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是精深、精微、奥秘的意思。“古画微”就是古代绘画的精意,或古代绘画的奥秘精微之意。《古画微》出版发行时的广告词中说“探抉唐、宋、元、明名画精意”
就是这个意思。广告词发表在《艺观》杂志上,《艺观》由黄宾虹编辑,协助者是他的妻子宋若婴和亲人黄盎然等。所以,这段广告词有可能就是黄宾虹亲拟,至少是他完全赞同的,这是无疑的。
几乎所有研究《古画微》的学者和所有出版《古画微》的机构都一致说,《古画微》是一部“中国绘画史著作”“中国绘画通史”。其实这不是著作者的本意。
《说文解字》云:“微,隐行也。”段注又曰:“微,匿也。”著作者意在“探抉”隐匿在这些“名画”之内的“精意”,这里有更深刻的含义。所以,它不叫“古画史”,而叫“古画微”。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读《古画微》,首先要“解”著作者赋予它的“其中味”。
《古画微》为黄宾虹所著。首次出版是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小说世界丛刊之一”,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二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封面上印“小说世界丛刊,黄宾虹著,古画微,商务印书馆发行”。其版权页上注明“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初版”。第一节是《总论》,第二节至第二十三节(最末一节)分别论述上古三代至清末各家各派绘画之特点和深义。文章已有标点,然皆在断句末字右加句号(“。”),无逗号、问号等。
1929年,《古画微》又作为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再版。书的封面上印“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王云五主编,古画微,黄宾虹著,商务印书馆发行”。其扉页上又印有“国学小丛书,古画微,黄宾虹著”。可知1929年的《古画微》是作为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之一的“国学小丛书”中的一种出版的。内容未变。版权页上印有“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古画微,黄宾虹著,发行兼印刷者,上海宝山路,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八年十月初版”等。
1933年又再版,同于1929年。版权页下部分印有“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初版,民国廿二年三月印行(此为连两行小字),国难后第一版(五四七),国学小丛刊(此亦为两行小字),古画微一册……著作者,黄宾虹,主编者,王云五,发行兼印刷者,上海河南路商务印书馆”。这里强调了“国难后”。前一版在“上海宝山路商务印书馆”,说明印书馆馆址已迁移。版权页上部分印:“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二十九日,敝公司突遭国难,总务处印刷所、编译所、书栈房均被炸毁,附设之涵芬楼、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亦遭殃及,尽付焚如,三十五载之经营隳于一旦。迭蒙各界慰问,督望速图恢复,词意恳挚,衔感何穷。敝馆虽处境艰困,不敢不勉为其难。因将需用较切各书,先行覆印,其他各书,亦将次第出版。惟是图版装制,不能尽如原式。事势所限,……上海商务印书馆谨启。”
原来,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出动飞机轰炸上海。次日,原商务印书馆被轰炸,“均被炸毁”。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奋起反击,日军死伤万余,多次增兵。第十九路军缺少援助,上海失守。5月5日,国民党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上海商务印书馆又恢复经营。原址被炸毁,只好改在河南路经营。“国难”后,恢复“需用较切各书”,其中就有《古画微》,可见此书在当时之价值。
