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孔子相夹谷

夹谷之会的背景

夹谷,位于如今山东省泰安市莱芜区,在春秋时期,这里是齐鲁两国交界的重要地带。齐灵公灭掉莱国后,莱国百姓四处流散,其中一部分便定居在了夹谷附近。这片土地,见证了齐鲁两国多年来的恩恩怨怨,也成为了两国关系紧张的前沿阵地。

齐鲁两国,本是近邻,在春秋早期,两国也曾有过和睦友好的时光。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鲁桓公因夫人(齐襄公妹)被兄妹通奸的齐襄公害死后,两国关系便进入了冰点。此后,冲突频发、战争不断,边境地区时常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齐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一直有着称霸中原的野心。到了春秋晚期,齐国的国力愈发强盛,齐景公更是渴望在诸侯中树立起自己的权威。而鲁国,虽然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但在国力上却逐渐落后于齐国。为了对抗齐国、保护自己,鲁国选择结交晋国,借助晋国的力量来制衡齐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晋国的“力挺”和救助,让齐国不敢过分欺负鲁国。时过境迁,至春秋晚期,晋国的霸主地位摇摇欲坠,自顾不暇,已无力、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小兄弟”了。鲁国审时度势,意识到必须改变策略,开始与齐国缓和关系。

鲁定公十年(前 500 年),齐鲁两国决定举行一次会盟,地点就选在了夹谷。这次会盟,对于鲁国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和平契机,也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鲁国非常重视这次会盟,希望能够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国之间的矛盾和争端,为鲁国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齐国方面却心怀不轨。齐国的大夫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景公听了犁弥的话,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便决定在会盟时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夹谷之会即将拉开帷幕。齐鲁两国的君臣们,怀着不同的目的和心思,纷纷前往夹谷。一场充满变数和挑战的外交较量,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开。而孔子,也将在这场会盟中,展现出他的智慧和勇气,为鲁国的利益和尊严而战。

孔子临危受命

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的消息在鲁国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鲁国的三家卿大夫——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个个眉头紧锁,忧心忡忡。他们深知齐国的强大和齐景公的野心,也清楚这次会盟充满了危险和变数。

季孙氏的府邸中,季桓子坐在椅子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恐惧。他想到齐国的虎狼之师,想到齐景公的狡诈和残忍,心中不禁打起了退堂鼓。他喃喃自语道:“这夹谷之会,实在是太危险了。齐国向来不把我们鲁国放在眼里,这次会盟,说不定就是一个陷阱。”

叔孙氏的庭院里,叔孙州仇来回踱步,脸上露出了犹豫的神情。他知道,作为鲁国的卿大夫,自己有责任代表鲁国参加会盟。但他又害怕在会盟中遭遇不测,丢了自己的性命。他叹了口气,说道:“唉,这可如何是好?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

孟孙氏的书房中,孟懿子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一本书,却无心阅读。他想到齐国的强大和鲁国的弱小,心中充满了无奈。他知道,这次会盟对于鲁国来说至关重要,但他也不敢轻易冒险。他摇了摇头,说道:“看来,我们只能另想办法了。”

在三家卿大夫犹豫不决的时候,鲁定公也陷入了困境。他深知这次会盟的重要性,如果鲁国不派人参加,将会得罪齐国,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但他又担心派去的人无法应对齐国的刁难,给鲁国带来耻辱。

就在鲁定公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向他推荐了孔子。鲁定公想起孔子在担任中都宰、司空和司寇期间的出色表现,心中不禁一动。他决定召见孔子,听听他的意见。

孔子接到鲁定公的召见后,立刻来到了朝堂。他身着整洁的长袍,神情庄重,步伐稳健。鲁定公看到孔子,心中顿时有了一丝希望。他对孔子说道:“如今齐鲁两国即将在夹谷会盟,这是一次重要的外交机会。但三家卿大夫都惧怕齐国,不敢前往。夫子,你可有什么良策?”

孔子沉思了片刻,然后坚定地说道:“君上不必担忧。此次会盟,关乎鲁国的尊严和利益。我愿意代表鲁国前往夹谷,担任相礼一职。”

鲁定公听了孔子的话,心中十分感动。他看着孔子,说道:“夫子真乃鲁国的栋梁之材。此次会盟,就全靠夫子了。”

孔子点了点头,说道:“君上放心,我定会竭尽全力,维护鲁国的尊严和利益。”

孔子的决定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有人认为,孔子虽然有才华,但缺乏外交经验,此次前往夹谷,恐怕会给鲁国带来麻烦。但鲁定公坚信孔子的能力,他力排众议,任命孔子为相礼,代表鲁国前往夹谷参加会盟。

孔子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和危险,但他毫不退缩。他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踏上了前往夹谷的道路。他知道,自己肩负着鲁国的希望和未来,他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鲁国赢得尊严和荣誉。

智斗齐国君臣

鲁定公十年夏天,齐鲁两国君主在夹谷会盟。会盟现场,气氛紧张而压抑,齐国君臣的脸上带着一丝傲慢和挑衅,而鲁国君臣则显得有些紧张和不安。孔子身着庄重的礼服,神情镇定自若,跟随鲁定公来到了会盟之地。

