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面色发黑,常吃山药、六味地黄丸,常喝熟地龙骨汤

人是一个能量体,活人和死人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热乎气,正常人与体弱人的区别是热乎气足不足;热乎气就是能量,能量的产生是生命的关键。

在所有颜色中,黑色是最能吸收能量的,因为吸收了光而没有反光,所以才呈现出黑色、暗色。我们冬天喜欢穿深色衣服,就是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给自己保温;夏天穿浅色衣服,就是借此抵挡能量的吸收,给自己降温。

当身体变老或者体质很弱时,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能量产生不足,人变得很怕冷。这时候,为了最大限度吸收能量,身体会本能地把皮肤变黑。所以, 随着年龄增长,人会变黑,或者疾病加重时,气色会发黄发黑,肤色逐渐向深色发展,就是为了更多地吸收能量,为了活下去。

大家可能看过电影《山楂树之恋》,窦骁演的男主角,最后病入膏肓时的肤色非常逼真,黑且暗,没有光泽,这种肤色是重病状态。

再比如,武汉新冠疫情刚发生时,很多医生也感染了,其中有两个是重症,经过多日抢救后终于保住了生命,病情平稳后他们出镜时,大家发现:两个人都变得很黑。西医的解释是身体机能受损,药物副作用的叠加结果;在中医看来,这种面色意味着他们当时的病情很重,已经“重病及肾”了,因为肾的病色就是黑色。

对此,《黄帝内经》中讲得非常形象:“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意思是, 健康的黑色要像层层刷过的油亮的黑漆,不能像黑炭,像黑土。 这也就对肤色的黑做了区分:日晒出来的黑,一定是黝黑而不是暗黑,黝黑是有光泽的,是健康的。黑得没光泽时,就是肾虚了。人病重、临终,乃至体质弱时,都容易处于肾虚状态,久病、重病及肾,都容易发展为肾虚。

发黄是脾虚,伤及“后天之本”;发黑是肾虚,伤及“先天之本”了,这就意味着身体的损伤在加大,已经由后天累及先天了。

即便没严重到发黑的程度,也往往已经开始发黄了,如果不加干涉,继续发展,就会从黄变成黑。

很多人为了祛黄祛黑,达到美白效果,会用很多护肤品,或者采用先进的“光子嫩肤”。这些办法确实能美白,它们的作用原理就是把含有黑色素的细胞杀死去掉,或者淡化其中的黑色素。

但问题来了:就算你淡化了黑色素,可细胞的生长周期是28天,如果28天过去了,你皮肤变黑的内在原因没有去除,下一批新生细胞还是顶着黑色素出生的,你的黑肤色或黑斑会依旧。所以,就算花重金美白,它的效果也只能维持一个月左右,之后会逐渐被打回原形。

黑色是“肾”所主的颜色,而中医概念里的“肾”,不是泌尿系统中的肾脏,而是人体这棵大树的树根,心、脾、肺、肝等,都是这个树根上长出的树叶或者树干,树叶、树干的问题加重了,会影响到树根,这就是中医说的“久病及肾”“重病及肾”;反过来,树根不稳了,树叶、树枝肯定不繁茂,肾虚一定会影响到皮肤和头发这种身体的“枝叶”。 身体任何部位的病变,如果持续发展,这个人都会肾虚;就算皮肤本身很白净的人,病久了,肤色都会变黑。 从这个角度上说,想“打黑”,必须补肾。

我有个朋友,清华毕业,是一个公司的高管,因工作压力大,把自己弄得又黑又瘦,冬天盖被子,手脚一定要放在外边。这就是典型的阴虚了,而且是肾阴虚,是身体最深层的水不足了,所以身体才会虚热。水少了,火自然就显得多了,也就是中医说的阴阳失衡,水不济火了。

黑脸色让她特别苦恼,即便用最高级的粉底,也很难擦出自然状态,特别是和年轻、身体好的人坐在一起,粉底甚至会添乱,会让人觉得,擦这么厚的粉底还那么难看,如果素颜得多丑呀?

我建议她每天把山药当零食,当甜点,注意是每天!甚至可以作为一顿加餐,至少要吃到50克,或者索性代替一餐主食,必须这样足量才可能有效。

因为中医经典里对山药以及很多药物、食物的解说是这样的:“久服令人肥白,不老”。这个肥的意思是丰腴,白就是皮肤白皙,肥白就是白皙丰满。

要通过山药这类药食同源之品,达到这个状态,必须有个条件,就是“久服”,把这种补充变成常态,变成饮食习惯;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期待效果持久。

因为到了需要进补的时候,往往已经亏空很大,病状明显了,这时候的药物,先要把之前的亏空补上。但遗憾的是,生活方式造成的这种亏空,每天都在产生新的,如果你不吃够量,不持之以恒,药物的作用就会入不敷出。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这种黑瘦的人,之前没少进补,但只要进补就会上火,或者引起其他不适,他们也就自我定义为“虚不受补”。的确,身体吸收补药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不能有痰湿,舌苔不能腻,再一个是脾气不能虚,否则运化不了补药。后者比前者更难对付,因为脾胃虚是个长久过程,甚至就是一种体质,改善体质也需要进补,可他们偏偏补不进去,这就形成了悖论,历代医家对此都曾一筹莫展。

