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冯大庆

1

很多年前,爸爸的同事、画家皮可叔叔(晓村的文中多有叙述)让我给他朋友的孩子刘晓村指点指点,说小姑娘很有文学天赋,即将高中毕业,想报考戏剧学院的戏剧文学系。我欣然应允。毕竟,刚刚走出戏剧学院大门,点拨个考生,简直就是轻车熟路。

当时的资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招生简章也极其简单,基本上就只有考试的专业、条件、时间、地点、科目,倒是清楚,可谓言简意赅。但考生复习准备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不免内心惶然,生怕痛失机会,认真的家长都会辗转托人帮忙找个“懂行”的人咨询、辅导。戏剧学院毕竟不同于普通大学,很神秘,很有诱惑力,是许多考生可望不可即的殿堂,考试的内容和方式都有其特殊性。所以,考生除了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外,还需要熟悉考试的路数。那时的戏剧学院 4 年才招生一次,还不一定每个专业都招,毕业一班,招收一班。如戏文系,一个班顶多 20 个人,舞美系有的班仅 9 人或 11 人。竞争十分激烈,考试难度可想而知。

记得我给晓村和另外几个考生出的第一篇散文题目是“骆驼的世界”。另外几个考生都是重点中学的学生,个个文字功夫都很不错,但最后真正打动我的却是晓村那篇。内容已经记不全了,但读那篇散文时的震撼和瞬间的泪目至今难忘。我当时就想,晓村肯定能考上。这不是简单的美好愿望,也绝非有关系可走。散文是最能体现写作者水平的文体,历来是戏剧学院艺考的重要内容,能把散文写好的人并不多见。晓村笔下骆驼的世界广袤、浩渺、柔美,却又暗藏杀机、步步惊心……她对细节和心理的把握,她营造的氛围,自然充分地显露出她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是的,晓村真的考上了。那枚助她完胜的棋子正是散文。

她后来讲,她本来更想上的是中央戏剧学院。首都,对年轻人来讲有更多的可能性。没想到一头撞进了上海美丽园,成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尽管有些错愕,但在父母和亲朋好友们充满惊喜、激动的认可和赞叹中,她内心的遗憾烟消云散。带着几分好奇和忐忑,她东去上海。从此,成都,上海,还有后来的北京,成了她人生中绕不开的话题,成了承载她生命和情感重量的城市。

后来我才知道,晓村的阅读从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即使是囫囵吞枣,她也从不厌倦。她什么类型的书都读:儿童文学、科普、行业文字、经典名著……在书籍里,她越来越多地发现了比现实更具吸引力的生活和认知,发现了最适合自己做的事。很难想象,一个 10 岁左右的女童,字还认不全,就已经兴致盎然、乐此不疲地读书。13 岁,她就懵里懵懂地开始写中篇小说;16 岁时,散文在《中国青年报》发表;17 岁,同学们在校园里演出了她写的独幕话剧……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阅读渐入佳境,阅读成了她生活的必需,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对于人的意义。书籍、文学给了她快乐,给了她了解大千世界的眼睛和翅膀,她的心智明显比同龄人要成熟,也更知晓什么是自由的飞翔。不知不觉中,她的心愿日臻完善,她有了自己的终极理想,那就是成为一个作家。她说:“成为一个作家,是一种看待人生和世界的眼光,是一种生活方式……也许它对我来说并不具体,它什么都可以不是,但必须就是写作本身。”

2

这本 30 多万字的《锦官月明海上花——成都上海双城记》(以下简称《双城记》),集结了晓村与成都、上海有关的 40 多篇散文。有些我是第一次读,也有一些过去读过。我常常充当晓村文章的第一读者,这让我感到荣幸。我喜欢读她的散文。当然,还有小说和剧本。她的文字温润中藏着机理,安静里含着力量,各色人等在她的笔下过筋过脉,灵动有趣。读她的散文是一种享受,一旦翻开,就不想放下。读着读着就笑了,笑着笑着眼圈就湿了……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多追求完美,晓村亦然。因为热爱,因为敬畏,她对自己的作品十分严苛,如果够不到心中“文学”的高度,在机会到来时,她宁愿却步。

她从小学到顺利读完大学,应该说没有经历过什么太大的风浪,内心最大的风暴莫过于遭遇不公的愤懑和爱与不爱的纠结。她的爸爸妈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良好的家庭环境滋养了她。她善于倾听,善于理解和包容,与人为善。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她都是一个安静的存在,这种安静往往让喧嚣的环境对她产生误读,误认为发现了她的软肋,更有甚者一再挑战她的底线,何曾想她的安静是有力量的,是那种拥有智慧的力量。忘了是谁说过,学会徐步而行,有软肋,也有盔甲,才是应有的样子。是的,这也是晓村的样子。

她在《近乡情怯》中写道:“一直以来,必然有个成都只属于我。”晓村的成都,不同于李劼人先生的成都,晓村的上海也区别于张爱玲的上海。我不是有意要将他们做类比,我是从《双城记》里看到了别样的意韵,看到了只属于晓村的活色生香的成都、诗画的成都、世俗的成都。

上海求学的 4 年,晓村的内心渐渐“复杂化”。一心想北上的她,猝不及防地调头向东,她似乎还没有准备好,不知该如何带着一颗成都加北京的心与上海对接。也许,正是这“莫名的彷徨”,反倒成就了她对上海的各种“敏感”、各种“转变”和各种“接受”,甚至各种“喜欢”。这在《双城记》的上海部分不难读出。

