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形影不离地守在一个人的身边,而是一起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慢慢体味相伴时遇到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陪伴就是共享一段记忆,能够共同体验记忆当中的酸甜苦辣;陪伴是当你需要我的时候,我能立刻来到你身边,给你拥抱,陪你闲聊,也可以是陪你做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
小杨17岁,女,上高三,在学校成绩名列前茅,父母都很为她感到骄傲。小杨出生在再婚家庭里,有一同父异母的姐姐,但关系差,不经常来往。小杨出生那年,妈妈已经35岁,爸爸42岁,故从小父母对她就很溺爱,但给予她更多的是物质上的满足。妈妈性格较强势,喜欢掌控家里所有人,不如意便发脾气,对她要求严格,希望她能考上名校,有更好的前途。父母关系紧张,父亲要么长期不回家,要么一回家便独自待在房间,不与人说话,妈妈经常强制和其爸爸沟通甚至大打出手。他们从不避讳小杨在场,为此,小杨经常感到害怕与无助。
两年前,小杨突然出现情绪亢奋、话多、精力旺盛、不喜欢睡觉、乱花钱、冲动易怒的状况,持续一个月后又出现情绪极度低落、悲观,没有价值感,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家庭氛围让人窒息,会因一点小事情就情绪激动、大哭、想打人。但小杨知道自己不能打人,于是便以用刀划伤手臂、用指甲掐自己大腿、用头撞墙、用手砸墙等方式发泄情绪,发泄后会感到轻松一点。甚至有一段时间,小杨喜欢看到自己的血液,说看到血液会很兴奋,她会用刀片割手腕,好像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一样。当妈妈发现小杨身体有伤时,询问过她,小杨说是自己弄伤的,妈妈很吃惊,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带小杨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双相情感障碍。但小杨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对治疗很反感,不愿意配合。妈妈很担心小杨的病情加重,更担心她会继续伤害自己,于是放下了工作,每天都守在她身边,小杨对此很抵触,不愿意妈妈守着自己,感觉像是被监视一样,很不自在。她告诉妈妈,自己需要空间,但妈妈非常担心如果不看着小杨,她会出事,小杨很激动,威胁妈妈说:“如果你再守着我,我就死给你看。”妈妈很无助,很焦虑,不知道该怎么陪伴才是对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给小杨独处空间,什么时候必须守护在侧。
评估小杨是否存在危机状态之自杀、自伤。
评估内容详见下表。该表是评估某个人是否存在自杀风险的量表,具体的是看其在最近一个月内,是否有量表中的一些表现。
如果以上任何一个条目小杨选择了“是”,那就证明小杨是存在危机状态的,存在危机状态的话妈妈就需要陪护在身边,密切观察小杨的情绪和行为,防止她有伤害自己的行为。如果选择的全是“否”,可以给她留独处空间。
妈妈在同意给小杨留独处空间时,需要和小杨沟通,表示愿意相信她只是需要独自静一静,并没有伤害自己的想法,也需要小杨保证,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伤害自己的行为,如果发生了这样的行为,就没有机会拥有独处的空间。
自杀、自伤,可能是一次临时冲动的行动,也有可能是蓄谋已久的行为,比如它可能发生在一次激烈的冲突之后,或是经历无数次失败以后。如果当事人所处的的环境中缺乏了可协助自杀的外部条件(致命的物理条件),比如高楼、绳子、江河湖海、刀具、玻璃碎片、大量药丸、燃气设备等,即使当事人突然产生自伤自杀的想法,但是没找到“便利”条件,这次行动极大可能会“失败”。因此,在给小杨创造个人空间时,必须让她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既可以更好地保障小杨的安全,又可以减轻妈妈的焦虑。
第一步是信守承诺。所有的信任关系都必须从信守承诺开始,妈妈与小杨相处时,答应了的就要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打造长久的信任关系。如果做不到,就不应该轻易答应,也不能为了暂时缓解矛盾而随意承诺。信任的建立是个渐进的过程,是好印象的叠加。在本案例中,妈妈如果同意给小杨独处的空间,就得做到,不能因为担心她而失信,进而偷偷摸摸去“监视”她。
第二步是实事求是。需要做到诚实,既不夸大其词,也不刻意隐瞒事实。案例中,妈妈同意让小杨一个人静静,但是又担心其安全,这时候可以告诉小杨她的担忧与纠结,展现作为一个妈妈真实的情感,更能增加小杨对妈妈的信任度。
第三步是暴露自己。即向别人展现最真实的自己,一个既有缺点也有优点的自己。案例中的妈妈是一位脾气暴躁、个性强势、不懂得如何与家人沟通的人,但也能看出,她其实是很希望家庭和睦的,也愿意为此付出。妈妈可以向小杨表达自己因担心家庭关系越来越紧张,就急于交流,急躁的性格加上不擅长沟通,导致情况变得更糟糕。让小杨了解更真实的妈妈,更利于小杨表达更真实的自己。
第四步是给予不求回报的关爱。没有什么比爱更能建立信任关系了,但这种爱必须是不以利益和回报为前提的。小杨妈妈需要让小杨明白,妈妈对她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默默地陪伴在侧也没有任何私心,既不是为了让别人说她是一位好妈妈,也不是向别人展示自己有个优秀的女儿。
首先,不要用威胁和发号施令的口气跟对方说话,如:“如果你不好好配合,我就会让你不好过”“你马上去把这件事情完成”。其次,允许对方表达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并对此选择尊重与理解。案例中的妈妈需要做到让小杨尽情表达和她不同的感受和意愿,如小杨妈妈希望小杨可以接受治疗,但小杨不愿意,妈妈听到小杨的反馈,第一反应可能是不同意,认为小杨必须接受治疗,这样妈妈和小杨的关系会更加紧张。比较提倡的做法是,妈妈允许小杨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了解她不愿意接受治疗的原因,和她共同探讨好的方案,让小杨感受到被尊重,这样做更容易促进彼此的关系。最后,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案例中的妈妈觉得对小杨好就是在物质上满足她、给她足够的金钱、为了好的前途而希望她考上名校,但这些只是妈妈个人的意愿,并没有考虑到小杨的需要和意愿,没有问她需要金钱还是陪伴,她对好前途的理解是不是考上名校。妈妈出于个人意愿的决定只能让小杨感受到不被尊重和强迫。
接受对方的情绪和适当的宣泄,如哭泣、吼叫、摔东西、打毛绒玩具等。案例中的妈妈在面对小杨特别痛苦时,可以告诉她:我知道你现在很痛苦,想发泄,只要你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你可以随意宣泄,我在旁边陪着你。如果你想倾诉,我一直在这里,如果暂时不想倾诉,我也在旁边陪着你,你需要我可以随时找我。
只有明白对方有这样的状态的原因是什么,隐藏在状态背后的需要又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对方,做到更好地陪伴。案例中,小杨觉得家庭氛围会带来窒息感,让自己很痛苦,那她背后的需要是什么?是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能有良好的沟通方式。小杨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认为只有伤害自己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她背后的需要是希望家人可以真正地去关心她,关注她的感受和想法。
当对方不想沟通时,或是感觉彼此有距离感时,可以去寻找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如:音乐、游戏、电影、明星、美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