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在批判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时,也批判了资本主义对生态的破坏,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生态建设的设想,因此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时青昊认为,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曾写信给恩格斯,提到德国的新农业化学,特别是农业化学家李比希和申拜因,说明他深受生态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物质变换”一词的德语Stofwechsel的含义之一是新陈代谢,专门指一种自然生态现象。马克思还证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永远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中制造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其根源在于劳动、劳动循环、价值循环、商品循环,应当从生产关系入手,消灭产生剩余价值的根源。因此解决生态问题的出路是和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的。
刘春元认为,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深刻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内容博大精深。一是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自然对人的先在性,决定了人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二是从实践的高度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致性,决定了人类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三是揭示了人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在长期的工业化过程中,大气污染、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有毒化学药品危害、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不可再生资源枯竭、野生动物大量灭绝等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我国也出现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人口爆炸、能源短缺等等生态问题。要彻底摆脱过去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必须承认人类仅仅是自然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人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爱惜自然,不再把自然看作可以无止境盘剥的对象,而应与自然重新加盟,建立一种亲善关系。要加强保护那些受到威胁而濒于灭绝的动植物,加强对非再生资源开采的管理,加强对风景名胜、历史古迹、文物等具有特殊价值的资源的保护。
李坤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博大精深,应当成为人们从根本上、战略上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对这一整体的把握构成生态哲学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主要社会根源。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都是为了获得自身的需要,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而资本主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最为严重的。因为资本主义是为了获得高额的剩余价值,造成过度从自然界中获取,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无止境地获取利润是人对自然破坏性开采、自然界动态平衡破坏、自我净化调节功能减弱的根本性原因。只有扬弃资本主义制度,把生态革命和社会革命联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另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过程。在中学毕业论文中,马克思敏锐地认识到动物是被动适应自然界,完全受到自然界的约束,而人在自然面前则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避免对自己不利的自然环境,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改造自然。在论述异化劳动理论时,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
“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提及“自然界同人相异化”,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成熟时期,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论述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完善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史观视角。马克思生态思想包含多方面内容。包括,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是人的无机身体;劳动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开始就是在社会中建立起来的实践关系,实践活动连接了人与自然,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生态论的内核是实践,生态和谐的本质是做到人可以自由自觉地劳动。
潘岳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包含了一种深刻而系统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辩证与实践的自然观。要想理解一个时代的自然,就必须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想改变一个时代不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必须改变这个时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承认自然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和先在性,还强调了自然界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根源性和整体性,认为人类不可以轻易地掌握与运用自然规律,不可以无视和践踏自然规律。三是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新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也很难成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更不可能是一个生态可持续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实现只能伴之以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新型人际关系将会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展开提供崭新的框架形式,这不仅是一个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公正的社会,还是一个自觉认识与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规律的生态理性社会。
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都主张发展生产力,都重视人道主义、以人为本,都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提出了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科学要求,实现了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的理论创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核心理念,强调自然生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优先性作为生产力发展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与客观规律,在解决问题思路上完成了从“二元对立”转向“和谐共生”,不仅完成了发展模式的变革,而且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变革,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