有时候,生活中的天意与巧合不知哪个更准确。晓村的《双城记》与她的长篇小说《蚀城》《幸福还未到来》的背景都是成都与上海。曾经向往到北京上学的她,以后在北京生活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上海。生活的阅历、工作的经验与上海时的她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她为什么没有选择成都、北京来写“双城记”呢?她在长篇小说《幸福还未到来》中写道:

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来说,生活永远在别处。我们既没有老三届青年的丰富经历,也没有后代人务实精明。我们的精神信念是虚无的,童年时它指向对亚、非、拉国家和台、港、澳地区人民生活的同情、援助解放他们的热情。少年时既没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对大量涌入的西方哲学、文学、音乐、美术也是囫囵吞枣,半懂不懂。去远方、在路上成为半瓶子醋的我们的最高理想。在我们的版图上,北京,是精神生活永远的向往。而对充满世俗意味的上海,则带着专横无知的轻蔑。

我想,那 4 年的时光,上海给了她超越想象的影响,上海用他的丰富、务实、美好回馈了“专横无知的轻蔑”。晓村则用最温婉的情感和形式,完成了一次对上海的回望。

3

晓村的才情,不恣意,不张扬,不矫揉造作,更无“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忸怩,都是自然流露,清丽,随性,入微。一如其故乡成都影影绰绰的太阳,润润的,绵绵的,不温不燥,恰到好处。微风细雨的一方水土,青山绿水万物生。这些年,她在写作上更加成熟,作品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话剧、影视)、书评、剧评,并屡屡获奖。她的长篇小说《蚀城》《幸福还未到来》,一经作家出版社推出,便受到中青年读者的真诚好评。而她的电影《情遇成都》,反响也超出大家的预料。她还和我合作,一起写过不少电视剧剧本。她改编的话剧《断桥》《莫扎特》,就剧本创作而言,也是可圈可点。

与文学,与写作有关的事,她都喜欢做。

那年夏天,京城一家很有影响力的读书会邀请她做“当代世界著名女作家经典小说述评”的主讲人。讲某一位作家及其作品容易,很多研究者一辈子就研究、吃透一位,最多几位作家。读书会希望她讲解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女作家以及她们的代表作,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很有难度。因为是自由报名,搞不好,讲到后面就没听众了。在大学里,评述作家作品是一门吃力不讨好的课,很考老师的水平和教学方法,效果也很难预料。想到她一贯低调、不善自我表现,我以为她会推辞,谁知她应允了下来。我着实替她捏了把汗,甚至劝她以天太热为理由推辞算了。她说读这些女作家的书,她都做了笔记,稍加梳理,讲下来应该没问题,自己正好可以系统地重温经典。她显得从容不迫,眉宇间甚至透着几分期待,笑容里是大将出征前的自信。

我恍然醒悟,讲作家作品,那就是她与文学的无障碍神交,是她最愿意做、最喜欢做、最得心应手的事。这个机会,她已经等了很久了。张爱玲、江国香织、申京淑、阿兰达蒂·洛伊、多丽丝·莱辛、弗朗索瓦丝·萨冈、阿梅丽·诺冬、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赫塔·米勒、玛丽娜·马约拉尔、艾丽丝·门罗、米歇尔·克拉桑迪、安·兰德、伊莎贝尔·阿连德……一个个熟悉又陌生、如雷贯耳的名字,一部部充满深邃人性的文学作品,她讲得千回百转,如数家珍,仿佛那些不朽的作品就出自她的手笔。

我去听了两讲,选的是作家艾丽丝·门罗的《拨弄》和妙莉叶·芭贝里的《刺猬的优雅》。晓村不急不缓地领读、讲述和交流,营造出读书会“很文学”的氛围。她对作家作品的独特解读和完美把握,不仅抓住了听者,她自己也沉醉其中,享受至极。听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多,其中一些日后成了她的朋友。我感叹,晓村如果在大学里教授文学,绝对是被学生“抢课”最多的老师。除了书读得多,她的时尚气质,她的幽默,她的审美情趣常常得到年轻人的赞赏。这样的老师,是他们喜欢的模样。

4

田纳西·威廉斯说,“幸福的秘诀是什么——无动于衷”。除了亲情、爱情、友情,除了写作,对功名利禄完全无动于衷,晓村是幸福的。

有些人的淡然是寡淡,相处起来无趣无味。有些人的与世无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力不够,假装淡泊名利,内心却深藏不甘。更有些人内心充斥着丑陋,也用丑陋去度量他人。在面对和被迫面对这样的人时,晓村选择沉浸在书香的世界。无欲则刚,她不想破坏了自己的心性。她有底气也有能力让周边所有的沆瀣在文学不朽的光辉里都化为乌有。她真的做到了。一个人保持本真是有难度的,即使到了今天知天命的年纪,她依然故我。她的性情与生俱来,不用刻意保持,不用伪装,所以她不累,依旧慵懒、坦然,脑子里装着她构建的文学艺术的世界。

英国作家王尔德早就在《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里谈道:世上罕有人真正活着,多数人只是存在,如此而已。而作家刘晓村活得很清醒,很精彩,很自然。她愿意相信梅耶·马斯克所言:无论你身处黑暗还是即将老去,人生永远充满无限的可能。

这是一本很有水平、有生命力的散文集,我们从中读出有质感的城市,读出有意思的人,读出无常与失去,读出爱与希望……我很喜欢。

晓村约我写序,我很感动。这就是她,真诚,纯粹,不功利。我们的友情从她的散文开始,经过《双城记》,我们更加相知。

2021 年 11 月 26 日 北京 95N8PXq3kEB6iu4JiDOEOzgcQQMU7+V9Rf2DPK5+1Fo3iAPjWD3B2yDrs8sX/7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