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为什么我想重走“六出祁山”之路

这并不算通俗的说史杂谈,也不是三国主题的旅行攻略,更谈不上正经硬核的学术研究,不那么准确地说,这只是一个“三国老男孩”的自我修行之旅。

首先请允许我提出一个问题:三国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这似乎算不上什么难题,毕竟在教科书里,公元280年的西晋灭吴、三分归一就是唯一的标准答案。但三国史之所以好看,就在于“七分实、三分虚”给人的留白和想象空间:三国史的起点是曹丕篡汉还是黄巾起义,众说纷纭,而一千个人心中的三国也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结局。

有人会把公元263年的二士争蜀、三英授首作为三国的终章,因为鼎足的脚被砍掉了一只后,天下大势已经没了悬念,之后的剧情连罗贯中都不想编下去了,草草写了两回就赶紧收工。

有人会在关羽败走麦城、陆逊火烧连营后陷入严重的emo,因为曹操和桃园三兄弟短时间内集体谢幕,英雄凋零之快令人绝望,也让之后的三国似乎不那么好看了。

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赤壁之战就是整个三国的高潮与尾声,三江口的一把火合拢点燃了所有的剧情线,也把之后的故事浓度稀释掉不少,“掉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在另一些人心目中,《三国演义》的第一百零四回才是世界的尽头,因为这章叫“陨大星汉丞相归天”——黄昏下的五丈原与诸葛亮,不知埋葬了多少热血青年匡扶汉室的梦想。

虽然长大之后,脑子里演义的不科学剧情慢慢被严谨的正史所替换,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一幕,对我年少心灵的冲击力实在过于巨大,以至于小时候那本硬装本的《三国演义》都翻得卷边了,最后十六回还原封未动——什么丁奉雪中奋短兵、曹髦驱车死南阙,本大汉忠臣一概不知。

为了心中的这片“白月光”,从很早以前,我就萌生过这样的念头:

去走一走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道路!去汉中、祁山、街亭、陈仓、五丈原,这些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地方,靠脚步丈量丞相北伐的漫漫征途,在实地领略秦巴山脉的山川形胜,用巡礼致敬“奖率三军,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壮志与不易……

在丞相的年代,蜀军浩浩荡荡的北伐,是一场十分漫长艰辛的征程,做个“攻略”就需要倾举国之力,要徒步翻山越岭,不可能有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所幸身处现代文明,出行实在太过便利,飞机高铁直通北伐大本营,在当地租个车,就能轻轻松松千里走单骑,何不说走就走呢?

于是,在一段时间的酝酿后,2023年7月,我正式踏上了到北伐路上寻找丞相足迹的旅程,也就有了这本小书的诞生。

这本书叫《寻找北伐路上的诸葛亮》,作为一场“寻找”之旅,这趟旅程大概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是置身“现场”的视角寻找三国其景。

三国这段称得上我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故事,在我的成长路上经历过一段“去演义化”的过程。

小时候读到的三国,是一个充满超级英雄的“复仇者联盟”,对于小说里的那些挑战人类认知水平的锦囊妙计和一骑当千,我自然是深信不疑的。但随着年龄、阅历和阅读量的增加,不知不觉中,演义的世界观逐渐被正史新陈代谢。当我意识到的时候,它已经完全被替换掉了。现在再来看《三国演义》小说和电视剧,重温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情节,大多时候只想尴尬地边抠脚,边勉强发出“这也太幼稚了吧”的讪笑。

大概很多三国迷都会有这样的症状吧。小时候读三国,免不了患上人传人的“中二病”:比如将来的人生梦想是兴复汉室,对暗号时大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看到路边的草丛恐会有伏兵杀出,怀疑从自家院子里能挖出传国玉玺,在KFC把炸鸡吃剩到骨头就会产生撤退的念头……长大之后,慢慢开始对正史感兴趣,才想去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本体”究竟是什么样的。

