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家人精神状态突然变得和以前不太一样了,作为家属,是无措的、焦虑的,不知道该怎么与之相处。面对家人突如其来的疾病变故,家属该如何陪伴在患者身边,让患者感受到支持和温暖,进而促进其康复呢?
患者小刘是一个14岁的初中女生,正处在如花的年纪。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直到小学六年级才被接到父母身边。据父母反映,小刘从小性格就温顺乖巧,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平时还喜欢舞蹈、钢琴,是一个不需要父母操心的“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为此感到特别骄傲。可在三个多月前,父母逐渐发现她“变了”——她经常情绪不好,令人难以捉摸,常因为一些小事烦躁、愤怒、发脾气;不愿跟家里人多说话,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天闷闷不乐的;睡眠也不好,以前喜欢的舞蹈和钢琴也不愿意再碰了,甚至表示自己不想上学了,学习成绩更是不断下滑。
父母试图改变她,于是跟她沟通,小刘却说:“跟你们说了你们也不会懂的,以前你们没有在我身边,很多事情都是我自己解决的,现在我也不需要你们!”小刘被问得不耐烦时双方经常会争吵,有时甚至动起手来。父亲很气愤,觉得孩子不应该乱发脾气;母亲很无奈,觉得苦恼,怀疑孩子是不是到了青春叛逆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听别人说孩子情绪不好可能是患精神疾病了,开始父母并不能接受,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会生这种病,但看着孩子一天天消极、颓废,做父母的心急如焚。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父母带着小刘来到医院,检查后,医生明确告知他们,孩子患了抑郁症。家里人这才恍然大悟,开始面对现实,原来孩子的所有表现确实是因为生病了。父母一方面觉得很内疚,责怪自己对孩子的关注不够,没有及时察觉孩子的变化、了解孩子的感受,想去弥补,但又不知如何做,很是迷茫无措;另一方面又担心这种疾病不能治好,父母虽然想走进孩子的内心,站在她的身边支持她,与她共同面对疾病,但孩子却将心门紧闭,只说自己“真的很痛苦,跟你们说了也没用,你们根本不了解我,你们不懂我”……问得多了,更是冲父母大发脾气,父母像热锅上的蚂蚁,焦虑、茫然、不知所措……母亲更是表示,自从孩子得了这个病,搞得自己都喘不过气来,有深深的无力感,每天身心疲惫,虽然很希望可以尽快帮助到小刘,但又怕方法不对,反而惹得她发脾气,一时进退两难。
那怎样去理解小刘的变化呢?她是进入了青春叛逆期吗?
小刘的性格从温顺乖巧变得敏感易怒,开始出现情绪不稳定、低落,兴趣下降(喜欢的舞蹈和钢琴也不愿意再碰了),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了,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学习成绩下滑。小刘在性格、情绪、行为(自残)、身体症状(睡眠不好)、思维甚至社会功能(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出现异常状况,且持续时间长达三个多月。这时需要高度警惕,小刘或许有情绪障碍方面的问题!那为什么小刘不是进入了青春叛逆期呢?青春叛逆期表现为情绪敏感多变,喜欢批判和对抗,处于对父母既依赖又想独立的矛盾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青春叛逆期没有思维及社会功能的受损。
青春叛逆与情绪障碍的区别
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尤其是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但是当互动过程中孩子已经发现既往父母存在的问题并为此有相应的情绪反应时,父母仍然一味地以父母的权威姿态去打压或促使孩子内疚等,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如案例中的小刘一样,父母以前没有怎么关心自己,所以她感到委屈和愤怒,因此,父母首先要向孩子承认之前的疏忽,表达内心对孩子愧疚的感受,将威严转化成真诚,双方重新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被呵护与被尊重,减少对父母的排斥。父母也需要当着孩子面进行自我检讨——自己曾经认为养育孩子只需提供衣食住行就够,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让孩子说出之后希望父母做出哪些方面的改变,可以增进彼此的信任。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该怎么处理问题,以及教导孩子怎么做,这是在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面对问题,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立场和情绪,使孩子感受不到被关心和被理解。
小刘在情绪很糟糕的时候,她父母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她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有什么事情说出来想办法解决就好,而忽略了关心小刘委屈、伤心的心情,所以导致小刘更不愿意说出内心的感受,并对他们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因此,作为家长,需要具有同理心,先学会理解、关心孩子的情绪(受委屈了吗?伤心难过了吗?),而不是理性地去分析事情的对错,好或是不好。如:“你这样老是发脾气是不对的”“你应该说出来,对你有好处”。
这样理性地处理问题会让小刘感受到父母的冷漠,话到嘴边她可能也不会说出来,父母想接近她就会更难。成年人的思维很多时候都是理性的,面对问题先想到的是发生什么了、应该怎么处理,往往会忽略情感部分。
那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被理解呢?
