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帝王的谱系上,倘要将583个登上龙椅者排个座次,首席当属李世民。文治、武功,一个帝王家能占得其一就了不得,李世民兼而得之,且又圆融完满,所以,后世尊其为明君之典范。
隋末乱世,李渊和几个儿子趁势于晋阳起兵,夺取天下,先后进行六次大的战役,李世民指挥了四个,大获全胜。战争使得李世民身边战将林立,最突出的是武勇出众的尉迟敬德。
铁匠出身的敬德,原系刘武周之干将,与寻相同守介休时,被李世民招谕而降唐。时日不久,寻相他们又相继叛逃。唐家诸将认为敬德与这些人是同伙,必叛无疑,便将敬德囚禁。屈突通、殷开山向李世民进言:“这家伙剽悍绝伦,我们已囚禁多日。既被猜疑,他心里必结怨恨,留下来只有后患,干脆杀了他。”李世民摇头:我与你们的看法不同,“敬德若怀翻背之计,岂能在寻相之后呢!”遂命释放,并引入卧内,赐以金宝,说道:“大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应欲去,今以此物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从此以后,敬德在战阵中出生入死,数次搭救李世民于危险关头,自身多次被伤,立下了巨大功勋。
626年玄武门政变,敬德是秦王府中最坚决的铁杆人物。太子建成是李世民射杀的,建成的搭档李元吉用弓弦即将勒死失跌于马下的李世民时,是敬德大喝一声,飞马救下李世民,又一箭射死狂奔逃跑的李元吉;接着,又提着建成、元吉的首级,平息了攻打秦王府的乱军;再接着,策马挺矛的敬德冲进宫中,逼着高祖李渊正式表态站到李世民一边。事后评功论赏,敬德与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并列第一,被拜为右武侯大将军。
李世民一生讳言玄武门之变。因为这铤而走险、破釜沉舟,以突袭方式杀兄弟而逼父皇的“夺嫡”之举,在他心底留下了巨大的“伤疤”。可是,在史学家眼里,玄武门之变对李世民的一生却是至为重要的关键环节。政变假如失利,李世民的生命即一笔勾销;正因为结局是网破鱼生,鱼破网而化为龙,这才开启了“贞观之治”的大门;也正因为强行推开了“文治”的大门,此前的所有刀兵实践也才有了立足的位置、供奉的底座,被誉之为“武功”。文治与武功,相辅相依,截然割裂开是不可能的。
比李世民年长19岁的魏徵,618年被李建成用为幕僚。他眼见秦王李世民的功业蒸蒸日上,严重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彼此间的冲突日益加剧,无从避免,便多次告诫建成要及早动手,先发制人,以稳固住接班人的位置。
玄武门骨肉相残的恶斗过去之后,李家多位亲人已倒于血泊之中,李世民召徵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这显然是仇人相对、分外眼红时的质问,众皆为之危惧。而魏徵却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面对着死路一条,魏徵只悔怨建成没有听他的话,才致成目前惨局,对取胜者李世民丝毫没有服软的意思。可谁也料想不到,盛怒中的李世民却反而抽回了架在魏徵脖颈上的钢刀,转拜其为谏议大夫。可以设想,此时的魏徵若微有畏蒽之意,无疑是人头落地。
在太宗身边17个春秋,魏徵就“前后二百余事”进谏数十万言(远超过万言书),因为他勇于也善于进谏,问题俱点在要害症结上,所谏大多数被太宗采纳。
进谏是“逆鳞”之举,时常进谏,也就难免让李世民有难堪之时。太宗年轻,有一次得到一只上好的鹞鹰,放在肩膀上,甚为得意,当看到魏徵远远地走来时,便赶忙取下鹞鹰藏于怀中。魏徵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却故意奏事良久,致使鹞鹰闷死在太宗的怀里。另外,还有那进谏“二百余事”的记载,莫说君臣上下,即便是平肩共事的至交朋友之间,能够在17年里有二百余事的言听计从而从不反胃吗?对于这样的记载,我一直疑心是史家笔底颠倒尊卑的杜撰,是为唐王朝涂脂抹粉的创作。可是,认真琢磨玄武门之变后魏徵与李世民之间针锋相对的问答,又不能不认可这是君臣之间千古难逢的谐动、应和。
魏徵之谏诤,有时是当着百官的面据理力争,言高语低、磕磕碰碰不可避免。有一次,太宗动了气,回到后宫,余怒未消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好在有长孙皇后善为开导,李世民才渐渐平息下来。从这里忖度,李世民难能可贵的开明作风,既是从血火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也是从艰难、痛苦的自我省思中逐渐取得的。一代明君禀赋中极为可贵的精神亮点,并非是天生的。
文治武功,历来是群策群力的结晶与成果。马背上鹨力共进,敬德之外,还有李靖、李世绩、秦叔宝、屈突通、程知节一伙战将;下得马背坐上龙椅而转入文治,魏徵以外,还有房玄龄、杜如晦、温彦博、王珪、马周一班文臣……·文武百官,李世民是整个王朝提纲挈领的龙头。后人一提及“贞观之治”,首先想到的就是李世民。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对魏徵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也足为良工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事实上,唐太宗的文武臣僚,大多数属于他山之石。李世民视己为璞,却诚恳地将魏徵喻为高于“他山之石”的良工。魏徵的谏诤,也就是对唐王朝的功业在进行不懈的“切磋”与打磨。李世民这一谦抑诚挚的妙喻,奖掖着魏徵,也充分显示出唐太宗山海云水一样的气度、襟怀。
中国帝王里,唐太宗是一个精彩的多面体,既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虚怀若谷的智者风度,也有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率真精致的内心世界。
“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事过1300多年,由毛泽东所归纳成的这个结论,是没有谁能够推倒的了。
《散文百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