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下闳出身农家,自幼聪慧,品行端正,为左邻右舍所乐道。武帝即位后,四方征讨,蜀地相对太平。时任蜀郡太守文翁,兴办教育,普惠民生(史称“文翁兴学”)。落下闳在当时蜀地兴起的大办教育之风中,接受了青少年时期的文化知识洗礼,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落下闳成年之后,也曾有过走上仕途,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念头,是父亲病榻上的一次谈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前面说过,汉朝沿用秦时的《颛顼历》,由于时令节气不清,民间按《颛顼历》春播秋收,导致蜀地即使风调雨顺,也难有丰收之象。落下闳家族世代务农,深知其中的苦楚,这就催生了很多善察天象的民间能人,他们靠观风测雨耕作,往往也有不错的收获。落下闳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
幼时的落下闳,除读书之外,农忙时节,也帮父亲耕种农田,时常也听父亲讲一些种田的心得,这让落下闳觉得很神奇。原来,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来自“四书五经”,祖祖辈辈口传心授的生产生活经验,才是最管用的本领。
落下闳的父亲一生本分,他穷尽其财,让落下闳读书,并不求儿子将来能飞黄腾达,谋取功名,只希望儿子今后知书达理,行为端正,不为乡里人所诟病便心满意足了。
人终有老去的那天,再强健的体魄,也经不住岁月的风霜的磨砺。一次偶然感染风寒,让落下闳父亲明白,自己老了,或许肩上这副担子该卸一卸了。
于是,他把落下闳叫到床前。望着眼前这个身形端正、举止文雅的儿子,不由得感到阵阵欣慰。
父亲说:“闳儿,为父年世已高,有些话我想跟你谈谈。”
落下闳恭敬地伫立在父亲的病榻边,说:“父亲大人,您说吧。”
父亲说:“我自幼不识得一字,但大道理还是懂得一些的。我们落下家族世代在阆中务农,从未出过官宦之人,也没有那个念想。你从小聪慧,我倾尽家财,让你读书。如今,你已求学十余载,想必肚里也有了些许墨水,我想让你承继家来,挑起家中这副担子。”
落下闳跪在父亲床前道:“父亲的养育之恩,儿都铭记在心,您放心好了,儿决不让您失望!”
落下闳父亲看着跪在面前的儿子,心里顿时多出了几分安慰。生子如此,夫复何求?
父亲说:“好,你愿挑起家庭这份担子,为父我十分欣慰,也不枉疼你一场。你拿笔来,为父要你记一些东西。”
落下闳不敢怠慢,起身奔向书房,拿来笔墨,又搬来平时吃饭的条桌,一切摆置妥当后说:“父亲,您说吧,我会好好记下的。”
父亲说:“好,我说你写。十月冬风凛冽,地冻一指,需要在月中月圆之前,将麦种播撒下去。”
父亲话音刚落,落下闳便在摊开的竹简上,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落下闳知道,这是父亲在给他传授务农的心得,想让他今后少走弯路。
父亲看落下闳停笔之后,继续说:“二月中下旬,是土地复苏之际,需对田地进行翻松,切记不要过早,不然湿气尽失,以第一场温风来时,最为适宜。”
落下闳继续埋头记录。
父亲:“土地翻松之后十日左右,选定籽种,先去谷物之寒气,然后浇少量水,晒一天;开春昆虫鸣叫起十日内,是播种的最佳时节。”
落下闳越记越觉得心惊,想不到父亲竟将务农之事琢磨得如此透彻,难怪每年春播时节,左邻右舍都来向父亲请教种田事宜。
父亲:“盛夏雨多,田中多忙,如日中酷热烦闷,天多积云,且呈翻滚之势,当即刻归家,否则会被大雨阻在田内。”
落下闳父亲说完这句话,转头看了看认真记录的落下闳,眼中不由得泛起一抹不易察觉的担忧,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人不知疼子女。
……
从日上竿头,一直到太阳偏西,父亲的心得陈述不止,落下闳手中的笔记录不停,途中光磨墨就磨了十余次。整整一天,落下闳都沉浸在父亲的智慧中,等到全部记完之后一看,不由得吃了一惊,父亲留下来的务农心得竟然整整记了一大摞,计百余条。
父亲说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虽然卧病在床,但此刻心头却泛起从未有过的轻松。他看了看还在低头整理的落下闳说:“闳儿,这些都是你以后务农时,必须要注意的要领。你熟读诗书,外面的世界比为父知道的多,为父也没有什么好的东西传给你,我务农揣摩到的这些心得,就算是留给你的财产吧。”
落下闳再次跪拜在父亲床前,说:“儿子一定谨记您的教诲,并好好用于将来的农事之中,请父亲放心。”
父亲说:“好,我相信你会比我做得更好。”
此后多年,落下闳在父亲的悉心指引下,全身心投入到田地耕作之中。每到年终,家里总会有不错的收获,一家人的日子因此过得衣食无忧。每当秋季谷物满仓时,落下闳总要感叹一番父亲的智慧。仅靠这些心得,让他这个不谙农事的年轻人有了丰厚的回报。于是,对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的父亲越发敬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