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郑州文庙:历史的守望与精神的沉浮

郑州文庙的位置与历史渊源

在郑州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版图中,郑州文庙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静静伫立在岁月的长河里。它的地理位置,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脉络与记忆。文庙坐落于东大街的路北,也就是如今郑州轴承厂的所在地。这里,曾经是郑县衙署旧址,如今的管城区委大院。区委门南的那条路,旧称衙前街,而衙前街北端东西走向的,便是老城最长的干道——东西大街。文庙就静静地隐匿在这条繁华街道的一侧,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郑州文庙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翻开它,便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它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也就是公元 58 年至75 年。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它便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岁月的风雨无情地侵蚀着它,唐宋时期,尽管凡府州县所在地都有文庙,且一般都建在城市风水上好的地方,但郑州文庙依然未能逃脱历史的洗礼。那个时代的建筑,大多在历史的洪流中先后消失,唯有文庙,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屡毁屡建,始终坚守在旧址之上。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庙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郑县志》记载,文庙多次重修、重建的原因,多系火灾。其中较大的一次仿原貌重建发生在元顺帝至正六年,也就是公元 1346 年。那时的重建工程,必定是一场浩大的壮举,无数工匠们挥洒着汗水,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让文庙在废墟中重新焕发出生机。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 1896 年,郑州文庙再遭大火,毁坏殆尽。但人们并没有放弃它,“部议重修,按亩捐款,土木大兴,岁两度始克告成”。这是史料记载中郑州文庙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重建,历经两年的时间,文庙再次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

郑州文庙规模最大时是在元代,当时占地 37 亩,有五进院落,东西配房200间。那宏大的规模,彰显着它曾经的辉煌。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文庙内香烟袅袅,学子们在这里诵读经典,追求知识的光芒。它不仅是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见证了无数人的成长与梦想。

文庙兴衰背后的文化根源

郑州文庙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幸存下来,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文庙与人们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国古代社会,读书是人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而文庙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更是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对孔子的爱戴,使得文庙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

无论是汉族统治中原,还是蒙古族、满族入主华夏,文庙的尊位始终未被动摇。这体现了不同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在汉族统治时期,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深入人心。文庙作为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场所,自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而当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统治中原时,他们也认识到了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统治的重要性,因此也对文庙加以保护和修缮。

在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尽管社会阶层划分严格,但对于文化教育依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元顺帝至正六年对郑州文庙的重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表明,即使在不同的民族统治下,文庙依然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在满族统治的清朝,同样如此。清朝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他们对文庙的修缮和维护,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激励着无数的学子们走进文庙,诵读经典,追求知识。在文庙的氛围中,他们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种传统,使得文庙成为了培养人才的摇篮,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对孔子的爱戴,也使得文庙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现实中文庙的落寞与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郑州文庙却陷入了一种落寞的境地。它仿佛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里,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它的存在。如今的郑州,高楼大厦林立,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忙碌于工作和生活的琐事之中,很少有时间去回顾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作家齐岸青曾用一种忧郁的笔触写道:“我们可以用浪漫瑰丽形容楚湘文化,用慷慨激越吟歌燕赵文化,用神奇诡异讲述巴蜀文化,用婉约清丽白描吴越文化……可我们很难概括文化之源的中原文化……缘由这种根性的失落和漂浮,郑州人在很多时间找不到自己的依附,就连与古老土地最为血肉相连的建筑也很少顾及城市的个性、特色。”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郑州人在文化认同上的迷茫和失落。郑州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这些文化遗产却逐渐被人们忽视。

范强在《一座塔与一座城》中也说,作为省会,郑州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地位反差明显,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氛围中显得黯然无光。在外国人眼里,郑州市知名度太低,许多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座历史悠久的中国内陆城市。在中国人自己眼里,郑州市缺乏故事,缺少细节,缺少风情,缺少韵致。最重要的,郑州人缺乏记忆。他们遗忘了 3600 年前的那段历史,那段贵为国都的历史,也遗忘了像郑州文庙这样承载着城市文化记忆的建筑。

郑州人对历史文化的遗忘,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承载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我们忽视了历史文化,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根。郑州文庙作为郑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它的落寞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悲哀,更是整个城市文化传承的危机。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历史文化的价值,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GAek1VpV5STZL6EnKUsROiFNix4T4kNxisfK2EhRxeWxPXq2HBr25XC7Ujok6z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