而在这段“去演义化”的过程中,实地的旅行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毕竟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三国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留下了太多的历史碎片,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国各地,等待着三国迷去探寻:洛阳、许昌、成都、赤壁、官渡、合肥……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在现场”,近距离触摸和感知历经风霜的遗址、文物、史料,历史才变得鲜活而真实起来,最终构成了我对“三国”宏大而又具体的想象。

不过,比起古人的“壮游天下”,现在的旅行更方便了,却也更“标准化”了,带着对历史的种种想象上路,却遇到穿凿附会的故事、走马观花的景点、千篇一律的古镇,文化滤镜与现实体验之间的落差,不免令人遗憾、失望,甚至气恼。但换个角度想想,这也是三国文化在民间的生命力体现,正是得益于这些不那么可靠的“人造历史”,三国的故事才得以代代相传,成为如今我们共同的精神文化图腾。因此,旅行中那些不那么美好的“意外”,不正是历史记忆在今天的一种创造和延续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历史旅行的意义,并非找到解答历史问题的出口;恰恰相反,是寻找重新认识历史的入口——或者说置身于“现场”的环境,在情——景——史的交融中,再度唤起我们重读历史、了解世界的渴望。毕竟对于一个三国迷来说,有什么比驻足赤壁或五丈原之上更能激起“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冲动呢?

因此,选择这趟寻找丞相足迹的旅程,既是想要来一次置身现场的深度三国游,也希望借此串联起“北伐”这条故事线,让旅行的主题更加完整清晰。当然了,对于一位三国老男孩来说,情怀自然是驱使我踏上旅途的最大动力。

其次,是沿着“地理”的脚印寻找北伐其事。

如果说三国是由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单元剧组成的,那么“六出祁山”就是整个时代最后一幕高潮,如果从时间的跨度、主线的清晰度、剧情的浓缩度、后世的传唱度综合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堪称顶流。而这段历史之所好看,除了有抗衡宿命、悲壮激烈的“与天斗”,以及那些棋逢对手、运筹帷幄的“与人斗”,还离不开大自然这一舞台的加成。

以往读三国,关注点都在群雄逐鹿和风流人物身上,对军事的认知,也仅限于“拖刀计”等猛将对打,以及“八门金锁阵”之类的排兵布阵。官渡、赤壁、祁山、合肥、襄阳这些地名,虽然如雷贯耳,但对其所涉利害关系,几乎一无所知。《三国志》《三国群英传》等电脑游戏中的行军打仗,要么是点个“出征”即完成瞬移,要么是鼠标一圈部队,哼着小曲就能轻松愉快地爬雪山、过草地,长期浸淫其间的我完全体会不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

在没有GPS的古代,地理因素对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在军事地理这门学科中,常常有人将中国的地形划分成若干个地理单元,形成纵横交错的“棋盘”,政治家之间的博弈,就如同一盘“棋局”。读历史如果不看地图、不懂地理,好比下棋不摆棋盘、听课不记重点,没有章法还是其次,最直接的影响,是理解不了很多故事的逻辑。

比如汉中之战时,曹操亲率大军和刘备对垒,动静闹得挺大,结果阳平关打不下来,半路溜了,还闹了个杨修的“鸡肋”梗。小时候读到这段就特别理解不了,曹老板家底这么雄厚,汉中又这么重要,为什么不和老刘死磕到底呢?后来配着地图看,曹操选择跑路就很好懂了。

我们在劝人时,常常会说“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但三国的龙争虎斗,常常就是围绕几座“兵家必争之地”进行漫长的拉锯争夺。诸葛亮的北伐,就是地理因素左右战争胜败、国运兴衰最深刻的案例;放在“棋盘”里来看,它也是“天府之国”的四川和“八百里秦川”的关中,这两大地理单元之间最典型的博弈——为什么蜀汉要频繁地出祁山?为什么丢了街亭北伐就失败了?为什么丞相至死都跨不出五丈原?——这些都必须先从地理上找答案。

