,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让他陶醉。苏辙对哥哥的这种勇气和探索精神十分崇拜,他说“见者以为仙也”,在他眼中,哥哥就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无所畏惧。

他们之间不仅在游玩时相互陪伴,在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有一次,苏轼在学习上遇到了挫折,心情十分低落。苏辙发现后,主动过来安慰他,给他讲述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克服的。他还和苏轼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在苏辙的鼓励下,苏轼重新振作起来,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年少时,苏轼和苏辙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们以古代的贤人为榜样,希望能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苏轼十岁时就以汉朝的范滂为榜样,立志做一个勇敢、正直的人。苏辙也深受哥哥的影响,有着同样的抱负。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探讨如何才能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入朝为官,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早期的志向,成为了他们日后不断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激励着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Jw0j31T8e0sFHXTZhGJOcuNR7iT9/G6li2GwTVf5w34DvVJZY/LPAjGDEgkSBr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