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孔子之早年期

孔子之幼年

公元前 551 年,孔子诞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的一个士族家庭。幼年的孔子,眼神清澈明亮,透着一股机灵劲儿。他常常好奇地看着那些俎豆礼器,小小的手轻轻触摸着,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神秘力量。别的孩子在外面嬉笑玩耍,而孔子却喜欢把俎豆摆出来,模仿着大人举行礼仪活动的样子,有模有样地进行着。他时而正襟危坐,神情庄重;时而起身行礼,动作虽显稚嫩,却十分认真。

有一次,邻居家的小伙伴来找他玩,看到他又在摆弄那些礼器,不禁嘲笑道:“孔子,你整天玩这些有什么意思,不如跟我们一起去捉鸟、玩水。”孔子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眼神坚定地说:“这些礼仪可有意思了,它能让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以后我也要成为像长辈们一样懂礼的人。”小伙伴们听了,都觉得他不可理喻,摇摇头跑开了。但孔子并不在意,依旧沉浸在自己的礼仪世界里。

孔子的母亲看到儿子如此痴迷于礼仪,心中十分欣慰。她常常耐心地给孔子讲解各种礼仪的含义和用途,孔子总是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提出一些天真的问题。在母亲的教导下,孔子对礼仪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他的礼仪动作也越来越规范。

孔子在礼仪方面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在乡党中渐渐有了小名气。一些长辈看到他,都会忍不住夸赞几句:“这孩子将来不得了,小小年纪就对礼仪如此精通,长大后必定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孔子听到这些夸赞,并没有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礼仪知识,不断提升自己。

在这个士族家庭的环境中,孔子耳濡目染,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礼仪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孔子十五志学

孔子的志学理念

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儒者之学,他的志向与当时大多数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他看来,儒业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肩负着重整天下秩序的光荣使命。

一天,孔子把弟子子夏叫到跟前,神情严肃地说:“子夏啊,你可要做个君子儒,千万不要作小人儒啊!”子夏听了,一脸疑惑,挠了挠头,问道:“夫子,何为君子儒,何为小人儒呢?”

孔子微微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在如今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学习儒术,只是为了谋个工作、挣口饭吃,心思全在功名利禄上,这便是小人儒。而君子儒,应胸怀大志、道德高尚,不仅仅满足于掌握技艺,更要深入探讨这些技艺背后的意义、起源和演变过程,以及它们的是非得失,通过这样的深入研究,真正理解学问中蕴含的道义。”

子夏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道:“夫子,那我们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儒呢?”

孔子目光炯炯,语重心长地说:“首先,要有追求圣人之道的志向,以一名优秀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任何事都要从内心的仁爱出发,努力学习贵族业务,让六艺成为你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明白,君子只需关心治国安邦之道,不要总想着自家的那几亩地,想着明天能挣多少钱。”

子夏听了,心中豁然开朗,他向孔子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夫子教诲,子夏铭记于心,定当努力成为君子儒。”

孔子欣慰地点了点头,拍了拍子夏的肩膀,说:“好,只要你们有这样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将来必能有所作为。”

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们都以成为君子儒为目标,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学问。孔子的教育理念也逐渐传播开来。

志学的坚持与追求

孔子在父母去世后,经历了巨大的悲痛,但他对礼乐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却丝毫未减。

母亲去世后的第五天,孔子坐在琴前,神情哀伤,他缓缓地伸出手,轻轻拨动琴弦。此时他的心中满是悲伤和思念,手指也仿佛失去了往日的灵动,弹出的音符杂乱无章,毫无和谐之感。孔子皱了皱眉头,无奈地放下了琴,眼中闪烁着泪光。

到了第十天,孔子再次来到琴前。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这一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轻轻滑动,悠扬的笙歌从琴中流淌而出。那乐声中,既有对父母的深深怀念,又有对礼乐的虔诚敬意。孔子沉浸在音乐之中,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中,父母去世后,满一年称为小祥,满两年则称为大祥,这两个时刻都有相应的祭祀活动。孔子在母亲去世后的两年大祥之祭时,更是严格遵循着礼仪的规范。他身着素服,神情庄重,一丝不苟地完成着每一个祭祀环节。

祭祀现场,摆放着各种俎豆礼器,香烟袅袅。孔子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到祭台前,先向祖先的牌位恭敬地鞠躬,然后小心翼翼地献上祭品。他的动作轻盈而优雅,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在祭祀过程中,他还会轻声吟唱着祭祀的歌谣,歌声低沉而悠扬,仿佛在与祖先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周围的人看到孔子如此虔诚地遵循礼乐,都不禁对他肃然起敬。有人轻声议论道:“孔子真是个懂礼之人,即使在悲痛之中,也不忘礼乐的重要性。” lLrIA6w+uVal6UJkUrg8B9a+9ll2JJGqjEElbDsj1TyFsl74ZfzmMDkwHQg6Q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