所以,踏上这趟旅程,既是为了寻访那些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地方,也是为了用脚步丈量山川风物,进而弄明白地理对古人决策的影响。

最后,是怀着“祛魅”的态度寻找丞相其人。

和很多人一样,小时候读三国,我是纯纯的蜀汉迷弟,成天脑补赵子龙七进七出的名场面,白马银枪是人生的终极理想;稍微长大一点,曹操成了“中二”少年的暗黑偶像,那时的我极度崇拜霸道总裁的画风,对爱哭鬼刘皇叔嗤之以鼻。随着阅历的增长、读了正史,我才慢慢体会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的含金量,心目中那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入人心的丞相,也开始褪去呼风唤雨的半仙外衣,慢慢真实丰满了起来。

在三国的几位大咖中,诸葛亮和关羽的人设类似,都在后世的不断演绎与神化中,一步步走上了封神的道路。不过,比起关二爷的“忠义”口碑在江湖上的高度一致,诸葛亮的人设却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在老百姓眼中,他是智慧的化身,如半仙一般;在统治者眼中,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代表着封建皇权下人臣忠君报国的天花板;在知识分子眼里,他在治国用兵上的六边形素养,在立功立德立言上的成就,是近乎完美的人格模板。

在这方面,诸葛亮又和孔子相似,都浓缩了我们这个民族最璀璨的文明之魂,每个时代、每个阶层、每个立场,常常需要不同的诸葛亮。要祛除《三国演义》为诸葛亮披上的“多智而近妖”的神话外衣,并非难事,但要还原重重滤镜下历史中真正的丞相,一个在逆境中不断奋斗、在奋斗中不断成长的命世之才,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却不容易。

最令人揪心的,就是“一出祁山”中,在决定派谁去守街亭时,丞相藏了私心,这辈子唯一一次没有按原则办事,用了言过其实的嫡系马谡,捅了一生都挽回不了的大娄子。但读到这段历史时,你不会觉得丞相的人设崩塌了,更不会觉得他在任人唯亲,反而看到一个没了仙气儿,带着人味儿的老人——这样一位符合常理常情的普通人,就是我一直想重新认识的诸葛亮。

黯淡了年少时读三国的刀光剑影、壮怀激烈,如今再来审视诸葛亮北伐的这段历史,我能读出的,不是一位超级英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传奇,更多的是一个男人,用“承君此诺,必守一生”的信念,去践行责任的故事。

总之,通过这样一场“圣地巡礼”,去寻找三国其景、北伐其事、丞相其人,就是本书希望呈现给读者的。

对于大汉这个王朝来说,北伐是“天命”这尊神器最后的旗帜;对于四川这片土地来说,北伐是“争衡天下”这场远征最后的号角;对于丞相这位凡人来说,北伐是“死而后已”这份信念最后的高光;而对于我来说,北伐也是“三国”这场大梦最后的结局。

因此,除了“寻找”“北伐”“丞相”,“最后”也是本书的关键词,它是群雄的黄昏,也是英雄的黎明,是未竟的理想,也是传承的野望,是历史的天空,也是辽阔的大地,是消逝的光芒,也是重生的萌芽。

不过这里也要提前做个“免责申明”:笔者并非科班出身,更不是专业的学者,所以谈不上什么学术的创新和写作的技艺,拙作只是“用爱发电”的一次写作尝试。如果读者朋友在茶余饭后、旅行路上,随手翻开这本小书,在吐槽与共情齐飞之间,能涌起一丝“我也想去那里看看”的念头,那这本书也就完成它的使命了。

那么,就让我们踏上这场“最后”的旅程吧。 IjUqqTmxr+6jzkswmmrNll1nQXaL/JdqozTK9NG4ss0M7pymftDzVU8RIbjoDq9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