以上几版,都是在1925年版基础上重印的,内容基本没有改变。
1925年前后,黄宾虹都在上海。因此可知,他的《古画微》初稿完成于上海。据黄宾虹《九十杂述》云:“《古画微》原稿四册,经商馆小丛书出版,篇幅所限,前六篇存原,余多删减,非完本。”
199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赵志均辑的《黄宾虹美术文集》,其中《画史》部分收录了《古画微》。其篇末“编者按”云:“本文最初于192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以‘小说世界丛刊’出版,1929年又以‘国学小丛书’收入‘万有文库’出版,原无序,自序是后来补写的。并自行印有单页,现一并辑录。”应该是“万有文库”中的“国学小丛书”。自序是怎么补写的,编者未说。查其内容,完全是按1925年版的《古画微》收录的,只是开头多了一篇《自序》。
1999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黄宾虹文集》,共6册,主编是卢辅圣、曹锦炎,执行主编是王中秀。王中秀曾多次给笔者谈述他编校这套《黄宾虹文集》时的甘苦,尤其是他整理了很多黄宾虹的手稿和书信,发现很多重要资料。他在《黄宾虹文集》的《书画编(上)》中收录了《古画微》,比1925年版多了“自序”和最后的“结论”。其首页脚注中云:“此文1925年作为小说世界丛刊之一刊行,复于1932年和1933年作为国学小丛书之一重刊。原书无序,兹据1949年《子曰丛刊》第3辑所载自序置此。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时期,黄氏重加修订,作为国画理论讲义。兹依修订稿录出。”王中秀做学问一向严谨,这里却出现两个错误。一是《古画微》于1929年和1933年再版,却误为“1932年和1933年”再版。二是黄氏“古画微自序”发表在《子曰丛刊》的1949年第6辑上,而不是第3辑。《子曰丛刊》一共出版了6辑,1948年出版了5辑,其第3辑中无黄氏“古画微自序”或“自序”。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4月1日出版了第6辑,
这一期才有“艺舟(创刊号)”,共发表有关艺术的12篇文章,第一篇是黄宾虹的《书画之道》,第二篇是黄宾虹的《古画微自序》,其余是余绍宋、郑午昌等人的文章。因此,王中秀说“《子曰丛刊》第3辑所载自序”肯定是记错了。但王中秀辑的《古画微》却不是根据1925年版,而是根据“黄氏重加修订,作为国画理论讲义”的修订稿。其中“自序”即出于《子曰丛刊》,最末的“结论”,应该是出自黄氏重加修订的“讲义”或“修订稿”。
查《黄宾虹文集》中的《古画微》(即黄氏修订稿)和1925年出版的《古画微》,内容仍基本相同,只是标题有点变动。其中第5节,1925年版标题是“唐画南北两宗由气生韵”,修订版为“王维画由气生韵”,内容完全相同,都是谈唐画南北宗。“北宗首推李思训”“南宗首称王维”,似乎原来的题目和内容更相符,此篇非仅谈王维也。可能黄氏为了强调王维南宗画“由气生韵”,故改之。
第7节,1925年版标题为“南宋院画之废古”,修订版改为“南宋士夫与院画之分”,其内容并没有论其“废古”,修改后的标题较合于内容——先谈文同、苏轼的画及其对画的认识(理论),后介绍院画。
第8节,1925年版标题为“开元人尚意之宋画”,修订版改为“元人写意之画倡于苏米”,似乎原标题更佳,内容是谈“宋画”,且只谈“开元人尚意之宋画”,很明确。修订版的意思似乎是谈“元人写意画”,与内容不符。可能作者是为了突出“苏米”而改,那就改为“苏米写意画”,也许好些。而文中又谈到文同、李公麟、高克恭等。所以,不如不改。
第9节,1925年版标题为“元季四家之写意画”,修订版改为“元季四家之逸品”,内容完全相同,标题意思也差不多。修订版突出了“逸品”,但文中内容并没有强调“逸”,也未对“逸”加以详论。
第10节,1925年版标题为“明画尚简之笔”,修订版为“明画繁简之笔”。读其文,乃知修订版更佳。不过,这节内容中也有改动。如原版中说:“然戴琎、吴伟之伦,多习北宋(应为北宗),不离南宋马、夏家法。”修订版改为:“然戴琎、吴伟之伦,笔墨粗犷,渐离南宗马、夏诸法。”显然修订版更正确。
第11节,1925年版标题原为“清初四王吴恽之复古”,修订版改“复古”为“摹古”,更确切一点。
