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三千年前的帝都风华

古都溯源:安阳的历史开篇

安阳这座城市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此上演,使其成为了历史的重要舞台。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火纷飞。苏秦,这位怀揣着远大抱负的纵横家,在这乱世中崭露头角。当时,齐、楚、韩、魏、赵、燕等六国为了抵御秦国的虎狼之师,决定联合起来共同抗秦。为了实现行动的统一,六国经过慎重商议,共举苏秦为六国宰相。周显王三十六年(前 333),六国的代表齐聚洹河之畔,举行了盛大而庄重的会盟仪式。在洹水汤汤的见证下,苏秦接过了六国相印,那一刻,他成为了六国合纵联盟的核心人物。拜相台就静静地矗立在安阳市西郊,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与荣耀。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苏秦的壮志豪情,也见证了六国联合抗秦的伟大壮举。

秦二世三年(前 207),历史的车轮又一次在安阳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秦将章邯率领大军围攻赵国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赵国危在旦夕。楚怀王紧急派遣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当军队行至今安阳市内黄县楚旺一带时,宋义却心生怯意,滞留不进长达 46 日。项羽见状,心中怒火中烧,他深知战机稍纵即逝,于是果断地斩杀了宋义,接过了军队的指挥权。为了鼓舞士气,项羽带领士兵渡过漳河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凿沉船,砸破釜甑,烧毁庐舍,只准备了 3 日的口粮。这一破釜沉舟的壮举,向士卒们表明了死战到底的决心。士兵们深受鼓舞,个个奋勇杀敌,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这场战役成为了古今著名的战例,也让安阳的名字更加响亮地载入了史册。

洹水,作为安阳的母亲河,它发源于太行山脉,一路奔腾不息,流淌了3000多年。它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缠绕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安阳的历史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洹水见证了安阳的兴衰荣辱,它的流淌变迁与安阳的发展紧密相连。曾经,它或许波涛汹涌,充满了激情与活力,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如今,它或许变得平静而深沉,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如果不是那拦腰斩断河流的橡胶坝的存在,洹水也许早已干涸,成为了“洹墟”。但无论如何,洹水始终是安阳人民心中的精神寄托,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

洹水之畔的殷商余晖

洹水,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在古老的安阳大地上曲折盘旋。它的流淌变迁,仿佛是一部无声的历史长卷,缓缓地诉说着殷商文明的兴衰荣辱。

在遥远的过去,洹水奔腾不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为殷商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滋养了这片肥沃的土地。殷商的宫殿和城池,就坐落在洹水之畔,它们在洹水的润泽下,逐渐繁荣起来。宫殿巍峨壮观,城池坚固雄伟,展现出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建筑技艺和强大的国力。岁月无情,洹水的激情似乎逐渐消退。它不再像从前那样汹涌澎湃,而是变得平静而深沉。曾经辉煌的殷商宫殿和城池,也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激荡的洹水虽然没有将商王那“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宫殿夷为平地、变为河川,但岁月的河流却把辉煌的殷商之都冲刷成为了殷墟。曾经繁华的都城,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成为了华北大平原上再普通不过的平庸之地。3000 多年前的都城,化为了大地之表的一个叫“小屯”的村子,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洹水河道在安阳市西北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S”形,这一形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太极图”惊人地相似。小屯村位于洹水的南岸,恰好处于太极图的阳点上。在当时,这里是宫殿区,是活人的地盘。宫殿区内,宫殿林立,建筑宏伟,是商王处理政务、举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地方。而洹水北岸的武官村,则处在太极图的阴点上。在当时,那儿是王陵区,是死人的地盘,是安奉亡灵的地方。在武官村,考古学家们发现了 11 座商代王室大墓,这些大墓规模宏大,陪葬品丰富,其中名震天下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在这儿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造型雄伟,花纹精美,是世界青铜艺术史上的奇迹。它的出土,不仅展示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也让人们对殷商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玄鸟,是商人崇拜的图腾。《诗经》上有“玄鸟生商”的记载,说的是一只黑色的燕子受命于天神,生下了一只蛋。这只蛋被一位名叫简狄的采集野果的女人吞而食之,然后就生下了孩子,他便是商的祖先——契。商部落与夏部落一样古老,在夏建立国家时,商是夏的一个方国。后来,商汤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强大的实力,灭掉了夏桀,主宰了中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生的朝代更迭,被史家称为“商汤革命”。革命成功后的公元前 1300 年,商朝第20 位国王盘庚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把都城由山东的“奄”(今曲阜)迁到了河南的“殷”(今安阳小屯)。安阳成为了商朝的都城,历经8 代12 王,共253 年。在这 253 年里,殷商文明达到了鼎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洹水两岸这片曾经充满生命张力的土地逐渐荒芜下来,变成了一片废墟。

殷墟:历史的沧桑印记

殷墟,这座承载着殷商文明辉煌与沧桑的遗址,见证了一个伟大朝代的兴衰历程。它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岁月的无情洗礼。

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曾经辉煌一时。公元前1300 年,商王盘庚将都城迁至殷(今安阳小屯),殷成为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接下来的 253 年里,商朝在殷这片土地上繁荣发展,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宫殿巍峨壮观,青铜器精美绝伦,甲骨文神秘莫测,这些都展示了商朝高度发达的文明程度。商朝逐渐走向衰落。纣王的荒淫无道,导致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军,发动了牧野之战,一举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商朝灭亡后,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大规模迁徙殷民,使这座曾经世界上最美丽的都城繁华散尽,逐渐沦为废墟,史称“殷墟”。

殷墟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郭家湾、花园庄、小屯村、武官村一带约3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曾经是殷商王朝的核心区域。如今,虽然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但遗址中仍然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考古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工作,发现了众多的宫殿基址、墓葬、作坊等遗迹,以及数以万计的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司母戊大方鼎。它出土于武官村的一座商代王室大墓中,重达 875 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之一。司母戊大方鼎造型雄伟,花纹精美,工艺精湛,充分展示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殷商文明的象征。除了司母戊大方鼎,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记录了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商代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殷商文明。

殷墟还出土了许多其他的文物,如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这些文物造型各异,工艺精湛,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0kAUI2GNQIH11LkrQcJlBLwpbcoNebfzDcOstECOPyvB5J2MmKUmWtnUNiNjc1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