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靖难之役张玉展奇能

靖难之役的爆发

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年轻气盛,登基伊始便深感各地藩王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这些藩王多是他的皇叔,手握重兵,在地方上拥有极大的权力。尤其是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多年,势力庞大,且作战经验丰富,对朝廷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

建文帝身边的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也极力主张削藩。他们认为,藩王势力的膨胀会严重削弱中央集权,甚至可能引发叛乱。在他们的怂恿下,建文帝下定决心采取行动。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削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建文帝首先对势力相对较弱的藩王下手。周王朱橚被指控谋反,被废为庶人,流放到云南。随后,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也相继被削藩,或被废为庶人,或被夺去藩王爵位。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自焚而死。

这些举措引起了其他藩王的恐慌和不满。燕王朱棣意识到,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自己。他表面上不动声色,暗中却加紧了准备。朱棣深知,一旦被削藩,自己将失去一切,甚至可能性命不保。

此时的朱棣,身边有张玉这样的得力将领,他对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张玉也多次向朱棣进言,提醒他要早做打算。朱棣一方面装疯卖傻,麻痹朝廷的眼线;另一方面,他秘密招募勇士,训练军队,打造兵器,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建文帝见朱棣迟迟没有就范,便决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他派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使,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同时,朝廷还调遣军队进驻北平周围,对朱棣形成包围之势。

朱棣察觉到朝廷的意图后,决定先发制人。他与张玉、道衍和尚等谋士商议,制定了起兵的计划。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正式起兵反抗朝廷。他宣称齐泰、黄子澄是奸臣,自己起兵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恢复朝廷的清明。

在起兵的过程中,张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协助朱棣制定战略,组织军队。燕军迅速控制了北平城的各个要害部位,杀死了张昺、谢贵等朝廷官员。朱棣正式打出了“靖难”的旗号,一场长达四年的内战就此爆发。

夺取北平九门

朱棣正式起兵后,摆在燕军面前的首要任务便是迅速控制北平城。北平作为元朝的故都,城防坚固,共有九座城门,分别是丽正门、文明门、顺承门、齐化门、平则门、彰义门、德胜门、安定门、崇仁门。每座城门都有重兵把守,想要一举夺取并非易事。

张玉将燕军分成多路,同时对九座城门发起攻击。在行动之前,张玉对北平城的防御情况进行了细致的侦察。他了解到,朝廷派来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分散在各个城门,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而且,这些士兵大多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战斗力参差不齐。

张玉决定采取突袭的策略。他挑选了一批精锐的士兵,组成敢死队,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接近城门。在接近城门时,敢死队员们迅速干掉了城门的哨兵,然后打开城门,让城外的燕军一拥而入。

在攻打齐化门时,张玉亲自率领一队人马。他身先士卒,手持长刀,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城楼上的守军发现燕军来袭后,立刻敲响了警钟,并用弓箭和石块进行抵抗。张玉毫不畏惧,他指挥士兵们用盾牌挡住箭雨,然后用云梯迅速爬上城楼。在激烈的战斗中,张玉的手臂被一支箭射中,但他顾不上伤口的疼痛,继续奋勇杀敌。在他的带领下,燕军很快就攻占了齐化门。

与此同时,其他城门的战斗也在激烈地进行着。攻打丽正门的燕军遇到了顽强的抵抗。丽正门的守军在将领的指挥下,紧闭城门,并用火炮向攻城的燕军射击。燕军的进攻一度受阻。负责攻打丽正门的将领急忙向张玉求援。张玉得知情况后,迅速率领一部分兵力增援丽正门。他观察了一下战场形势,发现城门两侧的城墙相对薄弱。于是,他命令士兵们集中火力,攻击城门两侧的城墙。在燕军的猛烈攻击下,城墙终于被攻破了一个缺口。燕军从缺口处涌入城内,与守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经过一番苦战,燕军终于攻占了丽正门。

在攻打其他城门的过程中,燕军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张玉凭借着他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策,及时调整战术,指挥燕军一一克服了困难。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燕军终于成功地夺取了北平九门。

