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生活轶事与个人形象

求雨与喜雨亭

苏轼在凤翔任职期间,当地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大旱,广袤的土地干裂,庄稼在烈日的炙烤下逐渐枯萎,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绝境。水源的匮乏使得日常用水都成了奢望,更不用说灌溉农田。农民们望着干涸的田地,眼中满是焦虑与无奈,他们深知,这场旱灾若持续下去,将意味着颗粒无收,一家人的生计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对于以农业为生的百姓来说,雨水就是他们的生命线。为了缓解旱情,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苏轼决定代替知府宋选,四处求雨。他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走访了当地的每一处庙宇,向各路神灵祈祷,希望上天能怜悯百姓,降下甘霖。他还亲自撰写祈雨的文章,用真挚的言辞表达对降雨的渴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在这些文章中,他详细描述了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恳请神灵能够大发慈悲,拯救苍生。

或许是苏轼的诚意感动了上天,在他不懈地努力下,终于迎来了一场期盼已久的大雨。起初,只是淅淅沥沥的小雨,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仰起头,感受着雨滴的滋润,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随着时间的推移,雨势逐渐变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倾盆大雨。这场雨整整下了三天,干涸的河流重新流淌,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枯萎的庄稼也在雨水的浇灌下重新焕发生机。百姓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奔走相告,感谢上天的恩赐,更感激苏轼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苏轼主持修建的亭子也顺利完工。为了庆祝这场及时雨以及亭子的建成,苏轼决定大请宾客,举办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他在亭上摆满了美酒佳肴,邀请了当地的官员、文人墨客以及百姓代表。众人齐聚一堂,共同感受这份喜悦。

在庆祝活动上,苏轼与宾客们开怀畅饮。他问宾客们:“五天不下雨行不行?”宾客们齐声回答:“五日不雨则无麦。”苏轼又接着问:“那十天不下雨行不行呢?”众宾客再次齐声答道:“十日不雨则无禾。”通过这简单的一问一答,苏轼向大家强调了这场雨的重要性。他感慨地说,如果老天不下雨,就会“无麦无禾”,百姓们将面临饥饿,社会也会陷入动荡,大家又怎能在这里饮酒作乐呢?这场雨下得如此及时,实在是上天的眷顾。

拒受炼金术

在苏辙所著的笔记《龙川别志》中,记载了一则饶有趣味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苏轼在面对诱惑时的坚定抉择,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立体而丰富的苏轼形象。

话说苏轼在凤翔工作期间,虽公务在身,但他自幼对各类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听闻开元寺多藏古画,便常常独自一人,匹马入寺,沉浸于欣赏古画的乐趣之中,有时一看便是一整天。寺中静谧的氛围与珍贵的古画,仿佛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让他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纷扰。

一日,苏轼如往常般在开元寺赏画,两位面相严肃、气质不凡的老和尚注意到了他。这两位老和尚并非普通僧人,而是对炼金术颇有研究的“化学家”。他们耗费多年心血,成功研究出“以朱砂化淡金为精金”的尖端技术,这项神奇的技术却面临传承难题,他们一直寻觅一位合适的徒弟,将此秘籍传授下去,可惜始终未能如愿,“患无可传者”。

在观察苏轼多日后,两位老和尚认为苏轼品德高尚、聪慧过人,是传授炼金术的不二人选。于是,他们邀请苏轼到自己的居所,诚恳地表明来意,希望将这一炼金术秘籍传授给他。苏轼听闻后,心中并无一丝波澜,他果断地拒绝了这个看似能让人一夜暴富的机会,态度坚决地说道:“吾不好此术,虽得之,将不能为。”苏轼的拒绝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在他看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违背了他一贯坚守的道德准则。

两位老和尚并未就此放弃,他们继续劝说苏轼,称:“我们知道你不会随意使用此术,所以才放心传给你。”苏轼依旧不为所动。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苏辙在笔记中还增添了一个有趣的情节:太守陈公弼平日里对炼金术极为痴迷,“平生溺于黄白”,曾多次向这两位和尚求方,却均遭到拒绝。苏轼得知此事后,心中不免疑惑,问道:“我们领导求你你都不给,我却‘不求而得’,这是怎么回事呢?”两位老和尚平静地解释道:“这个秘方太过重要,一旦落入心术不正之人手中,拿去炼金,后果不堪设想。以前就有人尝试过,结果‘有为之即死’,所以我们‘不敢轻以授人’。”

