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都城命运的跌宕起伏

先秦时期:邺与安阳的兴起

当曾经辉煌的殷都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沦为废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两个重要的城市——邺和安阳,如同两颗新星般冉冉升起,开启了它们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

邺,这座城市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西倚巍峨的太行山脉,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为城市提供了坚实的保护;北临漳河、滏阳河,南临洹水、淇水,众多河流纵横交错,不仅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农业灌溉和水运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邺处于古代从山东到西北、从中原到幽燕的必经之地,扼守着河北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之腰膂”的美称。而且,它的东南北三面与我国经济发达最早的黄河下游相毗连,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春秋时期,齐桓公敏锐地察觉到了邺的战略重要性。为了称霸中原,他于公元前 658 年在邺修筑城池,将其作为战略支点。此时的邺城,虽然还只是一个军事堡垒,但它的雏形已经初步显现。进入战国时代,魏国的西门豹和史起先后担任邺令。西门豹以其智慧和勇气,革除了当地“河伯娶妇”的陋习,使百姓摆脱了迷信的束缚。他还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开凿了十二条水渠,引漳水灌溉农田,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史起继任后,继续完善水利设施,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他们的治理下,邺地很快成为了繁荣富庶、易守难攻、交通便利的战略要地。

在邺逐渐兴起的邺的南面也崛起了一座城市——宁新中。公元前257 年,秦昭襄王的军队攻克了宁新中。为了彰显秦国的统治,秦昭襄王将宁新中改名为安阳,这便是安阳名称的起源。“安阳”这个名字,寓意着安宁祥和,也寄托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美好期许。安阳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与邺一同书写着这片土地的辉煌篇章。

曹魏风云:邺城的辉煌奠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曾经繁华的洛阳和长安等都城,在战火的洗礼下变得千疮百孔,破败不堪。而此时的邺城,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乱世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平定袁绍后,将自己的大本营迁至邺城。他之所以选择邺为都,与邺所在的地理形势密切相关。邺处于古代“山东”(一般指函、崤以东的黄河流域东部、太行东西)地区的中心。它背靠太行山脉,有滏口之径可通山西,为军事防御和物资运输提供了便利;面临黄淮海平原,有大道可达南北,便于掌控中原地区的局势。曹操深知邺的重要性,占据邺城后,便有了将其作为都城的打算。因魏郡治所位于邺,曹操自号魏公、魏王,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邺的政治、经济地位。

首先,曹操扩大了以邺为中心的王畿之地。东汉末年,邺已成为冀州、魏郡的治所。建安十七年(212 年),曹操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他割河内郡的荡阴、朝歌、林虑,东郡的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巨鹿郡的瘿陶、曲周、南和,广平郡的任城,赵国的襄国、邯郸、易阳等14 个县属魏郡,加上原魏郡所领的 15 个县,魏郡共辖 29 个县。这使得魏郡不仅在人口上大幅增加,地域上也成为冀州境内最大的一郡。以邺都为中心的半径,北面延伸到了河北中西部,东面到达了鲁西北,西南包有淇水流域,南抵黄河。方圆数百公里的土地,都纳入了王畿范围之内,邺都所在魏郡的行政地位获得了空前提高。

其次,曹操大力发展邺都的水运交通。建安九年春正月,为了攻打邺城运输粮秣所需,曹操下令“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运”。虽然当时邺城尚未攻下(同年八月攻克),但这一举措为以后邺都水运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安十一年(206 年),曹操又开平渠、泉州渠、新河,这些都是白沟水运航路的延伸。建安十八年,曹操开凿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漕。此后,邺都的水运可由漳水经利漕渠进入白沟,向北可达河北平原北端,向南可由黄河抵达江淮。邺都成为了黄河下游大平原上水运交通的枢纽,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其三,曹操重视邺地的农业生产。他修复和改建了西门豹、史起的引漳灌溉工程,使邺都一带的农田得到了良好的灌溉。在曹操的治理下,邺地的农业生态处于良好的环境。左思在《魏都赋》中描绘道:“磴流十二,同湖异口。畜为屯云,泄为行雨。水澍粳稌,陆莳稷黍。黝黝桑柘,油油麻纻。均田画畴,蕃庐错列。疆芋充茂,桃李荫翳。”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邺城农业生产的富庶景象。后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途经邺城,崔光曾建议定都于此,理由是“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有西门、史起旧迹,可以富饶”,这与曹操时代的经营是分不开的。