第17节,1925年版标题为“浙赣诸省名家之画”,修订版改为“江浙诸省之画”,内容是介绍江苏、江西(赣)、福建(闽)、浙江(浙)等地画家。改为“江浙赣闽画家之画”更好。
第21节,1925年版标题为“汤戴配享四王之画”,修订版改“配享”为“继响”,内容也有改动。
如前所述,一般学者和读者都说《古画微》实际上是一部短简的中国绘画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古画微》
之《出版说明》中便说:“《古画微》,中国绘画史著作,黄宾虹撰。”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古画微》也说它是“中国绘画通史”。基本上是对的,但书名为“古画微”,意在探抉中国古代绘画之微妙精意,其主观性较之一般画史著者为强。但论述不能空言无依,所以作者依画史先后论述从上古到明清绘画之精意。因而画史之实,是必须通晓的。黄宾虹花费数十年时间,研究中国绘画史,当时是精通中国绘画史的专家。更重要的是,他边研究边实践,他对传统绘画的内涵深意,更是深知的。他根据画史的先后论述中国历代绘画之精意,所以读者完全可以从中学习到画史知识。也就是说,它的确是一本绘画史著作,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探抉古代绘画精意和绘画史理论的著作。他在开始的《总论》中说:“兹为广辑旧闻,间附己意。”“己意”很关键,即他对绘画史的见解。比如,他论“两晋六朝”
之画,说:“大抵两晋六朝之画,每多命意深远,造景奇崛。尤觉画外有情,与化同游。颇能不假准绳墨,全趋灵趣,此由得之天性,非学所能。”又云:“譬善相马者,常得之于牝牡骊黄之外,其以此也。”都是他对绘画和绘画史的理解。又如《唐吴道子画以气胜》本身就是画论,而非画史的标题。他说:“画者法既备矣,必求气至,气不足而未有能得其韵者。六法言气,必兼言韵者,此也。”《唐画南北两宗由气生韵》,这也是画论的口气,其末云:“究之,古人笔虽简而意工,后世画虽工而意索,此南北宗之所由分。故迅速而非粗率,细谨未为精深,观于此而可知唐画之可贵已。”
如《五代两宋之尚法》《南宋院画之废古》《开元人尚意之宋画》等,标题都是著者对绘画史研究的理解,内容更是如此。如云:“归于无笔不灵,无笔不趣。于宋法之外,又开生面焉。”“直使智者息心,力者丧气,非巧思力索可造也。”此皆古画之微也。
读者读此书,尤其是画家读此书,不仅能了解画史知识,更能知吾国古画之深意,尤能知道如何了解传统,如何应用传统,如何变化传统。黄宾虹作为中国20世纪最著名的画家,向以功力深厚著称于世,他对传统的理解和叙说是常人所难及的。没得到大师熏陶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大师。后人不能入室亲受黄宾虹的教导,读了他的书,也就等于亲受教导了。所以,《古画微》一直受人重视,原因即在于此。
作为画史著作,黄宾虹的时代有其局限性,考古挖掘不及今天之全备,古代绘画的真伪和归属,不如今天辩论得精晰准确,甚至有很多画,他都没能见到。但黄宾虹所论之画理,仍然是无人可及的。而且他有承前启后的效果,后来很多理论和认识是从他那里来的,这是必须注意的。
可以看出,他提倡文人画,反对画工画。
因为画工画只重技术,而文人画却重诗意,重文化内涵。比如,他在论到燕文贵、燕穆之画时说:“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焉。”谈到“开元人尚意之宋画”时云:“夫惟高士遁荒,握笔皆有尘外之想,因之用笔生,用力拙,有深义焉。”又云:“此殆进技于道,而天机自张。”“天真烂漫,脱尽俗气者,皆从诗文书翰中来,故能绝去笔墨畦径,萧然物外,而为寻常画史之所不可及。”
他反对作画无古法,无传统。他论南宋马远、夏圭画时说:“肆意水墨,任笔粗皴,不复师古,而画法几废。”论到“金石家之画”云:“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他更力主作画要有学识。在论“元季四家之写意画”时说:“可知熏染磋磨之益,增进学识,所关甚大也。”
《古画微》中,著者更多地谈到用笔用墨技法之奥妙。如论“开元人尚意之宋画”中有云:“画法莫备于宋,至元搜抉其义蕴,洗发其精神,实处转松,奇中有淡,以意为之,而真趣乃出。”论“元季四家之写意画”云:“黄子久师法北苑,汰其繁皴,瘦其形体。”“至无一笔不从口含濡而出,故能色泽腻润。”又如在“明画尚简之笔”中,他选唐寅的话说:“洗砚磨墨,以笔压开,饱浸水讫,然后蘸墨,则吸上匀畅。若先蘸笔而后蘸水,冲散不能感动。”然后他总结:“惟能善用笔墨,故其画法沉郁,风骨秀峭,刊落庸琐,务求深厚。”在论到“浙赣诸省名家之画”时,他说蓝瑛画“惟枯硬干燥,殊少苍润,难于入雅,不为世重。”又论道:“元季四家,始用干笔,而仲圭犹重墨法。作者贵知干湿互用之方焉。”
