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地涉及到这些方面,展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刻理解。他游览了当地的许多名胜古迹,如先秦时期的离宫别馆遗址等,在游览过程中,他的思绪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创作了一系列咏史怀古的诗歌。在《石鼓歌》中,他对石鼓这一古老的文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深入地思考。石鼓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文化遗物,上面刻有古老的文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苏轼在诗中不仅描绘了石鼓的外观和文字的奇特,还探讨了石鼓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他感慨时光的流逝,历史的沧桑巨变,通过对石鼓的咏叹,表达了对古代文明的敬仰和对历史传承的关注。
凤翔的自然风光也是苏轼诗歌的重要题材。这里有雄伟的山脉、清澈的河流、广袤的田野,四季景色各异。苏轼用他那灵动的笔触,描绘了凤翔的山水之美。春天,他看到田野里的麦苗茁壮成长,油菜花金黄灿烂,便写下了“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诗句,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展现得淋漓尽致。夏天,他在河边纳凉,感受着微风的吹拂,欣赏着河水的波光粼粼,诗兴大发,创作了“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的佳作,生动地描绘了夏日的宁静与惬意。秋天,他登上山顶,俯瞰着五彩斑斓的山林,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写下了“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的壮丽诗篇。冬天,他在雪中漫步,看着银装素裹的世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创作了“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的诗句,将冬日的寒冷与雪景的美丽展现得栩栩如生。
在创作倾向方面,苏轼在凤翔时期的诗歌注重写实,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他看到百姓在衙前役制度和繁重赋税的压迫下生活困苦,心中充满了同情和忧虑。在《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中,他写道“人生百年寄鬓须,富贵何啻葭中莩。唯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诗歌也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境,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苏轼在凤翔时期的诗歌还具有创新之处。他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大胆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他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事物形象化。在《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中,他将乌云比作“墨汁”,将雨水比作“白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生动地描绘了夏日暴雨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他还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在《有美堂暴雨》中,“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通过夸张的描写,展现了暴雨来临前的壮观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苏轼在凤翔任职期间,创作了《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等散文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背后还隐藏着丰富的故事。
《喜雨亭记》创作于凤翔遭遇大旱之后。当时,凤翔地区久旱不雨,百姓们心急如焚,庄稼面临着绝收的危险。苏轼心系百姓,代替知府宋选四处求雨,他又是写诗又是写文章,诚心诚意地与老天爷“好商量”。或许是他的诚意感动了上天,一场大雨终于倾盆而下,而且一下就是三天,缓解了旱情,百姓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这关键时刻,苏轼的亭子也刚好建成。他借此机会大请宾客,在亭上举行宴会。在宴会上,他通过与宾客的一问一答,巧妙地阐述了这场雨的重要性。他问“五日不雨行不行”,宾客答“五日不雨则无麦”;又问“十日不雨行不行”,宾客答“十日不雨则无禾”。通过这样简单而直接的问答,得出如果老天不下雨,就会“无麦无禾”,人们就会饿肚子,社会也会陷入混乱的结论。这充分体现了苏轼对民生的关注,他深知雨水对于百姓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喜雨亭记》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苏轼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求雨、得雨的过程,以及亭子建成的经过,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和对百姓的关怀。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先写旱情的严重,再写得雨的喜悦,最后点明以“喜雨”命名亭子的原因,环环相扣,逻辑清晰。文章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久旱不雨时百姓的忧虑与大雨过后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这场雨的珍贵和重要。
《凌虚台记》则与凤翔知府陈公弼有关。陈公弼想在山上建一个土台子,以便爬山时能看得更远、玩得更爽,便命令苏轼为这个凌虚台写一篇记。苏轼没有像往常一样一味地阿谀奉承,而是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
他先交代了凌虚台的地理位置,指出此地本就离高山很近,陈公弼却未意识到身边的高山,如今要建凌虚台以站高望远,这实际上是在暗中批评陈公弼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他描述了凌虚台的建造过程,从最初的荒草野田到后来的高台,展现了事物的变化无常。他以秦汉隋唐各朝的宫殿为例,说明曾经的辉煌如今已化为乌有,“一时之盛,宏杰瑰丽”的帝王宫殿都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更何况这个小小的凌虚台。
在思想内容上,《凌虚台记》体现了苏轼的虚无世界观。他认为世事变幻无常,人生无定,“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世间的一切都不值得过分执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反映了苏轼与陈公弼之间的矛盾冲突,他借此文隐晦地表达了对陈公弼的不满和警告,暗示陈公弼不要小看自己,未来的事情难以预料。
从艺术特色来看,《凌虚台记》言辞犀利,寓意深刻。苏轼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对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他通过对历史变迁的描述,引发读者对人生和世事的思考,使文章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凤鸣驿记》的创作源于凤翔知府宋选对凤鸣驿站的修缮。宋选上任之初,就把当地破旧不堪的凤鸣驿站进行了豪华装修,使其焕然一新。苏轼看到这一变化后,认为可以借此机会夸赞宋选,于是创作了《凤鸣驿记》。
他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六年前进京考试路过凤鸣驿站时的情景,当时驿站又脏又乱,老鼠乱跑,蛛网密布,自己“不可居而出”,只好在外面的小旅馆凑合了一夜。而如今,在宋选的关心下,驿站变得“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宫人之宅”,新鲜亮丽,豪华夺目,让客人“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忧”。
在思想内容上,《凤鸣驿记》主要是对宋选的赞美之词。苏轼认为宋选修缮驿站是一项政绩,体现了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百姓的关怀。也有人认为苏轼对宋选的夸赞有些言过其实,一个小小的驿站花费如此之大,用工如此之巨,他却能闭着眼说“而民未始有知者”,还“闻而心善之”,这反映了苏轼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讨好上司而不惜夸大其词。
从艺术特色来看,《凤鸣驿记》语言优美,描写细腻。苏轼通过对驿站前后变化的对比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宋选修缮驿站的成果。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先写驿站的过去,再写现在,最后表达对宋选的赞美,逻辑严谨。
苏轼在凤翔撰写的这些散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们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苏轼的思想情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