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论

自来中国言文艺者,皆谓书画同源。书者如也 ,作书之初,依类象形谓之文。夏商之世,其著于金文者,如钟鼎尊彝之属,略可想见。周代文盛,宣王时史籀 作大篆,文字孳生 ,书与画始分。周秦汉魏画法,石刻图经 ,犹是象形 而已。两晋六朝,顾恺之 特重传神 。陆探微 、张僧繇 、展子虔 ,其技益进。至于唐代,有吴道子,尤以气胜。王维画学吴道子,创为南宗 。南宗之画,与北宗之画,二者又分。然南宗之画,常欲溯源书法,合而为一。宋开院体,画专尚理。而元人又尚意,显有不同。明初沿习宋元;文徵明 、沈石田 、唐六如 、仇十洲 ,稍变旧法。清代士夫,祖述董玄宰,专宗王烟客 、石谷 、廉州 、麓台 及吴渔山 、恽寿平 ,以为冠绝古今,遂置前人真迹于不讲。而清代之画,卒不及于前。

然学者犹沾沾于笔墨之间,以明画家之优劣,区别而次第其品格。立神、妙、能 三者之外,而增之以逸品,谓画旨纯与书法相通。而其蔽也,不能博综古今图画之源流,与历来评论之得失。虽目睹庋藏 卷轴,盈千累万,不过皮相 其缣墨 。而于古人之精神微妙,迄无所得。故惟深明于六法(南齐谢赫言六法,曰气韵生动,曰骨法用笔,曰应物写形,曰随类傅采,曰经营位置,曰传摹移写),上焉者合于神理,纯侔化工;下焉者得其形似,亦非庸史 。至有狂怪而入于歧途,虚造而近于向壁 者,皆可弗论。董玄宰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作画。诚哉闻见之不可不广,而雅俗之不可不分也。古今名家,以画传者,不啻千万,然其天资学力,足以转移末俗,振饬浮靡者,代不数人。略举大概,余可类求。兹为广辑旧闻,间附己意,次其编第,著为浅说如下。

【译】

历来中国讨论文艺的人,都认为书法与绘画同根同源。书写文字,就是象形和模仿。文字初创时,依照各类事物的形象画出图形,故称之为“文”。夏商时期,文字刻在金属器具之上,如钟鼎尊彝之类,大略可以推想得知文字形成初期的情况。周代文化兴盛,周宣王时史籀创大篆书体,文字被大量创造出来,这一时期书法与绘画才分开。周、秦、汉、魏的画法,诸如石刻、附有图画的典籍、地理书之类,仍具有象形的性质。到魏晋南北朝,顾恺之绘画注重传神写照,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等人画艺更加精进。到了唐代,有画家吴道子,尤以气韵取胜。王维在绘画上学习吴道子,又开创南宗一派。南宗的绘画,与北宗绘画相区分。但是南宗的绘画,追溯源流,常常要与书法合为一体。宋代创立了院体一路的画风,在绘画上崇尚理趣。元人又追求个人意趣,与宋画有明显的不同。到明代初期,画家们因袭宋元画风,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能够稍稍改变前代画法。到了清代,士大夫画家效法董其昌,专门学习王时敏、王翚、王鉴、王原祁以及吴历、恽寿平等人画风,认为他们冠绝古今,无人可比,于是不注重学习前人流传下来的真迹,所以清代的绘画终究比不上前代了。

但是,学者多陶醉于笔墨之间,想分辨出画家的水平高低,区分其画作的等级次序。他们设立神、妙、能三品,此外还增加了逸品,认为绘画的旨趣完全与书法相通。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不能追溯和综采古今绘画的源流与历来绘画品评的得失。虽然能够观摩数量众多的书画收藏,但不过是粗浅表面地过目其纸墨而已,对于古人绘画的微妙精神,终究无法领会。因此,要充分理解六法(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写形、随类傅采、经营位置、传摹移写),领会高深的画家,能做到合乎玄妙的画理,等齐于自然造化之功;理解有所不足的画家,也能做到形似,而不只是平庸之辈。至于有些画家,狂放古怪,步入歧途,或是凭空捏造,这些都可以不作讨论。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作画。的确如此,画家所闻所见不能不广博,而绘画之高雅与庸俗也必须要有所区分。古今绘画名家,有作品传世之人何止千万,但天赋和学问造诣足以改变低俗习气、整顿浮华奢靡之风的画家,每一代也出不了几个。约略举出大概的情况,其余的可以依类推求。我在这里广泛搜集过去的掌故逸闻,偶尔附上我的看法,排好次序,写成如下的浅显之说。 5IeKVdOtBedfpzM50KfyVE3n6bJyLiLLtymSdLCaVVC6J20ymG9sGqze6uHEgSp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