曹操时代对邺都本身的城市建设,更是让一个古都开始变得血肉丰满。曹操时代的邺城是在春秋齐桓公时旧址基础上建成的,即今邺北城。据左思《魏都赋》及张载注记载,城内有一条东西向大街,东通建春门,西接金明门,将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城北部为官署区,正中为宫殿区,又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全城北半部的中心。中间为文昌殿,“极栋宇之弘规”(《魏都赋》),是朝会四方、宴享宾客之所,国家大典在此举行。殿前正对端门,端门之前南当南止车门,又有东西止车门。端门之外,东有长春门,西有延秋门。门外即东西大街。东部为宫殿署区。正中为听政殿,为曹操处理政务的地方,是政权中枢。建筑朴实无华,“木无雕锼,土无绨锦”,以示为政节俭。听政殿前听政门外为升贤门,左为崇阳门,右为顺德门,三门皆南向。升贤门外向南依次为宣明门、显阳门、司马门。司马列门为宫殿正门,门外即大街。在听政门至显阳门之间东侧为中央政府台省所在,例如纳言闼、尚书台、内医署和御者、节度、御史三台阁及丞相诸曹。南出司马道,道路两旁有相国府、御史大夫府、少府卿寺、奉常寺、大农寺、太仆卿寺、中尉寺等。听政殿后为后宫掖庭,是曹操起居之所。宫殿区之东为戚里,《魏都赋》云“亦有戚里,填宫之东”,为宗室外戚贵族所居。

东西大道以南为邺北城的南半部,有南北向的三条干道。中轴线干道由南门永阳门北通宫城端门和文昌殿,东面一条干道由广阳门北通官署中心司马门,西面一条干道由凤阳门北通铜雀园。在东西南北城门中心有赤阙、黑阙两座,为“最是其通街也”,亦即城市的中心。三条干道的左右为居民区,划分为若干里坊。当时的邺都商业十分繁荣,百货纷呈,互通有无。四方土产,均集于此。还有制造各种器物的手工业作坊,“器用周而常务,物背空窳而就攻”。城内还营建了宫邸客馆,接待四夷使臣和公私旅客。从曹操时代开始,以至整个北朝,邺都还是黄河流域的文化中心,曹氏父子都是文学大家,在他们的倡导下,四方人才,荟萃邺都,形成了一个邺下文人集团,诞生了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留下了大量传世名作。

北朝时期:邺城的鼎盛与衰落

曹魏以后,邺城在北朝时期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历了一段辉煌与衰落交织的历史。

西晋时期,邺城仍为魏郡治所。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使得中原大地陷入了一片混乱。成都王颖占据邺,俨然如建安年间的邺,成为了西晋王朝实际权力中心所在。永兴元年(304 年),东海王司马越奉惠帝讨颖,兵败后,惠帝被颖俘至邺达一月之久。同年,幽州都督王浚讨颖,攻入邺城,“士众暴掠,死者甚众”。尽管整个城市建筑尚未遭到严重破坏,但此事之后邺一直是司马氏驻扎重兵之地。永嘉元年(307 年),汲桑、石勒攻入邺城,“遂烧邺,火旬日不灭,杀士民万余人,大掠而去”。曾经繁华的邺城,在这场战火中化为灰烬,袁绍据邺时所营宫室,魏武帝又增而广之的建筑,至此悉为灰烬。

