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四十年时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终成果,恩格斯在《资本论》写作出版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资本论》问世后,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众多。笔者在读本硕期间专业并非经济学,但对《资本论》学习研究有比较大的兴趣。2003年1月以来,笔者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期间,也经常收集这方面的研究资料,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当代经济研究》、《海派经济学》、《〈资本论〉研究》等期刊和有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了一些论文和译文。最近,笔者在这些论文和译文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改、加工、补充,写成本书。
本书共分五章。但实际上可划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是写作出版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四章。首先,这部分说明了《资本论》在马克思总的写作计划中的位置。马克思原计划写作内容,包括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六册。第一册包括资本、资本的竞争、信用、股份资本四篇。第一册第一篇包括商品、货币或简单流通、资本三章。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原计划出版的第一册第一篇的第一、二章,《资本论》则是原计划出版的第一册第一篇的第三章内容。1867年4月,《资本论》全部手稿已经写好。马克思接受出版商建议,打算分三卷四册出版。其次,这部分说明了恩格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提供的参考意见,包括商人作为利润获得者和消费者账目情况、机器设备更新平均时间、工人罢工原因、厂主扣除额、厂房价值、建筑物损耗率、货栈周转代售佣金、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比率等。再次,这部分说明了《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至四版、法文版、俄文版、英文版的出版情况,以及恩格斯在《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出版时所提出的修改建议。由于马克思于1883年去世,因此,《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四版和英文版、第二卷德文第一二版、第三卷德文第一版,是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恩格斯在世时,还为第四卷的出版作了必要准备。现在所见到的《资本论》四卷六册,是恩格斯等人鉴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内容很多,重新作出的编排。
第二块是研究动态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五章。主要叙述的是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经济学主线、李嘉图定律、重建个人所有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经济学方法、《资本论》的终点范畴、价值论与价格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产权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生态思想、技术创新思想、农业合理化思想、“8倍于本人劳动”的思想、制度经济思想、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资本论》的理论运用、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抽象劳动的意义、剥削概念、货币和价值、经济危机等问题的研究意见。在这些方面,学术界的观点众多。仅在马克思经济学主线研究方面,就达十七种之多,包括所有制主线说、创新主线说、消费主线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主线说、生产目的主线说、人主线说、生态经济主线说、可持续发展主线说、流通主线说、产权主线说、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主线说、价值主线说、经济规律主线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主线说、竞争主线说、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生态批判主线说、价值规律等范畴两重性主线说等。在李嘉图定律研究方面,也有十一种观点之多,包括劳动力价值定律、商品价值趋减定律、社会冲突定律、市场经济分配定律、工资钢铁定律、比较优势定律、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增长定律、牺牲群众利益合理定律、土地收益递减定律、李嘉图联合定律、李嘉图等价定律等。对这些观点,这一块只作综述不予评价。
第三块是理论解读,即第三章的“主要理论”部分。这部分主要是笔者对《资本论》中的资本理论、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科学技术思想、生态思想、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所有制理论、全面协调发展理论、《经济表》、生产力理论等十个问题的看法。1、资本理论,主要涉及资本的性质、构成、循环、周转、再生产、形态等。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组成,是单个资本循环和资本总循环的统一、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的统一,表现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生息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等多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2、价值理论,主要涉及价值的载体、规律、源泉、尺度、形式、实现等。价值的载体是商品,计算价值量的重要依据是劳动量,抽象劳动并非无用劳动;同时要承认创新型劳动在价值创造和实现中的作用,承认商业活动等非生产性劳动在价值实现等方面的作用,深入认识生产劳动的多样性(有形与无形、简单与复杂、单一和复合的统一)和劳动的价值性,科学确定价值分配的依据,并把价值的生产和实现问题作为理解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个关键。3、剩余价值理论,主要涉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和条件、剩余价值的分配等。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是唯一的,即工人的生产性劳动;条件是多样的,包括市场情况、损耗和流通费用、商品价格、流通时间、生产资料、资本量、生产效率、社会消费、周转时间等。4、科学技术思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研究内部的现实的运动、实现科学术语的革命作为科学工作的内容,把付出艰苦努力、拥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作为科学研究的态度,把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看作劳动的重要内容,注意科学技术进步的时效问题,把科学技术进步看作生产的必要条件、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劳动时间节省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伸缩能力、促进物品用途扩展及物料充分循环利用、节省生产时间、推动对自然力的利用、推动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创造更大效益、带来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的途径,科学技术进步需要协作、现代工业、相应资本规模、变革社会制度。5、生态思想。《资本论》认为,生态是劳动过程的重要要素、良好生态资源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生态条件好有利于人的发展,同时批评了资本主义对人民健康、工作条件、生活保障、居住条件、土地肥力、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等的破坏,要求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融入生产过程、改变消费方式、合理利用自然力、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劳动、尊重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废弃物、适当投入,以解决好生态问题。6、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从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时起,就逐步提出并深入研究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并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最完整的表述。此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习近平以及一些理论工作者,都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作了相应的研究,主要涉及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的生产力具体内容、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途径等问题。7、所有制理论。马克思《资本论》分析了历史上的原始公社所有制、建立在生产者自己劳动基础上的私有制、建立在剥削他人劳动基础上的私有制,批判资本主义所有制在伴随工场手工业和现代大工业的产生而出现后,就是一种金钱关系,它既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也日益成为发展生产力的桎梏;共产主义所有制关系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和有计划调节、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推进所有制改革,首先要认识到国有经济是一种可行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要保证国家所有的社会占有本质并以巩固的无产阶级政权作为政治前提;其次要认识到民营经济的混合性和多样性,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8、全面协调发展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把全面发展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农工商等国民经济部门的全面发展,把协调发展较多地理解为协作和生态保护。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实现同步同向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社会政治可持续。9、《经济表》。马克思的《经济表》是他在撰写《资本论》过程中,在批判分析魅奈《经济表》基础上作的一种重构。这在《资本论》第四卷第I册第六章、《反杜林论》等文献中均有论述,反映了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定的人民立场。10、生产力理论。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传统的生产力理论,对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径、生产力发展形式、生产力标准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等问题作出了全面深入研究,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理论工作者也作出了相应研究,为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由于笔者并非经济学专业研究者,对《资本论》研究动态的总结概括和主要理论的解读,难免会有不准确不全面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指正。
傅泽风
二〇二五年二月
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