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变法前夕的抉择

变法风云起

北宋,这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独特印记的朝代,表面上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犹如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可能引发巨大的危机。

在政治方面,北宋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官员数量众多。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朝廷采用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大量任用文官,导致官僚队伍不断膨胀。官员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行政效率极其低下。而且,官员的选拔制度存在严重弊端,科举考试虽然为文人提供了晋升的途径,但也导致了许多只知死读书、缺乏实际才能的人进入官场。官员的升迁往往取决于资历和关系,而非政绩和能力,这使得官场中腐败现象丛生,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等行为屡见不鲜。例如,一些官员为了谋取私利,不惜虚报政绩,搜刮民脂民膏,严重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也削弱了朝廷的公信力。

经济上,北宋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一方面,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需要巨额的开支来维持。为了应对北方辽和西夏的威胁,北宋养了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的战斗力却十分低下。士兵们缺乏训练,装备陈旧,将领们指挥不力,导致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失利。为了弥补战争的损失和维持军队的开支,朝廷不断增加赋税,使得百姓的负担日益沉重。另一方面,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和官僚手中,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他们不仅要向地主缴纳高额的地租,还要承担各种苛捐杂税,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例如,在一些地区,农民为了逃避赋税和地租,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社会层面,北宋的社会风气日益奢靡,道德观念逐渐淡薄。上层社会的贵族和官僚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而普通百姓则生活困苦,温饱难以解决。这种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由于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农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虽然这些起义规模较小,很快被朝廷镇压下去,但却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例如,王小波、李顺起义就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反映了农民对土地和财富分配不均的不满。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变法应运而生。王安石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改革精神的政治家,他深刻认识到北宋面临的危机,决心通过变法来改变这种局面。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例如,青苗法规定在青黄不接时,政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苏家兄弟的考量

苏轼和苏辙对于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持有不同的看法。苏轼认为,王安石的变法过于激进,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他担心变法会破坏原有的社会秩序,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例如,青苗法虽然旨在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困难,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强制贷款、利息过高的问题,从而加重农民的负担。苏轼还认为,变法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他主张在推行变法之前,应该先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苏辙则对变法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他认为,变法是必要的,但需要谨慎对待。他担心变法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从而引发激烈的反对。例如,免役法虽然可以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但却会损害一些地主和官僚的利益,他们可能会强烈反对变法。苏辙主张在变法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尽量减少变法带来的负面影响。他认为,变法应该以稳定为前提,逐步推进,不能操之过急。

苏轼和苏辙对变法的最初看法是基于他们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和政治理念的。他们虽然都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但对于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却持有不同的观点。

天寒地冻,朔风如同一头猛兽在黄河边上肆虐呼啸,发出阵阵刺耳的尖啸声。黄河水在寒风的侵袭下,泛起层层冰冷的涟漪。苏轼与苏辙一行人沿着黄河岸缓缓前行,马蹄有节奏地踢打着坚硬的路面,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敲打着时间的鼓点。车轮滚滚,碾过地面,发出隆隆的声音,几乎要将车厢内两人的谈话声淹没。

车厢里,苏辙微微皱着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凑近苏轼说道:“哥哥,听闻如今京城因变法一事闹得沸反盈天,官家重用王安石,意图推行变法。我思来想去,总觉得此事于我们不利。想当年,他不过是个知制诰,便敢对我们兄弟有所动作,倘若他一旦大权在握,我们兄弟怕是要遭他算计。”

苏轼微微颔首,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老弟,你也莫要将王安石看得太过可怕。依我看,此人虽文章学问尚可与我们一较高下,但心思相对单纯,并非难以对付。他先前与我们产生矛盾,或许并非有意针对。只是如今他身处高位,对我们的仕途发展确有阻碍。想当年,仁宗皇帝曾言我们兄弟皆有宰相之才,可如今何时才能出头,实在难以预料。”

苏辙焦急地搓了搓手,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哥哥,那依你之见,我们该如何是好?待我们到了京城,是支持变法,还是反对变法,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苏轼沉默了一会儿,车厢内的气氛仿佛凝固了一般。过了许久,苏轼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谨慎:“如今的局势颇为复杂。王安石的变法派根基尚浅,然而他们背后有皇上撑腰,不可小觑。司马光那帮保守党,人数众多,且皆是声名远扬之人,可惜他们在皇上面前腰杆子不够硬。万一与皇上意见相左,被皇上惩处,那可就危险了。这站队之事,确实需要慎重考虑。”

苏辙低头沉思了一会儿,突然眼睛一亮,一拍手掌,兴奋地对苏轼说:“哥哥,不如这样。想当年我们考进士时,父亲曾教导我们要懂得灵活应变,学会一阴一阳之道。如今我们不妨故技重施,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如此一来,总不至于全盘皆输。”

苏轼转过头,目光审视地看着苏辙,沉吟片刻后问道:“你打算加入哪一派?”

苏辙一脸英勇之色,挺直了腰板,劝说道:“哥哥,我觉得王安石他们虽表面上忙得热火朝天,看似在做实事,但做事难免会出问题。一旦出了差错,未必能得到皇上长久的支持,说不定哪天皇上龙颜不悦,他们便会一败涂地。倒是保守派那边,富弼、韩琦、司马光等人,主张清静无为,行事看似无甚破绽,或许能维持更久。哥哥你比我年长,资历更深,跟着司马光他们,机会或许更多。我还年轻,来日方长,就跟在王安石后面看看情况。反正我们兄弟二人,只要有一个能在这局势中有所成就便好。”

正说着,前面拉车的马突然打了一个响亮的响鼻,车身猛地晃动了一下,把兄弟俩震得一阵晕乎。苏轼皱了皱眉头,扇了扇面前弥漫的腥气,慢慢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泪花,感慨地说:“看来也只好如此了,老弟,为了我们苏家,让你受委屈了。”

苏辙洒脱地一摇头,满不在乎地说:“哥哥说哪里话,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局势明朗,我立马改换阵营便是。” q3we680QK7jZWOMXuazVO1KX0C3UNG+yxZHqKUHiSY0gVWe+ODTjV3zcqQsqMjo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