初战耿炳文

朱棣成功夺取北平九门后,建文帝朱允炆大为震惊。他迅速作出反应,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讨伐朱棣。耿炳文是明朝开国功臣,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在朝廷中威望颇高。他接到命令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率领大军向北平进发。

面对来势汹汹的南军,朱棣深知这将是一场硬仗。他与张玉等将领商议作战计划,张玉主动请缨担任燕军先锋。朱棣对张玉的能力深信不疑,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将先锋部队交给他指挥。

张玉领命后,并没有急于与南军正面交锋。他深知耿炳文的军队人数众多,且训练有素,如果贸然进攻,燕军很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于是,他开始仔细研究耿炳文的行军路线和作战风格。通过情报得知,耿炳文率领的大军已经抵达真定(今河北正定),并在滹沱河两岸安营扎寨。

张玉分析,耿炳文的军队刚刚到达,立足未稳,而且军队分布在滹沱河两岸,兵力分散。这是一个绝佳的战机。他决定采取突袭的战术,趁南军不备,发动突然攻击。

张玉挑选了一批精锐的骑兵,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向真定进发。在行军过程中,他严格要求士兵保持安静,避免发出任何声响,以免被南军察觉。当接近真定城时,张玉命令士兵们下马,悄悄地靠近南军的营地。

此时,南军的士兵们大多已经入睡,营地内一片寂静。张玉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发现南军的营地防守并不严密。他果断地下达了攻击命令。燕军骑兵们如猛虎下山一般,冲进了南军的营地。他们挥舞着长刀,见人就砍,一时间,南军的营地内喊杀声四起,火光冲天。

耿炳文在睡梦中被惊醒,他急忙穿上铠甲,指挥士兵们进行抵抗。但由于事发突然,南军士兵们惊慌失措,一时间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张玉率领燕军骑兵在南军营地内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

在战斗中,张玉发现耿炳文的中军大帐防守较为严密。他意识到,只要拿下耿炳文,这场战斗就胜利了一半。于是,他率领一部分精锐骑兵,向耿炳文的中军大帐冲去。

耿炳文见燕军来势凶猛,急忙调集兵力进行阻拦。双方在中军大帐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张玉身先士卒,冲入敌阵,与南军士兵展开了近身肉搏。他的刀法娴熟,每一刀都带着凌厉的气势,南军士兵纷纷倒在他的刀下。

在张玉的带领下,燕军骑兵们奋勇杀敌,逐渐突破了南军的防线,逼近了耿炳文的中军大帐。耿炳文见势不妙,急忙率领一部分亲信突围而出。张玉见状,立即率领骑兵追击。但由于天色太黑,地形不熟,最终让耿炳文逃脱了。

虽然没有擒获耿炳文,但燕军在这场突袭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他们杀死了大量的南军士兵,缴获了无数的武器和粮草。南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而燕军的士气则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耿炳文率领残军退回真定城后,紧闭城门,不敢再轻易出战。他深知燕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张玉,更是让他感到忌惮。他决定坚守城池,等待朝廷的援军到来。

张玉并没有给耿炳文喘息的机会。他率领燕军继续对真定城进行围攻。他指挥士兵们在城门外搭建攻城器械,准备攻城。同时,他还派人在城周围进行巡逻,防止南军突围。

在燕军的围攻下,真定城的局势越来越危急。耿炳文多次派人向朝廷求救,但援军却迟迟未到。城内的士兵们士气低落,人心惶惶。

朱棣得知张玉初战告捷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率领大军迅速赶到真定城,与张玉的先锋部队会合。朱棣与张玉商议后,决定加大攻城力度,尽快拿下真定城。

在朱棣和张玉的指挥下,燕军对真定城发起了总攻。他们用火炮轰击城门,用云梯攀爬城墙。南军士兵们在城墙上拼死抵抗,但在燕军的猛烈攻击下,逐渐抵挡不住。最终,燕军攻破了真定城的城门,冲进了城内。

耿炳文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军投降。燕军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全面胜利,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应对李景隆

