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孔子堕三都

堕三都的提出

夹谷之会的成功,让孔子在鲁国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鲁定公对他更加信任,季氏家族也对他言听计从。孔子并没有被眼前的荣誉冲昏头脑,他深知,鲁国的政治局势依然严峻,要想实现自己恢复周礼、重建秩序的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夹谷之会结束后,孔子开始深入思考鲁国的政治问题。他发现,鲁国的地方势力过于强大,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这三家卿大夫的封邑,如郈城、费邑和成城,都拥有坚固的城墙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些城邑不仅成为了三家卿大夫的独立王国,也对鲁国的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些城邑多次发生叛乱,给鲁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例如,昭公时期,南蒯就曾以费城为基地发动叛乱;阳虎之乱时,费城的宰相公山不狃也参与了阴谋。这些事件让孔子深刻认识到,要想加强鲁国的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就必须削弱地方势力,拆除这些城邑的城墙。

于是,孔子提出了“堕三都”的主张。“堕三都”,即拆毁郈城、费邑和成城这三座城邑的城墙。他认为,这些城邑的存在,不仅违背了周礼的规定,也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拆毁这些城邑的城墙,可以削弱地方势力的军事力量,使他们无法再轻易发动叛乱,从而加强鲁国的中央集权。

孔子的这一主张,得到了鲁定公的支持。鲁定公深知地方势力的强大对国家的危害,他希望通过“堕三都”的举措,恢复鲁国的权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季氏家族也对孔子的主张表示赞同。季桓子想起阳虎之乱时的情景,心中依然心有余悸。他意识到,费城的城墙虽然可以保护自己,但也可能成为家臣叛乱的工具。因此,他决定支持孔子的主张,拆毁费城的城墙。

“堕三都”的主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叔孙氏和孟孙氏这两家卿大夫,对拆毁自己封邑的城墙心存疑虑。他们担心,拆毁城墙会削弱自己的实力,使自己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他们对孔子的动机也有所怀疑,认为孔子是在借机削弱他们的势力。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孔子并没有退缩。他深知,“堕三都”的主张是实现鲁国长治久安的关键。他开始耐心地说服叔孙氏和孟孙氏,向他们解释拆毁城墙的意义和好处。他告诉他们,拆毁城墙并不是要削弱他们的势力,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为了他们的长远利益考虑。

在孔子的努力下,叔孙氏和孟孙氏最终被说服。鲁定公十二年,孔子正式提出了“堕三都”的计划,并开始付诸实施。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改革,即将在鲁国展开。

季氏的支持与隐患

在孔子提出“堕三都”的主张后,季氏家族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支持这一计划。季氏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与费城曾经出现的叛乱隐患密切相关。

费城,作为季氏家族的重要封邑,本应是家族的坚实后盾。在过去的岁月里,这里却多次成为叛乱的源头。昭公时期,南蒯就曾以费城为基地发动叛乱,给季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而到了阳虎之乱时,费城的宰相公山不狃也参与了阴谋,与阳虎勾结在一起,企图颠覆季氏的统治。尽管阳虎的叛乱最终被平息,但公山不狃仍然担任着费城的宰相,这让季氏家族始终如芒在背。

费城的城墙高大坚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季氏家族可以利用它来抵御外敌,但同样的,他们的家臣也可以利用它来背叛季氏。公山不狃的存在,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给季氏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季桓子深知,费城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季氏家族将永无宁日。

而此时,孔子提出的“堕三都”主张,让季桓子看到了一线希望。他认为,拆毁费城的城墙,可以削弱公山不狃的势力,让他无法再轻易发动叛乱。同时,这也可以向鲁国的其他势力表明,季氏家族是支持国家统一和稳定的,从而提升季氏家族在鲁国的威望。