最终,苏轼虽未接受炼金术,但老和尚们还是给了他一套包含众多名方的教材,其中便有化金方,并叮嘱他:“公必不肯轻作,但勿轻以授人。”苏轼拿着方子回到家中,并未被财富冲昏头脑,而是仅仅对其进行了一番研究,始终没有尝试炼金。他却忍不住将此事告知了陈公弼,陈公弼听闻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硬是将方子讨了去。陈公弼尝试使用方子炼金,果然成功,“试之良验”。但好景不长,陈公弼后来因贪污罪被朝廷撤职,最终抑郁而死。

这则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苏轼廉洁自律、坚守原则的高尚形象。面对能够改变命运的炼金术诱惑,他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为财富所迷惑。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与陈公弼在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陈公弼对财富的贪婪追求与苏轼的淡泊名利形成了鲜明对比。

华山遇山神传说

公元 1065 年,苏轼结束了在凤翔的四年任职,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路途。这一日,他带领着一行官员行至华山脚下。彼时,狂风呼啸,黄沙漫天,与落叶在空中肆意纠缠,如同一头头张牙舞爪的猛兽,直扑众人面庞。一行官员艰难地在驿道上前行,人人皆抱肩缩颈,眼睛被风沙眯得只剩一条细缝,时不时抬手抹去一脸的灰尘,神色间满是惊恐。

队伍行至半途,队伍前面的一名老兵突然像着了魔一般,神情癫狂,一把扔掉手中的行李,双手疯狂地撕扯身上的衣服,瞬间便将衣服撕成了粉碎,随后赤条条地向前方呼喊着狂奔而去。后面的几名官差见状,大惊失色,急忙飞奔上前,用粗绳子将发狂的老兵捆绑起来。老兵依旧双目圆睁,口中呼喝不已,那模样仿佛被什么东西附了身。

这时,一位文吏走上前来,上下打量了一番老兵,而后转头对苏轼说道:“苏大人,依下官看,此人定是冲撞了山神,惹得岳神发怒了。”苏轼听闻,微微皱眉,走上前去仔细瞅了瞅老兵,而后点头叹息道:“想不到这山神爷竟如此不给我面子。也罢,我们去庙里与山神爷好好谈谈。”

于是,一行人来到了山神庙。苏轼望着庙里的土像,神色严肃,略带几分调侃地说道:“我上任之时路过此地,因行程匆忙,未曾给您磕头。如今我要回京城任职,取道于此,不敢不来拜会。您却将我的随行一兵弄疯,有人说这是您生气了,不知是否真的如此。”

稍作停顿,苏轼继续劝说道:“我这一个老兵,不过如虮虱一般渺小,您何必与他计较呢?就算他有什么过错,以您神仙的气度,也应将其置之度外。您身为岳镇,手握重权,却不敢得罪那些有权有势的贵人,反倒拿我这小小老兵出气,实在是有失身份。我只是一个小官,手下人不多,他若有个三长两短,我便少了一个帮手,一人病则一事缺啊。还望您给我个面子,放了他吧。”

说罢,苏轼转身走出庙门。可就在他正要继续赶路之时,“马前一旋风突而出,忽作大风,震鼓天地,沙石惊飞”。苏轼见状,眉头一皱,毫不退缩,毅然“冒风即行”。随行的人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实在受不了,纷纷请求苏轼再向山神说几句软话。苏轼却严正地指出:“祸福由天,如今山神不开心,但我行程紧迫,岂能因他而停下脚步,他又能把我怎样?”

或许是苏轼的坚定和强硬起了作用,“已而风止,竟无别事”。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字方叔)在《师友谈记》中记录下了这个小故事。从这个传说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性格特点。他面对突发状况,沉着冷静,不慌乱阵脚;与山神对话时,不卑不亢,既表达了对山神的尊重,又敢于指出其不当之处;面对山神的示威,他毫不畏惧,坚持前行,展现出了一种凛然正气和坚定的信念,仿佛世间万物都无法阻挡他前行的脚步。 IEajIl4H6MK8dlAd8VG2Zt5V2DgGboGnBQUYU+yHUXiwSxBdkBrIBQH6mC4KHti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