耿炳文战败的消息传到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大为震怒。他认为耿炳文年老怯懦,不足以担当平叛大任,于是决定撤换主帅。经过一番考虑,他任命曹国公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接替耿炳文率领大军讨伐朱棣。

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之子,自幼熟读兵书,举止雍容,深得建文帝信任。然而,他虽出身将门,却缺乏实战经验,为人骄横自负,刚愎自用。他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上,浩浩荡荡地向北平进发,企图一举消灭朱棣的燕军。

朱棣得知李景隆挂帅后,并没有感到惊慌。他与张玉等将领商议对策,张玉仔细分析了李景隆的为人和军事行动。他认为,李景隆虽然兵力众多,但他不了解燕军的作战风格,且治军不严,军队纪律涣散。而且,李景隆急于求成,必然会犯轻敌冒进的错误。

张玉向朱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援救永平,袭取大宁。永平(今河北卢龙)是北平的重要屏障,当时正受到南军的攻击。如果燕军不及时救援,永平很可能会落入南军之手,北平也将面临更大的威胁。而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是宁王朱权的封地,宁王麾下有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张玉认为,如果能够袭取大宁,争取到宁王的支持,收编朵颜三卫骑兵,燕军的实力将得到极大的增强。

朱棣对张玉的建议深表赞同。他决定留下世子朱高炽坚守北平,自己则率领大军驰援永平。李景隆得知朱棣率军离开北平后,大喜过望,认为这是一个攻占北平的绝佳机会。他立即下令大军加速向北平进发,企图在朱棣回师之前拿下北平。

朱棣率领燕军迅速赶到永平,击败了围攻永平的南军。随后,他按照张玉的计划,率领军队绕过北平,直扑大宁。大宁的防守相对薄弱,朱棣的军队很快就抵达了大宁城下。朱棣派人进城与宁王朱权联系,声称自己是被朝廷逼迫,不得已起兵,希望宁王能够念及兄弟之情,给予支持。

宁王朱权起初对朱棣心存疑虑,但在朱棣的再三劝说下,他的态度逐渐软化。张玉趁机率领精锐部队潜入大宁城内,控制了城内的各个要害部位。朱棣则在城外与宁王进行谈判,最终说服宁王加入了自己的阵营。宁王麾下的朵颜三卫骑兵也被收编到燕军之中。

李景隆率领大军抵达北平城下后,立即下令攻城。然而,北平城在朱高炽的坚守下,固若金汤。南军多次攻城都被击退,损失惨重。而且,由于李景隆治军不严,军队内部矛盾重重,士气低落。

此时,朱棣已经成功袭取大宁,收编了朵颜三卫骑兵。他率领大军迅速回师北平,对李景隆的军队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李景隆得知朱棣回师的消息后,惊慌失措。他急忙下令军队撤退,但为时已晚。燕军与城内的守军一起,对南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南军在燕军的攻击下,溃不成军,纷纷逃窜。

李景隆率领残军一路南逃,丢弃了大量的武器和辎重。燕军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仅解了北平之围,还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郑村坝之战

李景隆在北平城下惨败后,并未死心。他收拢残军,退回德州,在此处重新集结兵力,准备再次与朱棣的燕军一决高下。他四处征调军队,补充兵员和物资,经过一番整顿,又拼凑起了号称六十万的大军。

建文元年(1399 年)十一月,李景隆认为时机已到,再次率领大军北上,企图一举消灭燕军。他率领军队进至郑村坝(今北京东二十里),在这里安营扎寨,摆出了与燕军决战的架势。

朱棣得知李景隆卷土重来的消息后,迅速召集张玉等将领商议对策。张玉分析道,李景隆虽然兵力众多,但军队刚刚经历大败,士气低落,而且将领之间缺乏协调,士兵们也缺乏训练。他建议朱棣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趁南军立足未稳,发起突然攻击。