除了费城的叛乱隐患外,季氏家族对孔子的信任也是他们支持“堕三都”的重要原因。孔子从担任中都宰开始,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他在中都的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让中都成为了鲁国的模范城市。随后,他又升迁至司空、司寇等重要职位,在各个岗位上都表现出色,赢得了鲁国君臣的一致认可。

在夹谷之会上,孔子更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利益,让齐国归还了汶阳的土地。这块土地原本是季氏家族的家宰叛变后投靠齐国所挟带的,孔子的这一功绩,让季氏家族对他更加信任和敬重。

季桓子认为,孔子是一个有能力、有道德的人,他的“堕三都”主张是为了鲁国的长远利益考虑,也是为了季氏家族的利益考虑。因此,他决定支持孔子的计划,希望通过拆毁城墙,解决费城的问题,同时也加强鲁国的中央集权。

季氏家族的支持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隐患。虽然季桓子支持“堕三都”的主张,但季氏家族内部并非所有人都赞同这一计划。一些家臣担心,拆毁城墙会削弱季氏家族的实力,使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对孔子的动机也有所怀疑,认为孔子是在借机削弱季氏家族的势力。

此外,公山不狃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得知季氏家族支持“堕三都”的计划后,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满。他深知,一旦城墙被拆毁,自己将失去反抗的资本。因此,他开始暗中策划,准备发动一场叛乱,以阻止“堕三都”的计划实施。

季氏家族的支持为“堕三都”的计划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同时也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孔子和季氏家族能否克服这些困难,成功地实施“堕三都”的计划,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叔孙氏与孟孙氏的态度

鲁国的朝堂之上,“堕三都”的提议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各方势力的不同反应。叔孙氏与孟孙氏,作为鲁国举足轻重的家族,他们的态度对于这一计划的实施至关重要。

叔孙氏府邸内,气氛凝重。叔孙州仇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他深知,“堕三都”计划一旦实施,首当其冲的便是自家的郈城。郈城,这座坚固的城邑,本是叔孙氏家族的重要据点,家族内部的种种纷争,却让叔孙州仇对它的态度变得复杂起来。

叔孙氏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叔孙辄,作为叔孙氏的庶子,因不受宠爱,心中一直怀有怨恨。在阳虎之乱中,他竟妄图取代父亲州仇的位置,虽未能成功,却也让家族内部的裂痕愈发明显。如今,面对“堕三都”的提议,叔孙州仇心中暗自思忖,郈城虽坚固,却也成了家族内部不安定因素的温床。若不拆毁,难保叔孙辄不会再次利用它兴风作浪。

叔孙州仇缓缓起身,在厅中来回踱步,心中权衡着利弊。他想到家族的未来,想到鲁国的局势,长叹一声,最终下定决心:“罢了,拆就拆吧。”他深知,拆毁郈城,虽会削弱家族的部分军事力量,但或许能借此机会,整顿家族内部,消除隐患。

于是,叔孙氏率先行动,开始拆毁郈城的城墙。工匠们忙碌其中,铁锤敲击石块的声音回荡在郈城上空。叔孙州仇站在一旁,看着城墙一点点倒下,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是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可心中仍不免有些失落。

与叔孙氏不同,孟孙氏的态度则显得更为坚决地抵制。孟孙氏的府邸中,孟懿子面色严肃,听着家臣公敛处父的进言。公敛处父身材魁梧,一脸坚毅,他言辞恳切地说道:“主公,这成城万万拆不得啊!”

