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愤青也能成神仙
——重谒张良庙

40多年前,我去过秦岭深处的张良庙(留侯祠),现在交通便当了,重去一次还是不大容易。这情景,有点儿像对于张良的认识,注目者历来不乏其人,可要真正了解,似乎有些难度。

张良的祖父、父亲担当过五任韩国宰相,秦灭了韩,“愤怒青年”张良一心想报仇、复韩。他到处寻找杀手,终于找到一个能挥动120斤铁锤的力士,在博浪沙砸击秦始皇,不幸误中副车,张良落荒而逃。“亡匿下邳”期间,任侠好斗的张良曾经窝藏过一个杀人犯项伯。

当时,拥立楚怀王的项梁颇具实力。由项伯牵线,张良为韩国计,成功地劝说项梁立韩成为韩王,张良任司徒(同于宰相)。翌年,依照楚怀王的约定,先人咸阳者即为天下之主,韩王成便与刘邦合兵一路,收复了韩国的故都阳翟,韩王留守,刘邦带着张良继续西征。依照张良的谋略策划,刘邦一鼓作气攻下了咸阳。“沛公人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享受的诱惑力太强大了,樊哙他们怎么阻拦也无效,是张良以巧妙的方式劝转了沛公,“乃还军灞上”(可以说,这是张良为刘邦立下的首功)。

刘邦欲为天下之主,业已取代项梁的项羽非常反感,“欲击沛公”。强敌压境,迫在眉睫,张良通过项羽的小叔父项伯,在两大对立的阵营之间精心地导演了惊险万状的“鸿门宴”,张良亲自出面蒙蔽、糊弄项羽,掩护刘邦脱离虎口,在历史上演出了一幕绝唱。自封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分封了18位诸侯王,刘邦被封为远去巴蜀的汉王:

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刘邦能得到汉中这个攻守裕如的兵家要塞,仍然是张良通过项伯“请”到手的;到手后烧绝栈道以荧惑项羽,更是张良的计谋。

对这些各抱地势、心怀叵测的诸侯王,项羽心底是信不过的。“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也就在项羽北击田荣之时,刘邦从汉中乘虚而入,“还定三秦矣”。事情到了这一步,项羽即便是个戴王冠的沐猴,也会识破张良一系列的手腕与权术。极为愤怒的项羽杀韩王成于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张良倘不从小路迅速潜逃,肯定也是人头落地。

实至名归,“间行归汉王”的张良此时才真正变成了刘邦的谋士。彻底归汉,与其说是项羽所逼迫,不如说是张良自觉的选择。归汉之先,张良已经为楚汉之争点燃了导火索,为日后的汉王朝埋下了奠基石。

楚汉彭城交锋,汉败而还,到了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计于张良:“下一步可怎么办呀?你看谁能与我联手,一块儿对付这个项羽?”张良推荐能征惯战的九江王黥布和巨野的彭越,且又特别挑明,你现在手下的诸多将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韩信是萧何月地里追劝回来的,认定此人能统率千军万马、在成群虎狼中争锋天下,则是张良提出来的。最终破楚灭项者,正是韩信、黥布和彭越。

汉三年,项羽疾围汉王于荥阳,刘邦听了小人的馊主意,打算复立六国之后来抗衡项羽。在听了张良精确的分析之后,立刻改变了主意。汉四年,韩信据兵自雄以讨价还价,欲自立为齐王,汉王震怒。是张良帮他权衡利害之后,“汉王使良授齐王印信”,这才笼络住韩信,让其像领头的猎犬那样继续为刘邦奔走效力。

破楚以后,刘邦大封功臣20余人,未封者仍然“日夜争功不决”,刘邦是听从了张良的主意,虎狼一样的群僚才安静下来。抉择建都地点时,众大臣“多劝上都洛阳”,又是听了张良的精辟剖析,“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上述诸端,俱为楚汉相争、汉王朝能否站住脚跟的大事,其间倘有一步蹉跌,历史车轮即有急遽转弯的可能性。全胜之日,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群臣毕至,刘邦亲自总结所以能有今日辉煌的原因: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汉初三杰,张良居首。这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的总结,群僚心悦诚服,也显示出刘邦渊深阔达的帝王气象。

三杰里的韩信,是张良特别举荐的。鏖兵血战而直接挫败项羽的三大名将,只因为功高震主,在同一年(前196年)被刘邦干掉了:黥布被斩;彭越被剁成肉酱;韩信被杀,且屠其三族。天下初定,枭将们即是如此触目惊心的下场,当初举荐他们的张良能无动于衷吗?毋庸置疑,张良是比谁都清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含义:形势变了,猎犬被“烹”,张良作为智囊式的强劲弓弩,此时如果仍然支架在刘邦的身旁,显然就是个惹祸的架势了。

辞谢刘邦的奖掖之后,张良以多病为由,“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继而又“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赤松子为神农时期的雨师)。自择的辟谷地点,就是秦岭紫柏山里的留侯祠。人的一系列行迹,有的硬是被现实“逼”出来的,张良之辟谷为仙,就是这样。

生龙活虎的三员战将仅活了30多岁,经常自称多病而辟谷深山的张良辞世时,年逾古稀了吧。

张良由“愤青”而成为英雄,嗣后又升华为神仙(祠里“英雄神仙”的碑刻非常耀眼),根底何在呢?苏轼在《留侯论》里认为,刘邦之灭楚兴汉,关键因为辅佐者张良是一位“忍小愤而成大谋”的智者。推究张良之脱胎换骨,能够从愤青成为度量如海的智者,其根本原因,难道是因为接受了《太公兵法》吗?

兵法者,即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张良如果是研究此书的,为什么始终也没有直接布阵打过仗呢?倘说未带兵的原因是身体欠佳,能从秦始皇、项羽的屠刀底下逃脱,总比诸葛亮的身体强壮些吧?我觉得史载的圯上授书,其本旨还是苏轼所挑明的:“其意不在书。”既不在书,试问张良“过人之节”的形成,原因究竟何在?

由愤青变成英雄,比例倘是千里取一,那么,自英雄晋升为神仙,只能是万里取一了。抱着难于释怀的疑团,在一个初夏季节重访张良庙,我便想再登一次“授书楼”,揣测黄石公“授书”的奥秘。

小楼陡峭耸立,四围修竹封护,辨不出有人登览的痕迹。到得楼底,导游姑娘止步,向我们示意,有兴趣的也无妨上去看看。石阶上下香气馥郁,越栏竞放的鲜花纷披如帘,才上得几步,就有箭镞样的马蜂递相阻拦,我从门口探视楼内,只看清碗大的几盘马蜂窝悬结于屋顶,眼前却有麋集的寸许长的马蜂迅捷而威猛,穿梭扑动,怕遭其蜇,我慌忙下退,紧张得连楼内有无塑像也未及细看,石阶旁的鲜花也未能辨认……

文武张弛,为天下治乱碾出了深深的历史辙印。历代臣僚中的特别佼佼者,结晶、升华而遗为祠院,诱使我多次拜谒过西湖的岳王庙、成都与勉县的武侯祠。这一次出得留侯祠,却不禁有些失悔。

授书之事,连苏轼也觉得茫昧难明,那座圯桥距此地千里之遥,黄石老人授书后当即隐去,“无他言,不复见”。现在,已进入21世纪了,我还隔山渡水上这儿来寻根刨底,这不明显老糊涂了嘛。

《散文百家》2016.6 cYFeo7ZuwddxH7OjfuBhdJbOt9MTxrgaOA6p68FKWQLwhwSCF8Zaf694vsVlIT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