朱棣采纳了张玉的建议,决定亲自率领大军迎战李景隆。他任命张玉统领中军,负责正面攻击南军的主力;自己则率领精锐骑兵,从侧翼迂回包抄南军。

战斗打响前,张玉对中军的士兵们进行了一番鼓舞士气的动员。他告诉士兵们,他们是燕军的精锐,肩负着保卫燕王、夺取天下的重任。士兵们听了张玉的话,士气大振,纷纷表示愿意奋勇杀敌。

战斗开始后,张玉率领中军如猛虎一般冲向李景隆的南军。南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在燕军的猛烈攻击下,阵脚开始动摇。张玉身先士卒,冲入敌阵,与南军士兵展开了激烈的肉搏。他的长刀挥舞得虎虎生风,每一刀都带着强大的力量,南军士兵纷纷倒在他的刀下。

在张玉的带领下,中军的士兵们奋勇杀敌,逐渐突破了南军的防线。然而,李景隆毕竟拥有庞大的兵力,他迅速组织起了反击。南军的弓箭手纷纷放箭,箭如雨下,燕军士兵们不得不举起盾牌进行防御。张玉见状,大声喊道:“不要害怕,跟我冲!”他不顾箭雨的袭击,继续率领士兵们向前冲锋。

就在中军与南军陷入胶着状态时,朱棣率领的精锐骑兵从侧翼突然杀出。南军没想到燕军会从侧翼发动攻击,顿时阵脚大乱。朱棣的骑兵如同一把利刃,插入了南军的阵营,将南军分割成了数段。

李景隆见局势不妙,急忙下令军队撤退。但此时南军已经陷入了混乱,士兵们纷纷四处逃窜,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撤退。张玉抓住时机,指挥中军乘胜追击,对南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在追击过程中,燕军遇到了南军的一支精锐部队的抵抗。这支军队由南军的将领陈晖率领,他们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张玉指挥中军与陈晖的部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张玉观察到陈晖的部队阵型紧密,难以突破。他灵机一动,下令士兵们采用分散攻击的战术。燕军士兵们分成多个小队,从不同的方向向陈晖的部队发起攻击。陈晖的部队顿时陷入了混乱,无法有效地组织起防御。张玉趁机率领中军发起了总攻,最终击败了陈晖的部队。

白沟河之战

郑村坝之战的惨败并未让李景隆彻底放弃。回到南京后,他极力掩饰自己的失败,向建文帝夸大燕军的强大,请求增兵再战。建文帝听信了他的话,再次为他调集了大量的军队和物资。李景隆重新集结兵力,准备与朱棣的燕军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展开一场决战。

建文二年(1400 年)四月,李景隆率领六十万大军抵达白沟河。他在河两岸安营扎寨,绵延数十里,军容十分壮观。而朱棣则率领燕军在白沟河对岸严阵以待。此时,双方兵力对比悬殊,南军人数远远超过燕军。但燕军士气高昂,尤其是在张玉等将领的带领下,士兵们都充满了战斗的决心。

张玉深知此次战斗的艰巨性。他仔细观察了战场的地形和南军的部署,制定了以逸待劳的策略。他让燕军在营中养精蓄锐,等待南军主动出击。同时,他加强了对南军的侦察,随时掌握南军的动向。

李景隆急于挽回之前的失败,他下令南军主动渡河攻击燕军。南军士兵们在将领的催促下,纷纷渡过白沟河,向燕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一时间,喊杀声震耳欲聋,战场上尘土飞扬。

张玉看到南军渡河后,并没有立即下令出击。他耐心地等待着,直到南军的先头部队进入燕军的伏击圈。此时,张玉果断地下达了出击的命令。燕军如猛虎出山一般,从两侧的树林中杀出,对南军的先头部队进行了包围。

南军没想到燕军会突然出击,顿时阵脚大乱。张玉率领中军冲入敌阵,与南军士兵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他挥舞着长刀,左砍右杀,所到之处,南军士兵纷纷倒地。在他的带领下,燕军士兵们奋勇杀敌,士气大振。

然而,南军毕竟人数众多,他们很快就组织起了反击。南军的弓箭手在阵后放箭,箭如雨下,给燕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张玉见状,指挥燕军士兵们用盾牌遮挡箭雨,继续向前冲锋。同时,他命令骑兵从侧翼迂回,攻击南军的弓箭手。