关心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试试以下这种对话方式。如:当你觉得爸爸妈妈不理解你,或是忽略你的感受时,我能感受到你很委屈,也很失落,如果我周围的亲人不理解我,我也会和你一样感到委屈和难过的。我今后会慢慢地学会理解你的情绪和感受,好吗?所以,你现在有什么想跟我分享的吗?……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家长会发现他们和自己的交流越来越少,他们会经常一个人发呆,不知道在干什么、想什么。听到很多孩子说,在遇到困难时也曾经向家长寻求过帮助,但是家长却没有重视,直接忽略或者取而代之的是惩罚和指责,所以孩子就再也不想去寻求家长的帮助了。
案例中小刘说,“你们根本不了解我,你们不懂我”,相信最开始小刘也曾经向父母诉说过自己的心里话,但是往往不但得不到父母的回应、支持和帮助,反而会遭受指责和否定,所以慢慢地,她选择了不说,因为她觉得说了也没有用。想走进孩子的内心,最需要的是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当孩子发生状况时,父母急于了解孩子到底怎么了,不断去询问,但是结果往往是不如意的。这时候,父母真正需要做的是陪伴在孩子身边,放下手里的事情,做好当听众的准备。如果孩子愿意说,一定要让孩子把话说完,用心聆听孩子隐藏在背后的需求,不管孩子的观点你是否认同,都不要去打断,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在认真听他们说话,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鼓励。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后,孩子就会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身份和所处位置不同,对待相同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父母和孩子之间由于身份、年龄、阅历等方面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在彼此相处过程中,家长很容易对孩子有固化的看法,“贴标签”的行为是最常见的,如:她就是一个脾气坏的孩子;他只知道玩手机,将来肯定一事无成;他不懂得体谅父母,真是个“白眼狼”……这种“贴标签”的行为会造成孩子对自我的错误认知,伤害其自尊心、自信心,让彼此的情感裂痕加深。父母需要改变对孩子的偏见,重新认识孩子的各个方面,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当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时,父母要学会反问自己,如果我作为孩子,面对父母的不理解,我会有怎样的反应和心情?带着这样的思考重新审视自己,打破与孩子原有的相处模式,转变视角重新去看孩子目前所遭受的一切、所承受的痛苦,才能真正地去理解和接纳孩子的状态。接纳和理解,是打开孩子心门的敲门砖。
案例中小刘的沉默、不愿意交流让父母无措、痛苦。小刘把自己给困住了,为了逃避现实中的痛苦和无助,就蜷缩在自己的“龟壳”里,感觉这样更安全。父母想打破她的“龟壳”,把她拉回痛苦的现实世界,何尝不是一种残忍呢?允许她沉默,也允许她暂时逃避,给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自我疗愈,默默守护和等待,让她有安全感,也让她感受到无论何时父母都在她身边,愿意和她一起渡过难关。
家长们很想参与孩子成长的所有阶段,他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我是为了你好”。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家长把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强加给子女,让子女们感到束缚。
案例中的父亲觉得小刘不应该发脾气,孩子就应该有孩子该有的样子,认为这都是为了她好。作为家长,很多时候都希望孩子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可如果父母潜意识里对孩子行为的反应就是“控制”,会造成父母和孩子两种力量对抗的局面,结果就是互相排斥,渐行渐远。
懂得放手,放弃控制孩子,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更多的爱和自由,让他们自己拥有更多掌控感,让孩子的独立性得以自由伸展,是最好的减法!
父母们对孩子的选择有着深深的担忧,不希望孩子做出错误的选择,总是期望在孩子犯错前就能提醒他,让他规避错误,少走弯路。
案例中的父亲说小刘不应该乱发脾气,认为如果小刘不乱发脾气,好好沟通,就不会给家长带来太多困扰。但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犯错的权利和机会,那孩子就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情况:要不就是害怕犯错误、办错事,什么都听父母的,等着父母帮他思考、帮他抉择、帮他承担;要不就是什么都和父母对着干。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犯错时的错误方式。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总结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同时告诉孩子可以有的选择。
在小刘患病的漫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理解、接纳、陪伴,父母需要有耐心慢慢地去靠近她,让她知道父母与她同在,会是她亲密的战友,陪同她一起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