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但也谈到了一些新的社会形态中经济运动的规律。这些被概括为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学术界研究得比较多。
刘新刚认为,马克思既从理性角度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又对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发展进行了价值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是商品的社会性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劳动得到社会承认的表现是获得交换价值或货币的量。经济发展的理性维度是从实践的客体的角度考察经济发展,人类按照规律开发自然界并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经济发展的价值维度是从实践的主体的角度考察经济发展,人类开发自然界是为了主体的提升,使主体获得更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范梦佳认为,《资本论》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叙述,主要是针对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而言的,但基本上可以适用于市场经济的一般情况。马克思在讨论农业经营的时候,采用了粗放和集约的概念,并且简单阐述了两个阶段的经营差异,即投资是否集中和持续性的问题,可以看作后来的粗放型和集约型差异的滥觞。在讨论再生产问题的时候,马克思使用了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外延”是指通过规模的扩大来实现扩大再生产,并实现经济增长;而“内涵”对于扩大再生产而言则是通过技术的进步、管理的提高来实现生产效能的增长。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扩大再生产有着比较详尽的描述,并且通过剩余价值累积率、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作为决定因素,构建了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增长范式。这可以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基础性的构建材料。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李义平认为,马克思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只不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看作是人类发展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的个性得到了全面的、充分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准备条件,既包括物质条件,又包括精神条件。物质条件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造就的强大的生产力,即经济本身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与这样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方面的准备就是公平、平等、自由选择和竞争,人的自我价值较之此前的社会得到了更充分的实现,才能得到了更为淋漓尽致的发挥。在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里,生产力的发展只是手段,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是目的。经济生活中的发展如果背离为了人的发展观,发展将不可持续。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确实存在着为发展而发展的问题,一些地方不择手段地追求GDP,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贫富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福祉。以人为本,以普通老百姓为本,既是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丝毫不能偏离的目标,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源。生产端或供给侧是经济活动的逻辑起点,人类经济的进步和一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供给端推动的。生产端即实体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前三卷《资本论》研究的都是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则断然不可产生。马克思认为,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其他的劳动都是非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的收入是对生产性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分割,不应当高于物质产品生产者即生产性劳动者的收入。对于产能过剩问题,马克思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破产、兼并、重组,甚至包括危机、强制性的淘汰,都是解决过剩产能的有效机制。充分的自由竞争和自由流动,也可以在利润平均化的过程中消除某一方面的过剩产能。调整结构的另一个途径是创新,在创新过程中提升产业结构,淘汰落后。过度金融化和虚拟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如同马克思所讲的“铁路大王”的赌博,会助长一夜暴富的投机心理,不利于经济发展创新。
马颖认为,马克思有完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是在19世纪50年代首次完整阐述了关于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等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理论。包括,任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不是凭空或从人们的主观意志中产生出来的,而是在已有的生产方式中萌芽和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产生,必须把自己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也就是说,生产力作为社会机体最活跃的因素,一直毫无顾忌地、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顽强地反抗束缚其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形式,并力图为与其社会化本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形式的萌芽和发展创造物质基础、手段和条件,从而成为社会机体更替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后,能够兼容从旧的社会机体脱胎出来的其他从属性生产关系,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二是阐述了关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包括,经济增长与扩大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使两大部类之间以及它们内部的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决定作用,消费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终点,反过来影响生产;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外延式和内涵式两种。我们要高度重视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