以上所论,非精通笔墨之道而又兼通画史者,不能道也。
在很多地方,黄宾虹又发表了他对古代绘画的独到见解。如“唐人楷法,非不精工,虽其遒美可观,而干禄字书既已通行,绝少晋贤潇洒自如之态。元画师唐,不袭唐人之貌,兼师北宋之法,笔墨相同,而各有变异。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不克臻此”。论黄子久,“其画纯以北苑为宗,而能化身立法,气清而质实,骨苍而神腴,淡而弥旨”。论陈继儒,“如陶元亮入远公社,意不在禅,小破俗耳。若色色相当,便与富翁俗僧无异。故其画皆在畦径之外”“其后学者,务为凄迷琐碎,至以华亭习尚,为世厌薄,不善效法之过也”。又论:“师石谷而不求石谷之所师,此清代画学日衰之由也。”“学者徒恃其稿本……而秀韵清姿,复不能及,流为匠气,致引石谷为戒,非石谷之过也。”“徒工其貌而遗其神,遂以宋元古画皆不足观,抑亦过矣。”论渐江画,“清灵之气,系从静悟来。”指摘石涛画,“粗疏简易,颇近狂怪,而不悖于理法。”《金陵八家之画》云:“所惜相传日久,积弊日滋,流为板滞甜俗,至人谓之‘纱灯派’,不为士林所见重,惜哉!”《金石家之画》云:“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
这些,也都不是单纯地介绍古画史,而是“古画微”。
著者黄宾虹(1865—1955),若从他的生卒年看,用加减法计算,他只享年90岁。但他生于1865年1月27日,这一天是中国农历年的乙丑年正月元旦,而且他生于元旦之始的子时。(“齐黄”并称的齐白石生于1863年公历年元旦。)这样,1865年就多出了一年。实际上,人的生命应从生命形成之时计起,即从母亲怀孕时开始。所以,黄宾虹的生命应从1864年计起。这样,黄宾虹应享年92岁。从黄宾虹的画迹来看,最晚的画上也署“九十又二”。西方计算年龄是从人出生后计算,谓之实龄或周岁,人们把中国计龄法计算的年龄称为虚龄,其实西方的实龄法把出生前的年龄虚掉了,才是虚龄。
黄宾虹的父亲在浙江金华经商,黄宾虹即出生于金华,实际上他的祖籍是安徽徽州歙县之潭渡村。他在十三四岁应童子试时,还必须回歙县原籍。17岁又回歙县应试,中生员(秀才)。20岁后便回原籍歙县生活了。
黄宾虹自幼习画,但更多地习四书五经和诗文,准备考取功名。后来看到清朝政府的腐败,他便主张革新图强,继之参加反清斗争。他43岁(1906年)在徽州时,与许承尧、陈巢南、陈鲁得等创立“黄社”,以研究诗文为名,宣传革命。为了筹集革命活动经费,他在家中私铸铜币,被人告发,遭通缉。他只好出走上海,在上海从事《国粹学报》《神州国光集》的编辑,又与邓实合编《美术丛书》。
1909年,南社创立,黄宾虹为第一批会员(又称社友)。从此,他就在上海,主要从事编辑工作,同时研究金石书画。他的《古画微》也是在上海完成,在上海出版的。他那时还兼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
一直到他74岁(1937年),因被聘为故宫古物鉴定委员,他移居北京,参与鉴定故宫书画,记有《故宫审画记录》65本,又兼任北平艺专教授。《古画微》修改为讲义,就在此时。在日寇侵占北平时,他坚持民族气节,不与日本人来往,更拒绝日本人为他举办的八十寿庆会。不过他接受了齐白石为他画的祝寿蟠桃图。日寇投降后,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聘他为教授。他与齐白石成为好友,二人畅叙画法。李可染拜他为师。1948年,黄宾虹85岁,离开北平去杭州,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居于此,直到1955年去世,安葬于杭州市南山公墓。
黄宾虹一生以研究国学、研究艺术为主,他一生以学者自居,晚年因眼疾看书写字困难,才把主要精力用之于画。他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家、书画研究家,然后才是画家。正因为他研究国画,精通中国传统画理,所以他的画功力之深,无人能过。也正因为他的画功力之深,所以他对传统绘画认识也更深,他的理论也更值得学习。
2019年12月1日
于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