晋末永嘉之乱,北中国陷于一片混乱动荡之中。晋愍帝司马邺于永嘉七年(313 年)四月在风雨飘摇之际登上帝位,改元建兴。为避帝讳,改邺县为临漳县。但实际上仅是一纸空文,因为就在同一个月内,石勒攻下了邺城,不久即以其义子石虎为魏郡太守镇邺。

331 年秋,石勒亲自筹划营建邺宫。经过 24 年的时间,被焚毁的曹操邺宫又初具规模。公元 334 年,石虎即位,次年迁都于邺,以襄国为陪都。336 年,石虎开始大规模营建邺都,使邺城进入了城市发展史上的鼎盛时代。

石虎在原曹魏邺城北半部宫殿区建造了大小宫殿楼观40 余所,“其于曹魏宫室改易多矣”(嘉靖彰德府志)。他还迁洛阳的九龙、仲翁、铜驼、飞廉于邺,置于诸宫之前,以壮观瞻。曹魏时邺城南垣凤阳门直对石虎在铜雀园内修造的九华宫,故特崇饰此门,邺中民谣有“凤阳门楼天一半”之说。未到邺城七八里处,即可遥望见此门。石虎还发动近郡男女 16 万,车 10 万辆,运土于邺东二里修华林苑垣周围数十里,并筑长墙于邺北。他在襄国和邺都之间二百里内,修造了大小离宫别馆 44 所。北魏郦道元到过邺城,他在《水经注》里对邺城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其中有几句很形象的话,概括地反映了石赵时邺都宫室的繁华面貌。其云:“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在其全盛时代,成汉使者去邺都后返回成都,“盛称邺中繁庶,宫殿壮丽”。在十六国时代,邺城可以说是黄河流域最繁华的一个都城。

好景不长。公元 349 年,冉闵之乱爆发,整个邺城中羯胡“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石季龙载记》)。如果羯胡占全城人口1/2 计的话,那么石赵全盛时邺都人口将近 50 万,在当时黄河流域这算得上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了。这场战乱给邺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其元气大伤。

公元 370 年后,邺城为前秦苻坚所灭,失去了都城的地位。不过,其为河北平原南部军事重镇的地位未变。415 年,晋北高原“比岁霜旱,云、代之民多饥死”。太史令王亮、苏坦向魏主拓跋宏提议自平城迁都洛阳,途经邺城,筑宫室于邺西居之。次年春正月又在邺宫澄衷殿朝会群臣,看来对邺城还是十分感兴趣的。其所以未采纳崔光定都邺城的意见,目的是因为都洛阳便于南伐。可见在六朝时代邺城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黄河下游地区最理想的都城所在。

公元 531 年,高欢以北魏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的身份驻邺。534 年,高欢以洛阳久经丧乱、宫室残破为由,迁都于邺。次年,高欢因旧邺城(北城)窄小,动员 7.6 万人在旧城之南营建新宫。元象二年(539 年)九月,又动员畿内10 万人,拆迁洛阳宫殿木材,运到邺营修宫室并筑城,周围25 里;并以漳水近域,起长堤以防泛滥,又凿渠引漳水东流城郭,造水碾,以利于时(《北史·高隆之传》)。这便是邺南城。

邺城的辉煌终究难以长久。580 年,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讨伐杨坚失败,杨坚攻下邺城后,下令焚毁邺城宫室及民邑,迁人民及相州、魏郡、邺县于南40里的安阳城(今市西南 1.5 公里)。千年名都,就这样既被焚毁又将民居迁空,完全成为一片废墟,落得了与两千多年前殷墟同样的命运,真可谓是历史的巧合。

邺城与建康:命运的悬殊背后

同样是被杨坚焚毁的六朝古都,邺城与建康在唐以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建康在唐以后还能再度兴起,甚至还做过一阵子全国首都,而邺城却从此一蹶不振,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军事、地理等历史条件因素。

