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
武帝在未央宫内室中备了一桌酒菜,差人召公孙卿来见。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武帝:“公孙爱卿,朕昨夜忽得一梦,今日醒来想了好久,还是想不明白梦中之意,爱卿给朕解解如何?”
公孙卿:“皇上,在给您解梦前,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武帝说:“爱卿有啥就尽管说吧。”
公孙卿:“皇上可知,当年秦王嬴政一生征战天下,睥睨四方,痴于长生,而终不得道,为何?”
武帝说:“秦王暴戾,神灵所不容。”
公孙卿:“非也,秦王虽暴,但却终结了大小七国连年的征战,还了天下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比之七国间连年征战,秦王也算是有功德之人。”
武帝说:“此话怎讲?”
公孙卿说:“臣研习长生之道几十载,自忖在这一领域没有我不知道的了。在下以为,长生之道不是谁学了,谁懂了,谁就可以长生不老,关键要看机会与运气,机会、运气来了神仙才有可能降临。不然,就算很懂那又能如何?故长生成仙之道可遇不可求,全看个人机缘与造化,我只能尽力而为。”
要说这公孙卿果真是狡猾,两句看似有点道理的鬼话,就轻而易举地把责任推了出去。按理来说,在武帝这种习惯了掌控一切的人面前说这种话,搞不好那是要杀头的。
武帝说:“爱卿,你可知道李少君、少翁、栾大等人?”
李少君、少翁、栾大三人,是公孙卿进宫之前武帝身边的方士,后因欺君之罪,被武帝一一诛杀了。
公孙卿说:“知道,如果论资历,这些人还是我的前辈呢。”
武帝:“那你可知,朕为何诛杀这三人?”
公孙卿暗忖,这是要干掉我了吗?心里这样想,但面上却不露半点声色,就故作镇静地说:“臣听知一点,但知道得不详。”
武帝说:“他们真正让朕失望的,是他们也懂你说的道理,可他们就是不说出来。其实朕也知道,求仙不易,你说出来,朕不会把你怎么样;但若是骗朕,那就不要怪朕不客气了,这才是朕真正杀他们的原因。”
公孙卿:“皇上英明啊。”
武帝:“公孙爱卿,今天你据实相告,朕已心安,不会再难为你。你尽力就行了。”
为啥公孙卿说成仙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武帝没有责怪于他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
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一个人的行为路径,首先要从他的心理路径开始。而人的心理活动是由性格因素决定。简单地说,就是性格决定命运。这里不同的是,汉武帝的性格决定了公孙卿的命运。稍微读点汉史的人都知道,汉武帝执政时期,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穷兵黩武。所谓穷兵赎武,就是只要我汉武帝看得到想得着的地方,那都是我的。张骞就是武帝的西域望远镜,武帝把望远镜伸出去一瞧,哎哟,没想到这些地方还藏着我汉武帝没看见的土地,没说的,看见了不吃,那就不是我汉武帝的性格。于是,有了后面的西域之战。自古人类的战争就是土地的战争,可是汉武帝打下西域之后,完全没把那点地方放在眼里。他对战败的西域各国说,别待在那鸟不拉屎的地方了,你们现在都是我的人,那就集体搬家吧,搬到我这,我给你们安排地方,离近了好照顾。虽然最后西域众小国没有东迁,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汉武帝不惜举兵攻打西域,其实就是为了心理上的满足,你要让我觉得,你是臣服于我的人,我穷极一生,要的也就是掌控一切的感觉,其他的真不重要。只要你知道我能掌控你,那么把你举多高我都无所谓。这一点,从汉武帝后来在托孤一事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众所周知,武帝托孤亲信之一的车骑将军金日磾,那可曾是匈奴的太子啊。但武帝没有计较,还委以重权,真是只要你们说怕我,普天之下咱就是一家人了。而前面被武帝灭了的三个方士,为何而死?就是他们欺骗武帝,给了武帝一种无法掌控的感觉。历史告诉我们,凡是让武帝有了这种感觉的人,最后都死翘翘了,何况你三个小小的方士。写到这,武帝不动公孙卿的第一个原因就明了了,那就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武帝不动公孙卿的另一个原因,站在今天的我们看,是幸运的。因为科学让我们知道,我们头顶上蓝的是大气层,大气层下飘忽不定的那是云彩,但在汉武帝那个年代,要想知道这些无异比登天还难。汉武帝虽穷极一生对长生之道痴迷不已,但并不代表他对此完全深信不疑。其实这点非常好理解,你看现在买彩票的人,他知道一定会有大奖,但他能断定大奖就一定会是他的吗?可这并不影响彩民每天孜孜不倦地去买彩票啊。武帝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彩民,而公孙卿就是第一个销售彩票的人。彩民中不了奖,你杀卖彩票的老板也无济于事呀,这就是游戏规则。比武帝更早追仙的秦始皇不也是死了吗,你汉武帝凭啥就中这头等彩?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武帝知,公孙卿也没糊涂。这便是武帝不动公孙卿的另一个原因。
有了这两个原因,可以说公孙卿在汉武帝面前不但不会死,而且前途那是一片光明啊。但汉武帝显然忘了另一个极具教育意义的说辞——小人得志。这点在公孙卿后来的事业发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事我们往后再表,眼下我们先看这君臣二人的对话。
公孙卿说:“有皇上此言,公孙卿就是去死,也值了。现在就请皇上将昨夜之梦说出来吧,臣给皇上解一解。”
武帝说:“昨夜朕梦见自己立于山顶,四面迷雾重重,如临茫茫沧海,朕高呼,亦无人应答。忽然,云雾深处飞出一条黄龙来,在朕头上盘旋了几圈之后,便张嘴把云雾吹散了。云雾散去,朕才发现,朕所立之处是一块七彩斑石,而黄龙吹散云雾后,竟然能开口说人话。他对朕说,若要长生,得行黄帝之事。长生的根本在于窥天道,而后制人寿,顺天之所向,才能走上黄帝之路。公孙爱卿给朕解解,这到底是什么寓意啊?”
其实武帝的这个问题,就是一句话:如何学黄帝窥天道,而后长生。
公孙卿听到这儿,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今日武帝设宴只请他一人,而且还是在这内室之中,原来是要干一件非方士干不可的大事——制历。
公孙卿道:“皇上,您博览群书,想必也知道黄帝先制历而后成仙的故事。依臣之见,此乃黄帝托梦向您指点成仙之道呀。臣提议,即刻组建制历团队,为皇上制成仙之历。”
武帝点点头,道:“嗯,爱卿和朕想到一起了,今日叫你来,也正是为了此事,不知爱卿能否接此重任?”
公孙卿一听,当即跪拜在地,道:“承蒙圣上抬爱,微臣才有今日。能为圣上分忧,那是微臣求之不得的事啊,臣愿担此重任,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武帝见公孙卿这样表态,心中很是欣慰,便道:“好,那就有劳爱卿了,朕令你全权代理此事。”
公孙卿道:“皇上请放心,臣立即着手此事。”武帝略一思忖,又道:“还有一事,朕要提醒你,制历一事,不要走漏了风声,不要将不必要的人牵扯进来,你知道吗?”
公孙卿当然明白,制历乃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肥差,他当然不希望有人来坏了他的好事,便道:“皇上放心,微臣心中明白。”
至此,汉武时期又一件极具意义的大事——制作《太初历》,正式拉开了帷幕。只是世人皆知《太初历》是出于落下闳之手,却不知是从武帝与公孙卿的一番私密对话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