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六代,名画家之杰出,初以图写人物为多。如阮谌之《禹贡图》
,王景之《三礼图》
。又有郭璞之图《尔雅》,卫协之图《毛诗》。若《周易》《春秋》《孝经》,莫不有图。然犹意存考证名物,辅翼经传,有汉明帝之遗风,画亦仅取形似而已。故其山水于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
,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
,则若伸臂布指
。
至吴曹弗兴,早有令名,冠绝一时,孙权令画屏,误墨成蝇状,权疑其真,以手弹之,其技神矣。又尝见溪中赤龙,写之以献孙皓
,更假借于神物以神其技。顾恺之以画自名,丹青亦妙。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且形似时或有失;细视而六法
咸备,傅染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人称“虎头三绝”
,时为谢安
所激赏。在瓦官寺
画壁,闭户往来,月余成维摩
一躯,启户而光耀一寺。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
,本无阙少
,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
中。”又图裴楷
像,颊上加三毛
,观者觉神明殊胜,故其摹神之妙,亦犹今之称印度绘画者,长技在于不写物质之对象,而象物质内部之情感耶。不然,古称弗兴所画龙,置之水旁,应时雨足。恺之所画神佛,特显灵异。何以故神其说,奇诞若此?盖画贵取其神而遗其貌,固未可以迹象求之。深明其传神之旨者,当自顾恺之始矣。
夫画者既殚精竭神于人物之间,幻而为图其神怪。龙与神皆非人所习见,易得其神者也。继又含思绵邈,游心于天地草木之华,而使人之神,务与造化为合。惟两晋士人性多洒落,崇尚清虚,于是乎创有山水画之作,以为中国特出之艺事。
时与顾恺之齐名者,有陆探微,以画事(服事也)宋明帝
。生平所图古圣贤像之外,传有《春岫归云图》。梁张僧繇虽画释氏为多,又尝于缣素之上,以青绿重色,先图峰峦泉石,而后染出丘壑巉岩
。不以墨笔先钩,谓之“没骨皴”。
展子虔身处隋代,历北齐周,去古未远。尝画台阁,写江山远近尤工。咫尺之间,具有千里之势,为六朝第一。其源多出于顾恺之、陆探微。而汝南董伯仁,亦以才艺名于时,号为智海,特长于山水画,与展子虔齐名。
大抵两晋六朝之画,每多命意深远,造景奇崛。尤觉画外有情,与化同游
。颇能不假准绳墨,全趋灵趣
。此由得之天性,非学所能。又其不拘形似,能以神行乎其间者也。若郑法士画师僧繇,独步江左
,尝为颤笔
,自诩奇妙,而以为神。其后作者,拘守矩矱
,弊以日滋。梁元帝论画
,致有“高岭最嫌邻石刻,远山大忌学图经”之句。然化板滞刻画之病,非求其神似,不易为功。譬善相马者,常得之于牝牡骊黄
之外,其以此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些杰出的画家之中,以画人物者为多。如阮谌所作《禹贡图》、王景所作《三礼图》,又有郭璞据《尔雅》而作图,卫协也画有《毛诗图》。此外,《周易》《春秋》《孝经》等经籍,都有画家的配图。虽然这些作品是为了考证事物的名称和形状,辅助世人理解重要典籍,颇有东汉明帝崇尚儒学、孝治天下的风范,但其中所画的图画仅仅是各类事物的形貌而已。因此,山水画中的山峰,像用螺钿装饰而成,又像犀牛角制成的梳篦那样,排列得密集整齐,所画的水不能行船泛舟,所画的人比山还高。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大都在山水形象中附带画着树木石头,彼此互相映衬,所画树木,像是伸开手臂,再张开五指。