公敛处父深知成城对于孟孙氏的重要性。他继续说道:“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他的声音坚定有力,目光中透露出担忧。在他看来,成城不仅是孟孙氏的军事屏障,更是家族的根基所在。一旦拆毁,孟孙氏将失去重要的依托,齐国若来犯,后果不堪设想。

孟懿子微微皱眉,陷入沉思。他想起父亲的遗命,自己和南宫敬叔曾遵从父命,去向孔子学习礼仪。他对孔子本就怀有敬意,面对公敛处父的劝阻,他又不得不重新审视“堕三都”这一计划。

孟懿子心中明白,孔子提出“堕三都”,本意是为了加强鲁国的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稳定。但他也担心,拆毁成城会让孟孙氏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阳虎之乱时,阳虎试图杀害自己,多亏了成宰公敛处父机智有谋,自己才得以幸免。因此,他对公敛处父的话深信不疑。

孟懿子缓缓开口道:“我并非不想遵从孔子的建议,只是这成城关系重大,不得不谨慎啊。”公敛处父连忙说道:“主公英明,如今局势复杂,成城乃是孟氏安身立命之本,切不可轻易拆除。”

孟懿子点了点头,说道:“此事容后再议。”他心中已有了主意,虽不想公开违背孔子的建议,但也不愿轻易拆毁成城。他决定先拖延时间,看看局势的发展。

就这样,叔孙氏因内部的隐患而选择拆毁郈城,孟孙氏则因家臣的劝阻以及自身利益的考量,坚决抵制拆毁成城。鲁国的三家卿大夫,在“堕三都”这一计划上,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而这不同的态度,也为“堕三都”计划的实施,增添了诸多变数。孔子看着叔孙氏与孟孙氏的反应,心中明白,前方的道路将会更加艰难,但他依然坚定地怀揣着自己的理想,决心继续推动这一计划,为鲁国的未来努力前行。

费邑叛乱与应对

鲁定公十二年,当“堕三都”的计划推进到费邑时,一场激烈的叛乱如暴风雨般骤然降临。公山不狃得知季氏要拆毁费邑城墙,心中的愤怒如同被点燃的干柴,熊熊燃烧。他本就野心勃勃,不甘心失去费邑这个权力根基,如今更是决心拼死一搏。

公山不狃迅速联络同样心怀不满的叔孙辄,两人一拍即合。叔孙辄作为叔孙氏的庶子,一直渴望能在这场权力的棋局中谋得一席之地,他对父亲叔孙州仇心怀怨恨,也对“堕三都”计划充满抵触。于是,他们二人在费邑四处煽动,蛊惑了一大批费人跟随他们叛乱。

叛乱的那天,费邑城内一片喧嚣。公山不狃站在城楼上,身着战甲,手持长剑,大声呼喊着:“我们不能让他们拆毁我们的城墙!费邑是我们的,我们要保卫它!”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疯狂与决绝,身旁的叔孙辄也跟着附和,鼓动着费人拿起武器。

很快,一群群手持简陋武器的费人在公山不狃和叔孙辄的带领下,如潮水般向鲁国都城涌去。他们气势汹汹,一路呼喊着口号,仿佛要将整个鲁国掀个底朝天。

此时,孔子正在鲁国都城内,听闻费邑叛乱的消息,他的神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但眼神中却没有丝毫畏惧。他深知,这场叛乱来势汹汹,但自己绝不能退缩。

孔子迅速进宫,向鲁定公禀报了情况。鲁定公听后,脸色煞白,惊慌失措地问道:“这可如何是好?”孔子镇定地说道:“君上莫慌,臣已有应对之策。”

孔子一边安抚鲁定公,一边迅速调兵遣将。他命令申句须、乐颀两位将领率领士兵出城迎敌。申句须和乐颀领命后,立刻披挂上阵,带着士兵们奔赴战场。

当鲁国军队与叛乱的费人在城外相遇时,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公山不狃看到鲁国军队,冷笑一声,喊道:“你们来得正好,今天就让你们有来无回!”说罢,他挥舞着长剑,率先冲向鲁国军队。

孔子站在城楼上,密切注视着战场的局势。他看到公山不狃如此张狂,心中暗暗思忖着对策。他深知,公山不狃虽然勇猛,但叛军毕竟是乌合之众,只要稳住阵脚,定能取胜。

于是,孔子大声喊道:“将士们,不要慌乱!听我指挥!”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如同洪钟般在战场上回荡。鲁国士兵们听到孔子的声音,心中顿时安定下来,他们按照孔子的指挥,迅速摆好阵势。

