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罗丝博士提出,人在面临哀伤和灾难时的过程分为五个心理阶段,即否认、愤怒、交涉、抑郁和接受 [1] 。每个阶段历经的时间或长或短,但最终人们都会接受现实,重新面对生活。
1.否认:“不会吧,不可能啊!”
“不是一直以来都好好的吗?”
在这一阶段,人会拒绝相信或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试图说服自己生活和以前一样,没有改变。
2.愤怒:“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
“我能怪谁啊?”
在经历“否认”阶段之后,人会变得悲愤和激动,并会通过很多方式抒发愤怒情绪,例如责怪他人,甚至对自己生气。
3.交涉:“求你了,再给我几年时间吧!”
“如果她能醒来,我什么都愿意做。”
这种协商也许是和自身,也或者是和自己的信仰。通常人们会希望通过奉献一些东西来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
4.抑郁:“唉,为什么还要管这些事啊?反正我都要死了。”
“我不想活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这是五个阶段中最难过的关口。在这一阶段中,人会觉得疲倦、无精打采,也可能因为突然爆发的无力感而痛哭,感到生活不再有目标,感到愧疚,仿佛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惩罚,即使是以往那些可以产生满足感的事物,也无法再令人感受到快乐和满足。甚至可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5.接受:“好吧!既然我已经没法改变这件事了,就好好准备后事吧!”
这是悲痛的最后一个阶段,此时人意识到生活必须要继续下去,可以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而后开始为达到未来的目标而努力,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最终会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