会盟开始后,双方按照礼仪进行了一番寒暄。齐国君臣却心怀不轨。齐国大夫犁弥事先对齐景公说:“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景公听从了他的建议,暗中安排了莱人手持武器,准备在关键时刻劫持鲁定公。

正当会盟进行到一半时,一群莱人突然手持兵器,呼喊着冲向鲁定公。鲁定公吓得脸色苍白,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鲁国的大臣们也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孔子挺身而出。他眼神坚定,大踏步地走到莱人面前,大声喝道:“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他的声音洪亮而威严,在会盟现场回荡。

孔子的一番话,有理有据,义正词严。齐景公听了,脸上露出了一丝尴尬和羞愧。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背了礼仪和道德,也担心会引起其他诸侯的不满。于是,他急忙挥手示意莱人退下。

莱人退下后,会盟继续进行。齐国君臣并不甘心就此罢休。在盟会即将开始之前,齐国人又在盟书上增加了一些条款,要求鲁国在齐国军队有事出境时,必须派遣三百辆战车跟随。

鲁国的大臣们看到盟书上的条款后,都感到十分为难。如果拒绝,那么盟约就无法达成;但如果勉强接受,那么鲁国将会遭受巨大的损失。鲁定公也皱起了眉头,不知如何是好。

孔子再次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他沉思片刻后,让兹无还揖对,说道:“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原来,阳虎曾带着郓灌龟阴的田地逃往齐国,这些田地原本属于鲁国,位于汶阳地区。现在两国既然已经言归于好,齐国也就没有理由继续占据这些土地了。

孔子的回应让齐国君臣措手不及。他们没想到孔子会如此机智地提出交换条件。齐景公和大臣们商议了一番,觉得孔子的话有道理。如果不归还汶阳之田,而要求鲁国派遣战车跟随,实在是有些无理。

最终,齐国君臣不得不答应归还汶阳之田。孔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鲁国争取到了眼前的利益。仅凭这三块土地的田赋收入,就足以抵得上三百辆战车的供给了。

夹谷之会结束后,鲁国君臣都对孔子的表现赞不绝口。鲁定公激动地握住孔子的手,说道:“夫子真乃鲁国的大功臣也!此次会盟,多亏了夫子的智慧和勇气,才让鲁国免受羞辱,还为鲁国争取到了土地。”

孔子谦虚地说道:“君上过奖了。这是臣应该做的。维护鲁国的尊严和利益,是臣的职责所在。”

夹谷之会的成功,不仅让鲁国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也让孔子的声望在鲁国和其他诸侯国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佳话。而孔子也深知,这只是他实现理想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

夹谷之会的争议

夹谷之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围绕它的争议却悄然兴起。《谷梁传》与《史记》中,都有着对此次会盟的记载,然而其中部分内容,却与《左传》所述有所出入,引发了后人的诸多探讨。

《谷梁传》中曾提到,在夹谷会晤期间,有一位名叫优施的舞者,在鲁国君主的帐篷下进行表演,而孔子见此情景,怒不可遏,下令将优施斩首,甚至要求将首级和身体分别从不同的门抬出去。这一情节听起来惊心动魄,可真实性却令人心生疑窦。想象一下,在如此庄重严肃的外交会盟场合,齐国怎会贸然安排舞者进行表演,而且还是在鲁国君主的帐篷下,这显然不符合外交礼仪,也不符合当时紧张的局势。再者,孔子一贯主张以礼治国,即便对优施的行为不满,是否会在这样的场合下如此果断地下令斩首,也值得商榷。

而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还记载了齐国大夫犁钽向齐景公进言,称“鲁国任用孔丘,其势力将对齐国构成威胁”,似乎暗示着齐国是主动向鲁国寻求结盟。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齐国国力强盛,一直有着称霸中原的野心,而鲁国相对弱小,齐国又怎会仅仅因为孔子被任用,就主动寻求结盟呢?这种说法,难免有过分夸大孔子影响力之嫌。

相比之下,《左传》的记载则显得更为详实且合理。据《左传》所述,夹谷之会的前一年,阳虎曾带着郓灌龟阴的田地逃往齐国,这些田地原本属于季氏,位于汶阳地区。由于鲁国和齐国已经达成和解,齐国为了与晋国争夺霸权,希望鲁国放弃与晋国的联盟,转而支持齐国,因此决定归还这三块土地。这一记载,清晰地解释了齐国归还土地的动机,并非是因为对孔子的恐惧,也不是齐国国君对在夹谷会晤中的不义和无礼行为感到后悔而道歉。

过度渲染孔子的功绩,试图夸大其在夹谷之会中的作用,反而会失去对历史事实的真实理解,从而引起更多的质疑和辩论。尽管孔子在夹谷之会上作为定公的相国,凭借智慧和勇气维护了鲁国的利益,功绩显著,但我们也应基于客观的历史资料,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后人根据《左传》的记载,对《谷梁传》和《史记》中的失实之处提出质疑,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负责。但如果仅仅因为这两部史书中的记载不准确,就牵连并质疑《左传》的可靠性,甚至认为《左传》所记载的夹谷之会也不存在,那就有些矫枉过正了。在没有明确的反证的情况下,《左传》所记载的夹谷之会的详细情况,依然是我们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最为可靠的依据。 fwFK6Jueuqx8WTEB6yrITO2hT3bY5lxaFcnK/UlSVOJzZuj4COaKP7xqbObi+5O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