战斗打响后,双方陷入了激烈的拼杀。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带领着费人,疯狂地向鲁国军队进攻,但鲁国军队在孔子的指挥下,坚守阵地,毫不退缩。申句须和乐颀更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

孔子看着战场上的局势,心中明白,此时正是反击的好时机。他果断下令:“将士们,反击!给我冲!”鲁国军队听到命令后,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向叛军冲去。

在鲁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叛军渐渐抵挡不住,开始节节败退。公山不狃和叔孙辄见状,脸色大变,他们试图稳住阵脚,但已经无济于事。

最终,叛军被打得大败,公山不狃和叔孙辄见势不妙,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逃往齐国。鲁国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姑蔑,将叛军彻底击败。

叛乱平息后,孔子并没有放松警惕。他深知,费邑的城墙一日不拆,隐患就依然存在。于是,他立刻组织人手,继续推进“堕三都”计划,拆毁费邑的城墙。

在拆毁城墙的过程中,孔子亲自到现场监督。他看着城墙一点点倒下,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拆除一座城墙,更是为鲁国的未来扫除障碍。

费邑的百姓们看到城墙被拆毁,心中虽然有些不舍,但他们也明白,这是为了鲁国的长治久安。经过这场叛乱,他们也看到了孔子的智慧和勇气,对孔子更加敬佩。

随着费邑城墙的轰然倒塌,“堕三都”计划在费邑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孔子成功地平息了叛乱,拆毁了费邑的城墙,削弱了地方势力,为加强鲁国的中央集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也清楚,前方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成城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鲁国的政治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围攻成城的失败

鲁定公十二年,费邑叛乱被成功平息,孔子“堕三都”计划在费邑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成城的问题却如一块巨石,横亘在计划推进的道路上。孟孙氏在公敛处父的极力劝阻下,坚决抵制拆毁成城,这使得鲁定公决定亲自率军,试图以武力迫使成城就范。

这日,阳光洒在鲁国的大地上,却未能驱散鲁定公心中的阴霾。他身着战甲,骑在高头大马上,望着眼前集结的军队,眼神中既有决心,又隐隐透露出一丝担忧。此次围攻成城,他深知困难重重,但为了实现鲁国的集权与稳定,他别无选择。

军队浩浩荡荡地向成城进发,扬起漫天尘土。抵达成城后,鲁定公迅速下令包围城池。只见成城城墙高耸,城门紧闭,公敛处父早已做好了坚守的准备。他站在城楼上,目光坚定地看着城外的鲁军,心中毫无惧意。

公敛处父对着城下大声喊道:“鲁公,成城乃孟氏之保障,拆毁成城,齐人必至北门,望鲁公三思!”鲁定公听后,眉头紧皱,心中也有些犹豫,但想到“堕三都”计划的重要性,他还是咬咬牙,下令攻城。

鲁军如潮水般向成城涌去,士兵们抬着云梯,呐喊着冲向城墙。公敛处父指挥若定,成城的守军在他的带领下,奋力抵抗。他们用石块、箭矢击退一波又一波的鲁军,鲁军的进攻一次次被挫败,城下堆满了双方士兵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大地。

围攻持续了数日,鲁军始终未能攻破成城。而此时,孟孙氏虽表面上没有公然反抗鲁定公,但暗中却给公敛处父提供支持,使得成城的坚守愈发顽强。

季氏和叔孙氏在这场围攻中,态度变得首鼠两端。季桓子心中明白,“堕三都”计划本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对鲁国长远发展有利。但看到孟孙氏如此坚决地抵制,又担心与孟孙氏彻底决裂,影响家族利益。叔孙州仇同样如此,他虽已拆毁郈城,但在成城问题上,不愿轻易得罪孟孙氏。

