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寺的审讯过程中,唐伯虎始终坚称自己清白,无论面对主审官的严厉质问,还是衙役们的威胁恐吓,他都未曾有过丝毫动摇。
当徐经翻供后,案件变得更加复杂,主审官加大了对唐伯虎的审讯力度。他们试图从唐伯虎口中得到与徐经一致的供词,以此来坐实整个舞弊案。主审官声色俱厉地说道:“唐伯虎,徐经已经承认买通书童获取考题,你也参与其中,你还不快快招认,难道非要本官动用大刑吗?”
唐伯虎跪在地上,眼神坚定,大声回应道:“大人,我唐伯虎绝无作弊之事。”
主审官见唐伯虎不肯招认,便命衙役对他用刑。皮鞭如雨点般落在唐伯虎身上,他的身体被打得伤痕累累,但他依然咬紧牙关,不肯屈服。每一次疼痛袭来,他都在心中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清白。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唐伯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趁衙役不注意,突然咬断了自己的左手小指。鲜血顿时染红了地面,他忍着剧痛,用断指蘸着自己的鲜血,在供状上写下了“我无罪”三个大字。那三个字,笔画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仿佛是他用生命在捍卫自己的清白。
唐伯虎坚称清白的态度,在朝廷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正直的官员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案件,他们认为唐伯虎才华出众,为人正直,不像是会做出舞弊之事的人。他们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重新调查此案,给唐伯虎一个公正的判决。
而在民间,唐伯虎的事迹也被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对科举舞弊案的公正性产生了质疑。他们自发地为唐伯虎鸣不平,要求朝廷彻查真相。
唐伯虎的态度也给案件的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主审官不敢轻易定他的罪,因为一旦定错,将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和动荡。朝廷不得不重新组织人员对案件进行调查,这使得案件的审理陷入了僵持阶段,真相也在迷雾中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