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蜀腹地,有一个叫阆中的地方,如不是这里有个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的话,恐怕现在知道的就很少了。
阆中,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环山靠水,前临嘉陵江,后枕秦巴山,东靠巴中,北接苍溪。两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巴蜀要冲、军事重镇,素有“阆苑仙境”“阆中天下稀”之美称。
蜀地富饶肥沃,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阆中居巴蜀之要冲,地处辟壤,因历朝管辖不及,独留得文化底蕴异常丰厚,先后出过华胥、落下闳、黄权、周群等名人,又有遵从唐代风水理论而建的阆中古城,遂有“风水古城”“文化古城”等雅誉。
除文化底蕴深厚之外,阆中还因地域之美,吸纳四方百姓来此定居,境内有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侗族、水族、黎族、布依族、高山族、纳西族等19个民族,由此奠定了境内多元文化的基础。
自古繁茂之地,均为人们涉足旅行的好去处。阆中也不例外,尤以阆中古城最为出名。城中游客络绎不绝,长年不断。去过阆中古城的人都知道,在阆中古城中,有一处景观名“落下闳纪念馆”,就是专为纪念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而建的。
写到这儿,我们就不得不提提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的祖籍。作为一个布衣出生的民间天文学家,其命运早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与长安城内的王侯将相有牵连,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汉朝之历史竟然会因他而发生大的变化。
要论此中因由,我们还是从落下闳生活的地方说起吧。
据史书记载,古代阆中气候湿润,林障屏天,又是山林茂盛之地,一到夜晚,虫蚁猛兽多多。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兴建都江堰,大修水利,引水济田,范围颇广。之后,蜀地温润之气更甚,绿植落籽即成,百花无栽成片,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色。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猛兽更加猖獗,一到迟暮,百姓便归家不出,灯火通明,虫蚁猛兽皆惧火光,倒也弄得人兽皆得太平。
离阆中十余里处的一座野山之下,有一小山村,户不足二十,人不过百,山林险要,有些隔绝外界,不染世尘,倒也落个与世无争的清静。
夜幕来临,山村家家燃起灯火。这时,村西边一户人家,忽然闪出一个人影来,此人一身蓑衣,一顶毡帽,虽是夜晚,但一双眼睛却亮得出奇。从茅草屋出来后,他掉头便往后山走,动作潇洒,健步如飞,不一会儿,便消失在寂静的山林里。
山中多雾,一到夜晚,半山腰必然会起雾。汉子穿过山脚,一头扎进雾里,继续向山上奔去。如此凶险时刻,汉子到底何许人也?如此着急上山,难道是有什么要紧之事?
只见汉子径直朝山顶而去,步伐沉稳矫健,可见汉子必是经常行走于山间之人,普通人断然不会有如此灵动的脚力。突然,天空豁然开朗,清风徐徐吹来,原来汉子快到山顶了。皎洁的月光撒落在山间,借着月光向下望去,群山在月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淡淡的银光,更显逶迤宁静,云层也被镀上了浅浅银色,茫茫的云海也变得舒缓轻柔起来,好不惬意。然而,对如此山中美景,汉子丝毫没有停留下来观赏的意思,继续向上攀云。
一直爬到山顶,汉子终于长长吁了一口气,在一块平展的大青石前停了下来。汉子脱去蓑衣毡帽,放在一边,从大青石边的石缝中掏出一堆奇形怪状的玩意儿,有刻着图案和文字的圆盘状石盘,有笔直、纤细、圆润的石柱,还有如竹管状的中空石管……。汉子把这些物件全部安置在平整的大青石上。不一会儿,月光下纤细石柱便产生了一条阴影,这阴影恰好投在了石盘刻线的地方。随后,汉子又俯下身去,低头忘我地观察起来,时而抬头望天,时而暗自思量。良久,汉子直立起身,望着群山峻岭,自言自语道:“果然不出我所料。”
此刻,汉子正站在山巅边观测边记录,从实测数据中,推断自己的天文理论。
过了许久,当启明星快要升起的时候,汉子才将那些物件一一拆解,放回到原来的石缝中去,并用茅草盖好。待一切安置妥当,汉子直立起身,向着东北长安的方向望去,眼里闪射出希望的光芒。
这位汉子,便是阆中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
落下闳因汉武帝年间研制《太初历》而出名。