于是,季氏和叔孙氏的军队在围攻中,并未全力以赴。他们的士兵进攻时显得有些敷衍,没有给予鲁定公足够的支持。鲁定公看着季氏和叔孙氏军队的表现,心中又气又急,却又无可奈何。

鲁军的士气逐渐低落,伤亡也越来越大。鲁定公深知,再这样下去,不仅无法攻下成城,还可能引发国内更大的动荡。无奈之下,他只好下令撤军。

此次围攻成城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孟孙氏的抵制态度坚决,公敛处父的坚守固若金汤,使得鲁军难以突破。而季氏和叔孙氏的首鼠两端,没有全力配合,更是让鲁定公的计划大打折扣。这也让孔子意识到,“堕三都”计划的推进充满艰难险阻,要实现鲁国政治格局的变革,还有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要走。

闵子骞与子羔的选择

费邑叛乱平息后,季氏家族的府邸内,气氛略显凝重。季桓子坐在主位上,眉头微蹙,心中思索着费邑宰臣的人选。公山不狃的叛乱让他心有余悸,如今费邑急需一位可靠且有能力的人来管理。

季桓子目光扫过厅中的众人,缓缓说道:“费邑如今局势复杂,需一位贤能之士出任宰臣,稳定局面。我思来想去,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德行出众,是个合适的人选。”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于是,季氏立刻派人前往闵子骞的住处,传达邀请之意。使者见到闵子骞后,恭敬地说道:“闵先生,季氏久仰您的贤德,特请您出任费邑宰臣,还望先生应允。”

闵子骞听后,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他深知费邑的复杂局势,也察觉到孔子似乎已有离开职位的打算。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刻,他不愿卷入其中。

闵子骞沉思片刻,神情坚定地对使者说:“劳烦您替我婉拒季氏的美意。若季氏再派人来,我必已在汶上了。”使者无奈,只得告辞离去。

与此同时,子路听闻季氏正在物色费宰人选,心中一动,想到了子羔。子羔比孔子年轻三十岁,与颜回同岁,定公十二年时,子羔才二十四岁。子路觉得子羔为人忠厚,若能出任费宰,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

于是,子路匆匆来到孔子的住处,兴奋地说道:“老师,我觉得子羔可出任费宰。费邑有民人,有社稷,子羔去了,定能有所作为。”

孔子听后,脸色一沉,严肃地说道:“由啊,你这是害了子羔。他年纪尚轻,学识和阅历都还不足,此时出任费宰,恐难以胜任。”

子路不服气地说道:“老师,治理一方,实践也是学习。有民人可治理,有社稷需供奉,何必非要读书,才算是学习呢?”

孔子看着子路,语重心长地说:“我并非反对实践,只是子羔此时还未做好准备。为官一方,责任重大,需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若贸然让他去,只怕会误了他的前程,也误了费邑的百姓。”

子路听了,虽心中仍有些不以为然,但也不好再争辩。他低下头,小声说道:“老师教训的是。”

孔子看着子路,微微叹了口气,说道:“我明白你的好意,但为师希望你们都能稳步前行,切不可急于求成。”

闵子骞拒绝出任费宰,而孔子又反对子路推荐子羔,这两件事在鲁国的朝堂和民间渐渐传开。人们对闵子骞的淡泊名利、坚守本心赞叹不已,也对孔子对子羔的爱护和对弟子成长的慎重态度深感敬佩。这一系列的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鲁国局势的复杂,以及孔子及其弟子们在这复杂局势中的坚守与抉择。

孔子弟子的出仕与俸禄

在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期间,他身边的弟子们也迎来了各自不同的机遇,纷纷在仕途上崭露头角。