三国时期东吴的画家曹不兴(亦名弗兴)很早就以画闻名于世。有一次孙权命他画屏风,他不小心将墨汁滴在画面上,无奈只能将墨点画成一只十分逼真的苍蝇,孙权以为是真的,想用手将它弹走,由此可见曹不兴画技的高超。相传曹不兴见到溪中有一条红色的龙,他立即将见到的奇异景象画下来,并将这幅画献给当时的东吴皇帝孙皓,此事是假托神物来烘托曹不兴画艺的高超。顾恺之以绘画著名,画作精妙,所用笔法如春蚕吐丝,初看画面觉得比较浅显平淡,且在形似方面也时有失误;但细看之下,画作能做到六法兼备,再以浓重的颜色渲染,稍加一些点缀,不以晕染法进行装饰。顾恺之被当时的人夸赞“才绝、画绝、痴绝”,更为东晋名士谢安所激赏。顾恺之在瓦官寺画壁画时,闭门作画,不与人往来,一个月后画成了一幅维摩诘像,打开门,壁画的光彩照亮了整个寺院。顾恺之画完人像后,有时数年不画眼睛。旁人问顾恺之原因,他回答说,人物身体的美丑,本来就无关紧要,要想将人物画得传神,画出其神采风致,关键就在眼睛这个地方。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在他的脸颊上加画了三笔,观画者顿时觉得画像非常有神采。因此,绘画传神的妙处,就像现在所讨论的印度绘画者一样,其优势在于,不在表面上描摹物象,而是深入其中,表现物象内部的情感。否则,为何古人传说将曹不兴所画之龙置于水边,立刻可以求得降雨,而顾恺之所画神佛,能够特别灵验?这些为何会被人传说得如此离奇荒诞?因为绘画贵在得其神采而舍其形似,本就不可以通过外在的形象而达到。能够深刻地领会到绘画传神写照要旨的画家,最早的就是顾恺之。
画家在人物画上费尽心思,对其表现方法加以变化,就可以用来描绘神仙鬼怪。龙与神仙都不是世人常见的,更容易把握其神采。加上饱含悠远情思,画家能够驰骋于天地草木精华之中,将人的精神与大自然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性情洒脱,崇尚清净虚无,山水画于是被创立成独立的画科,成为中国艺术中特别出众的一门。
当时与顾恺之齐名的画家陆探微,在南朝宋明帝的宫廷任职。他画了很多古代圣贤的画像,还有《春岫归云图》传世。张僧繇是南朝梁时的画家,他以道释画为主,也曾在绢上以青绿重彩绘制峰峦泉石等景物,然后染出丘壑与悬崖。他的绘画技法不用墨笔勾线,称为“没骨皴”。
展子虔是隋代画家,历经了北齐、北周,距古代还不是很遥远。他擅长画亭台楼阁,尤其擅长画辽阔的山水景物。画面的尺幅虽然不大,却包含着广大深远的景象,被推为六朝第一。他的画法多来源于顾恺之和陆探微。河南汝南的画家董伯仁,也以画闻名于世,别号智海,专长于画山水,与展子虔齐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立意深远广阔,描绘的景色造型奇崛,可以感受到画面之外还寄寓着情感,达到了与自然造化同游的境地。这一时期的绘画能够超脱画法上的拘束,追求画面的灵趣。这是当时画家和作品中蕴含的天性所致,不是后天能够学到的。这时期的绘画还不拘泥于形貌的相似,能将神情意态表现出来。郑法士的绘画师法张僧繇,画艺独步江东地区,他的运笔走势呈现颤动弯曲,显得遒劲有力,自夸其颤笔的精妙,能让画面更加传神。此后的画家,多不能跳出前人的规范和限制,弊病日益增长。梁元帝萧绎论画,有“画高岭最避讳画得像刻石,画远山最忌讳学图经的画法”的说法。要化解画面中呆板刻画的弊病,如果不是不断追求内在的神似,就很难做到。比如善于相马的人,挑选出好马,往往不在于马匹的性别和毛色,而在于能洞悉内在的本质,绘画也是如此。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
隋 展子虔《游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