《太初历》之前,中原大地都沿用《颛顼历》,年代久了,日月差数得不到更正,出现了朔(每月初一)晦(农历月末)该见不到月亮却见到月亮,上弦(每月初七、初八月面朝西)、下弦(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月面朝东)的时候却见到了满月。到了汉武帝年间,人们因无法掌握时令,强烈要求改制(改正朔)。于是,汉武帝下诏,广征民间人士进宫,与朝廷历官共同制作新历。经同乡谯隆举荐,落下闳以民间天文学家身份被汉武帝招进宫中。之后,落下闳所研制的《太初历》被汉武帝选用。汉武帝见落下闳制历有功,封其为侍中,但落下闳拒不受官,回到故乡阆中,继续从事天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在农学、医学、天文、算数上成果突出,落下闳除医学之外,其他三项均有建树,实乃人中之龙凤。
天文学方面,落下闳除了研制出《太初历》之外,还制造出模拟天数的浑天仪,提出“浑天之说”,与当时社会上奉行的“盖天说”形成对立。虽然“浑天说”没被大多数人接纳,但并不影响其传承下来,千百年后,无须佐证,宇宙本来之形态,恰似“浑天”无异。
农业方面,落下闳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让历法与农业节气结合。于是,人们在以历法计时的同时,也凭二十四节气来指导春种秋收,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算数方面,落下闳发明“通其率”。通其率是用连分数辗转相除,以求渐进分数的一种算数方法,比后来发明类似算数方法的印度数学家爱雅哈塔早六百多年,比提出连分数理论的意大利数学家朋柏里早一千六百多年。可见古代中国之强盛,并不仅仅在物质层面。通其率的诞生,对中国的算数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的天文历算提供了简便可行的计算方法。
此外,落下闳还确立以一年之中的正月为岁首,一年四季以春夏秋冬排序。此种排法,不但改革了西汉之前不合理的岁首制度,也让岁首和人们的农业及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此后,人们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元旦”,落下闳因此被人们称为“春节老人”,他的故乡阆中被称为“中国春节之乡”。
有人不免感叹,如此大才之人,怎会守着故乡,不去入朝为官,实在遗憾。殊不知落下闳拒官不受,返乡潜心天文研究,其作用远比在朝中为官大得多。落下闳归乡之后,将渊博的天文知识悉数传于后人,在他的推动之下,汉唐时期阆中成了我国重要的天文研究基地。
此后,阆中还出现了多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如西汉末年的任文松和任文公父子,三国时期的周舒、周群和周巨祖孙三代人。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等人,更是定居阆中,终身未再外迁。
可有一点不明的是,落下闳如此功勋卓著,却在《史记》等众多古籍中鲜有记载。按理来说,落下闳所在的年代,正与司马迁同时,且落下闳进京制历之时,还是拜在司马迁门下,制历如此重大的事,《史记》怎会没有落下闳的相关描述?司马迁撰史以严谨、求实著称,理应不会犯这等低级错误。两千多年来,每当人们提及此事,不免多有困惑。此中蹊跷在哪呢?我们在后文中自有交代。
金子不会因岁月的洗礼而失去光泽。落下闳虽然在历史上没博得正名,但这并不影响后人对他的纪念。如今,在阆中古城,不但建有落下闳纪念馆、落下闳故居、观星楼、星座苑等众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而且阆中市政府还在七里新区命名长公大道、创办春节老人网站、发行落下闳纪念章等,用来纪念这位为阆中百姓带来无上荣誉的天文学家。
《太初历》的制定,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破天荒意义的创举,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法制作,它代表我国在天文学研究方面曾经达到的一个惊人的高度。
英国李约瑟博士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称赞落下闳是“世界天文学领域中最灿烂的星座”,并将落下闳所处时代的东西方天文成就做了比较,总共列出了十大成就,其中属于落下闳的成就就有3个。
2004年9月6日,是一个值得四川人骄傲的日子,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落下闳发现的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落下闳星”,以表彰落下闳在天文学方面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用小行星命名的第十六位中国科学家或文化名人。在四川,落下闳是继巴金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川籍文化名人家。
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落下闳终于可以在一片盛赞中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荣誉;而这一份荣誉,他一等就是两千一百零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