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资本论》第三卷进一步强调,“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 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界作出了各种解读。

孔陆泉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广大劳动者发展的不全面、不自由而提出的。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把工人变成了畸形物,还使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本身,决定了劳动者不过是资本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只能在资本家支配下劳动。重建个人所有制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制度保证,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主要方法手段,工作日的缩短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

丛斌、郑晓瑛认为,技术只能是手段,只有人才能成为目的;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技既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需要伦理的反思、规范和引导,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消除负面影响。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的出发,科技伦理原则要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统一的整体来进行构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技术创新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摒弃“以物为本”的观念。只有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才是第一宝贵的。其次要全面把握“人”的内涵。人总是具体、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虚幻的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类福祉,就要求科技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物质世界的丰富,还要更加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内心修养与素质的提高;既要考虑当代人的发展,又要考虑对人类文明传统的认同和珍视,还不能影响后人的发展;既要着眼于个人的需要,也要着眼于人类的发展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科技发展要坚守人的自由、自主、自决的伦理底线,坚持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公平正义原则,实现科技资源、科技活动中利益与风险、科技成果的公平正义分配。必须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规范。一是依靠法律、伦理和社会舆论等力量来规范技术活动的主体,促使其能够在技术活动过程中,以社会公民的角色来反思技术的实践后果。二是宏观上要“计划、统筹”整个国家的技术活动,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合理编制切实可行的技术发展规划,切忌在资本的趋利下技术活动放任自由和肆意扩张泛滥。三是通过舆论宣传和立法手段,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技术观和自然观。四是建立一种能够公开、平等对话的平台和机制,把技术活动纳入社会系统的理性反思和话语论证之中。

陈剑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实质化。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将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个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个体能力和集体能力、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以及知、情、意等。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权利,也是人之为人的使命。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它不再受到压抑,不再只是局限在少数人或某些阶层身上,而是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完善。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艰难而漫长。首先,要将个人的命运融入联合体,在联合体中去争取最大的自由,并通过联合体的努力,为实现这种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条件作必要的准备。其次,获得全面发展要改变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再次,人的不发展必定会导致社会的不发展。第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要同交往联系起来。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必然是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必然是所有人的自由。

还有人认为,人需要借助“他者”才能意识到“自我”。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阶层之间依然存在巨大鸿沟。在中产者占主流的时代,底层的声音逐渐被淹没。而底层也不再占有道德上的优势,文学作品和时代思潮也由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转变为揭示底层人性之恶;贫穷成为原罪,而不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中产者一个个以“何不食肉糜”式的天真想法,去责问穷人“穷为什么还要生那么多孩子”、“穷为什么不努力”等等。然而他们不能理解不同阶层的人面对的现实是不同的,不是每个人背后都有优质的资源来为自己服务。人生看似有很多选择,但其实都是身不由己。人们的出身、成长的环境、所处的时代,都不是他们所能选择的。马克思提倡“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和交换工作,把从事不同社会职业作为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这是人类彻底的解放,是对人最深切的关怀,是最伟大的人道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多么伟大的理想!

李明认为,美好生活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需要”的深层关照、对“人的价值”的深邃洞察、对“人的潜能”的深度开发。美好生活既是一种客观状态,又是一种主观建构。在马克思看来,“人”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动机和目的,而且“现实的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才是历史发展的真实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深刻认识美好生活需要的超越力量、变革力量、创造力量,科学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发展逻辑,准确理解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意蕴,从而释放人之潜能、提升人之素质、充盈人之精神、推动人之发展、实现人之自由。马克思强调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总是不断地在自我认知、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中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学习和实践、创造与生活,以实现自为地存在、自主地创造、自觉地实践、自由地生活,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即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在后天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在美好生活中塑造“全面的人”,不是很轻易就能实现的,而是在人的生存性需求走向发展性需求的过程中,在客观改造外部世界、主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超越“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实现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人们除了满足吃、穿、住、用、行这些“物理空间”的自然需要外,还必须有时间满足求真、向善、爱美等更具主观色彩的需要。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逐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马克思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观,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强调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不再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而应当促使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

另有人认为,人类追求解放,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贯穿人类历史发展始终。马克思在充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解放三个维度,建构了人类通往全部社会生活领域总体性解放的现实道路,为人类寻求解放、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中国式现代化能动地创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与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之间具有内在逻辑的高度契合性,是人类追求解放、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全新打开方式。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能动地创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解放。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根本上为改变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建立了制度基础和社会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抛弃轻视自然、践踏自然的发展模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实现人类真正的自然解放。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妥善处理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实现劳动者与资本和谐共进;中国式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创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再次,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物的现代化”;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首先从制度上实现人的政治解放,让全体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和斗争精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历史自觉,深入推进自我革命,不断增强党性觉悟和政治本色,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不断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oNSQ66DVYo1m722ozHtNn9Xli27t8KLvHy2D6McPpWnHPBGLwtk9q7WEj5ZO8vg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