在燕军的猛烈攻击下,南军的防线开始出现松动。李景隆急忙调遣后续部队增援。双方在白沟河畔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拉锯战,战斗异常惨烈。战场上,尸体堆积如山,鲜血染红了河水。

张玉在战斗中始终保持着冷静和果断。他不断地观察着战场的形势,调整着燕军的战术。当他发现南军的右翼防守薄弱时,他立即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向那里发起了攻击。燕军士兵们在他的带领下,如同一把利刃,插入了南军的阵营。南军的右翼很快就被突破,士兵们纷纷溃逃。

李景隆见局势不妙,急忙下令全军撤退。但此时燕军已经占据了上风,他们乘胜追击,对南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南军在燕军的追击下,狼狈逃窜,丢弃了大量的武器和辎重。

东昌之战的悲剧

白沟河之战后,燕军士气大振,朱棣决定乘胜南下,直取南京。然而,燕军在连续的征战中也逐渐疲惫,且在山东地区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建文帝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接替李景隆指挥南军。盛庸是一位经验丰富、善于用兵的将领,他深知燕军的厉害,于是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一带精心布置防线,准备与燕军进行一场决战。

建文二年(1400 年)十二月,朱棣率领燕军抵达东昌。盛庸早已严阵以待,他将军队列成方阵,四周布置了大量的火器和弓弩,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朱棣观察了南军的阵势后,决定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冲击南军的中军。他认为只要突破南军的中军,就可以打乱南军的阵脚,取得战斗的胜利。

战斗打响后,朱棣率领骑兵如旋风般冲向南军的中军。南军的士兵们在盛庸的指挥下,沉着应战,用火器和弓弩进行猛烈的射击。燕军的骑兵在南军的火力下纷纷落马,但朱棣毫不退缩,继续率领骑兵向前冲锋。在激烈的战斗中,朱棣的坐骑被南军的火器击中,他不得不换乘另一匹马继续战斗。

盛庸见朱棣亲自冲锋,便故意引诱他深入南军的阵营。朱棣不知是计,一路追击,结果陷入了南军的重重包围。南军的士兵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将朱棣团团围住。朱棣奋力拼杀,但始终无法突出重围。他的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形势十分危急。

此时,张玉正在燕军的后方指挥战斗。他得知朱棣被围困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他深知朱棣是燕军的核心,如果朱棣有什么闪失,燕军将陷入混乱。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冲进了南军的阵营,前去营救朱棣。

张玉在南军的阵营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他挥舞着长刀,砍杀了无数的南军士兵。在他的带领下,燕军的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跟随他向朱棣的方向冲去。经过一番苦战,张玉终于找到了朱棣。他看到朱棣身边的士兵已经所剩无几,身上也多处受伤,心中十分悲痛。

张玉对朱棣说:“殿下,您先突围出去,我来断后。”朱棣不肯离去,他说:“我怎能丢下你不管。”张玉说:“殿下,这是生死关头,您必须突围出去,燕军不能没有您。”说完,张玉便指挥士兵们保护朱棣突围。

朱棣在张玉的保护下,奋力向外冲去。南军的士兵们见状,纷纷围拢过来,企图阻止他们突围。张玉率领士兵们与南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的身上也多处受伤,但他依然顽强地战斗着。在战斗中,张玉发现朱棣已经成功突围,心中感到一丝欣慰。但此时,他自己却陷入了南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南军的士兵们越来越多,张玉的体力也逐渐不支。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突围出去了,但他依然没有放弃。他继续挥舞着长刀,与南军的士兵们战斗着,直到最后一刻。最终,张玉因寡不敌众,力竭而亡。

朱棣得知张玉战死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他回到北平后,诸将请罪,他仍然痛哭不已。张玉的战死,是燕军的重大损失。他是朱棣最得力的将领之一,为朱棣的靖难之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8wAuqXZd9RcECFEjBRGg4zNbxG2eTfdlDGFfSW2IGwmP3NvKtaefFerC4WepCC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