在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不用健脾、不用疏通身体就可以直接吃的补药,就是薯蓣丸,这个方子被称为中医“虚不受补第一方”。薯蓣就是山药,是焦作产的怀山药。

《金匮要略》记载薯蓣丸主“虚劳诸不足”,意思是可以治疗各种身体的虚损不足。哪哪都需要补的这种人身体素质非常差,动不动就生病,三天两头感冒,五脏六腑皆虚,而且胃口很差,吃饭都费劲,更别说吃药了,医生在治疗调养时都不知道先从哪里下手了,薯蓣丸针对的就是他们。

薯蓣丸以山药为君药,用量是其他补药的三四倍,用大剂量的山药开路,引领着补气养血、温里散寒的人参、阿胶、当归、白芍、干姜等一众补药发挥补虚作用。其中山药是锦,其他远比山药昂贵的补药是锦上之花;没有山药垫底,身体不能吸收运化,再昂贵的补药也只能穿肠而过。

我这个朋友就是坚持吃了一个多月的山药之后,发现肤色由黑变淡的,她形容自己是“虽然还是黑,但黑得有点亮儿了”,这意味着她的肾虚开始改善。

像这种面色黑的情况,如果更严重,或者已经伴有明显的肾虚,比如腰酸腿软,身体干瘦,年纪轻轻就脚跟疼,是需要借助中成药物,就是大家熟悉的六味地黄丸来调理的。

说到六味地黄丸,很多人觉得是开给男人的,女人孩子不能吃。事实上,第一个给孩子开六味地黄丸的医生,是宋代著名的儿科专家钱乙。 他发现一些孩子有个共同的问题——五迟五软,即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出生发育迟缓”,在中医眼中,这些孩子都属于肾虚。

中医所说的肾是身体这棵大树的树根,孩子是小树,小树的树根容易不稳;人上了年纪,大树在风里雨里站了几十年,树根也变得不稳。所以,孩子和老年人都容易肾虚,给孩子补肾就是帮小树培根。

能给孩子吃的补肾药,作用肯定是平和的,否则这个药也不会从儿科用药扩展为成人用药,而且传承至今那么多年。

我认识的很多中医,过了五十岁,都会经常吃点六味地黄丸,时不时地给身体“培培根”,减缓衰老的进程,而皮肤变白只是身体“逆龄”生长的表现之一。

人初生的时候,皮肤都是白嫩的,随着增龄,皮肤颜色逐渐加深,西医的解释是,皮肤在一生中不断地被氧化,黑肤色是氧化的结果。其实,不独皮肤,任何组织都有此共性,比如肠道黏膜,总是吃泻药的人很容易出现“黑肠病”,也就是肠道黏膜颜色变黑,因为不断地腹泻增加了黏膜的损伤,损伤修复过程就是氧化过程。

现在发现“黑肠病”很可能是肠道的癌前病变,癌症就是组织细胞被氧化的极端恶果;如果在“黑肠病”阶段或者胃肠道癌早期,让病人服用补肾药,癌变就可以被抑制甚至被逆转。中医补肾其实就是抗衰老,也就是抗氧化,自然可以改善因为氧化导致的皮肤变黑。

肾阴虚的人,因为代谢过高,才把他们消耗得又黑又瘦,甚至因为虚火旺,水少了,手脚心都是热的,那么氧化肯定是异常升高的,皮肤变黑就是其结果。六味地黄丸的美白作用就在这里。

熟地龙骨汤

熟地15〜30克,龙骨200克,姜片。

姜片

龙骨

熟地

将龙骨斩小块放煮开的水中焯一下。关火,将龙骨捞出。将熟地、龙骨、生姜片一起煲一小时左右。关火前10分钟左右,放入少许盐(根据个人口味)。

只要舌苔不腻,胃口还好,身体偏瘦,肤色逐渐变黑的人,都可以考虑吃点六味地黄丸。

同样的,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也可以用于改善肤色。广东人喜欢煲熟地龙骨汤,就是用熟地15〜30克;如果是夏天,则是生地、熟地各15克,用它们炖猪或者牛、羊的脊骨。这个汤可以很好地补肾,广东天气热,消耗比北方多,所以才更需要“培根”。这个例汤可以作为黑皮肤之人的美颜之选。

文学大家杨绛先生,享年超过百岁,她一生恬淡虚无,没特殊嗜好,唯一喜欢和坚持的就是每顿饭都喝木耳棒骨汤。老先生健康长寿,思维清楚,与持续补肾不无关系。

因为木耳是黑色的,也是入肾经的,木耳、棒骨配伍,与熟地、龙骨配伍的效果类似,都是补肾的。肾精足了,大树的树根又深又壮,皮肤、头发这样的“枝叶”繁茂的同时,长寿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Us+RSyME1YpWIi4Y0vRi5eSrp39vHWF2wMs8s+XKspSR+FuYLIweRwUctYxpF39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