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经在审讯初期承认买通书童获取考题并牵连唐伯虎后,审讯并未就此结束。主审官为了进一步坐实案件,对徐经施加了更为残酷的酷刑。
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徐经被绑在刑架上,衙役们手持皮鞭,一下又一下地抽打在他身上。每一下抽打都伴随着剧烈的疼痛,徐经的身体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主审官在一旁厉声喝道:“你要从实招来,还有没有其他同谋,程敏政到底有没有参与其中!”
徐经在剧痛之下,精神几近崩溃。他为了能暂时摆脱这非人的折磨,只能按照主审官的暗示,不断地编造着所谓的“事实”。他声称程敏政不仅知晓书童泄题之事,还从中获利。他还添油加醋地描述着他们之间的交易细节,仿佛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一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徐经逐渐冷静下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供词将会给唐伯虎和程敏政带来灭顶之灾,也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而且,他心中也明白,自己之前的供词都是在酷刑逼迫下编造出来的谎言。
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后,徐经决定推翻之前的供词。当再次被带到审讯室时,他鼓起勇气说道:“大人,之前是我在酷刑之下胡言乱语。我确实买通了书童获取考题,但程大人对此毫不知情,唐兄一开始也并不知晓此事。我是后来才拿考题给他看,邀他一起研习的,他也是被我连累了。”
主审官听后,勃然大怒,一拍惊堂木,喝道:“你这是出尔反尔,之前为何不老实交代,现在又来翻供,分明是在狡辩!”徐经泪流满面,说道:“大人,我实在是受不了那酷刑的折磨,才被迫编造谎言。如今我良心难安,不能再让无辜的人受冤,所以才说出真相。”
徐经供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遭受酷刑时,他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摆脱痛苦,他只能按照主审官的意愿招供。但当他冷静下来后,内心的良知开始觉醒,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不能让无辜的人因为自己的谎言而受到惩罚。
其次,徐经也开始考虑到自己的未来。如果他坚持之前的供词,那么他和唐伯虎、程敏政都将被定罪,他的家族也会因此受到牵连。
徐经的翻供让整个案件变得更加复杂。主审官对他的翻供十分不满,认为他是在故意扰乱审讯。而朝廷上下也对他的行为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他是在狡辩,也有人开始重新审视整个案件的真实性。案件陷入了僵局,真相似乎更加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