从经济条件来看,邺城背靠山西高原,面临黄淮海大平原,在曹操的经营下,成为了黄河下游地区水运的枢纽。隋唐时期是统一帝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长安和洛阳作为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具有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更发达的商业网络。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同时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商业贸易十分繁荣。洛阳则位于中原地区的中心,交通便利,是南北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相比之下,邺城虽然在水运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经济的全面发展上逐渐落后。北宋时代,东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了漕运的需要,继承五代传统,定都开封。开封地处平原,交通便利,能够更好地连接南方的经济发达地区。而邺城所在的河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无法与开封等城市竞争。唐代以后魏洲、大名府兴起,替代了邺的地位,以至到宋代中叶邺连作为一个县的地位也不存在了。

从军事条件来看,邺城处于平原地带,无险可守。虽然筑有三台“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具有象征政治威势和军事堡垒的双重作用,但在面对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时,其防御能力相对有限。而长安和洛阳则具有天然的军事屏障。长安四周有山脉环绕,易守难攻;洛阳则有山河之固,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在古代战争频繁的情况下,军事防御能力是选择都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邺城在军事上的劣势使其逐渐失去了作为都城的吸引力。

从地理条件来看,邺城的地理位置虽然重要,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位于黄河下游,经常受到黄河水患的威胁。历史上,漳河也多次改道,对邺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建康(今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地势险要,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军事防御能力较强。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水运交通便利,有利于物资的运输和商业的发展。建康地处江南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然环境优越。这些地理条件使得建康在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其再度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代杨吴时,因偏居东南一隅,其境内唯有建康和扬州为长江下游沿岸的两个重要城市。故在扬州建江都府为首都,在建康旧址建金陵为西都(后改江宁府)。以后镇守江宁府的徐温篡夺了杨吴政权,建立南唐,即以江宁府为都城。此后,在此建都的朱元璋、太平天国、国民党政府均与其势力发轫于长江中下游有关。而邺城在经历了多次战乱和破坏后,城市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损毁,人口大量流失,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再加上其地理条件的局限性,使得它在隋唐以后不再具备复兴的条件。

安阳的意外结局:历史的戏剧性

在都城的命运史上,安阳演绎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结局,而这一结局与袁世凯密切相关。

1909 年,袁世凯在政治斗争中失势,被迫隐居洹上。洹上村,位于安阳城北的洹水之滨,风景秀丽,环境清幽。袁世凯在这里韬光养晦,表面上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每日垂钓于洹水之上,仿佛已远离政治纷争。他的内心却从未放弃对权力的渴望。他暗中与各方势力保持联系,关注着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

辛亥革命爆发后,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袁世凯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迅速掌握了局势。他一方面利用革命党人的力量逼迫清帝退位,另一方面又与革命党人谈判,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最终,清帝宣布退位,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上台后,野心逐渐膨胀。他妄图恢复帝制,当起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1915 年 12 月,袁世凯宣布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他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护国运动爆发,各地纷纷响应,袁世凯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仅仅在位 83 天,袁世凯就在一片声讨声中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 6 月 6 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袁世凯死后,按照他的遗愿,归葬安阳。袁世凯墓,又称袁林,位于安阳市北关区胜利路洹水北岸。袁林仿照明清帝陵的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它融合了中西建筑文化的元素,既有传统的中式建筑,又有西式的碑亭、石像等。袁林的建成,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成为了安阳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

袁世凯隐居洹上发迹以及归葬安阳这一历史事件,对安阳的历史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它使安阳在近代历史上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袁世凯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他在安阳的隐居和发迹,为安阳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另一方面,袁林的存在也成为了安阳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了安阳旅游业的发展。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因此,这一戏剧性的结局也让安阳的历史更加复杂和多元。 qRnT1emKNdu8te28fyn892uTbGEy2BlicJzf6bLJCI8bZDofB8MAajzmiYpjAR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