子华,也就是公西赤,比孔子年轻三十二岁,正值青春年少,朝气蓬勃。他对礼仪之道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钻研,尤其擅长外交礼仪。孔子见他在这方面颇具天赋,便有意培养他,在遇到外交事务时,常常让他出使各国,积累经验。鲁定公十一年,子华年仅二十一岁,便肩负起了代表鲁国出使齐国的重任。他身着华丽的礼服,举止优雅,言辞得体,在齐国的朝堂上,凭借着出色的外交才能,不卑不亢地与齐国君臣周旋,为鲁国赢得了尊重和声誉。

冉有,比孔子年轻二十九岁,同样年轻有为。他心思缜密,擅长理财,对经济事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管理能力。孔子深知他的才能,便让他负责掌管鲁国的经济和出纳事务。冉有在这个职位上兢兢业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精心规划财政收支,合理调配资源,使得鲁国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原思,比孔子年轻二十六岁,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对孔子的学说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信仰。孔子任命他为家宰,负责管理自己的家族事务。原思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将孔子的家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孔子在安排弟子们出仕时,可谓是用心良苦。他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才能专长,为他们选择了最适合的职位。他深知,只有让弟子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才能,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价值,为鲁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俸禄方面,孔子也有着自己的考量。子华出使齐国时,冉子为其母请粟。孔子先是说“与之釜”,冉子请求增加,孔子又说“与之庾”。冉子却给了粟五秉。孔子得知后,说道:“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在孔子看来,子华家境富裕,出使齐国又待遇优厚,无需过多的俸禄。而对于原思,孔子给予他粟九百,原思觉得太多而推辞。孔子则说:“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孔子希望原思能将多余的俸禄分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以践行仁爱之道。

孔子对弟子们的俸禄安排,既体现了他的公正和智慧,也蕴含着他对弟子们的期望和教诲。他希望弟子们能够明白,为官者不应只追求物质的享受,更应注重品德的修养和对社会的贡献。在孔子的影响下,他的弟子们在各自的职位上,不仅努力施展才华,为鲁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还时刻铭记着老师的教诲,践行着儒家的道德准则。

孔子与弟子的学术探讨

在孔子担任司寇,忙于政务的日子里,他与弟子们关于学术和道德修养的探讨从未间断。原宪,这位以安贫乐道著称的弟子,有一天,带着满心的困惑,来到孔子面前。

原宪微微躬身,神色认真地问道:“老师,何为耻?”孔子停下手中正在整理的竹简,抬起头,目光温和而深邃地看着原宪,缓缓说道:“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原宪微微皱眉,思索着老师话语中的深意。孔子见状,进一步解释道:“当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你应出仕,为国家效力,接受俸禄无可厚非;但倘若国家陷入无道的混乱之境,你仍贪恋俸禄,尸位素餐,这便是耻辱。”

原宪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不禁为老师的教诲所折服。他从孔子的话语中,不仅明白了个人在不同政治环境下应有的行为准则,更感受到了老师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孔子因材施教,针对原宪安贫乐道的性格特点,以这样简洁而深刻的回答,引导他进一步思考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而在朝堂之上,鲁定公也时常向孔子请教治国理政之道。一日,鲁定公一脸郑重地询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微微欠身,恭敬而坚定地回答:“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鲁定公听后,陷入沉思。孔子的回答,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对当时鲁国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在鲁国,三大家族权力过大,国君权力旁落,孔子希望通过这样的回答,提醒鲁定公要以礼待臣,同时也暗示臣子应尽忠职守,减少私利,从而恢复国家的正常秩序。

又有一次,鲁定公好奇地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思索片刻,缓缓说道:“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鲁定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孔子接着又说:“一言而丧邦,有诸?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日,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从这些对话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不仅致力于政治改革,同时也在与弟子、国君的交流中,传播自己的学说和思想。他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给出精准而深刻的回答,展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无论是原宪对个人道德修养的疑问,还是鲁定公对治国理政的困惑,孔子都能以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为他们指明方向,让他们在学术和道德修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uN890AVpnTF40s899SvzCXbuVEV9o4/+DwWbnPbv174MJsVmm/m1/zqf2q6qBQe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