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到一个高三学生发给我的私信,内容是他们一次月考的语文试卷。卷子里的一道阅读理解材料是我的一篇纪念高仓健的文章,这个同学十分好奇原作者自己做这些阅读理解题能得多少分。我看完题后,回复她说“作者表示不会答”,当时“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后来陆续又有其他参加了考试的同学给我留言,还有同学传了标准答案给我看。为什么作者去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却常常得不了高分?对于此,我想多说几句;但另一方面,我又认为这样的练习是有必要的。
先讲一个小插曲吧,我打小喜欢《丁丁历险记》,这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
话说有一天,大胡子船长鲁道夫在船上溜达,迎面走来了杜邦兄弟,杜邦兄弟见到船长很高兴,寒暄的时候,其中一个就顺口问船长:“船长,您睡觉的时候是把胡子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啊?”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把船长问住了。当天晚上,船长一宿都没睡好觉,他一会儿把胡子放进被子里面,一会儿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从前睡觉是把胡子放被子里面还是外面来着。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Don't think about the pink monkey(不要总想着那只粉红色的猴子)”,意思就是,如果有人对你说,别想那只粉红色的猴子,你就会忍不住总想着那只粉红色的猴子。
这其实是指一种心理暗示。本来你脑子里是没有什么粉红色的猴子的,但如果有人故意跟你说这句话,你的大脑反而会被植入一只粉红色的猴子的形象,即它越是被禁止想起,就越让人忍不住想起。像《丁丁历险记》里的鲁道夫船长,如果杜邦兄弟没有多嘴问他关于胡子的问题,他永远不会那么认真地去思考自己睡觉时胡子到底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
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的《小世界》里面也有一段内容,跟这种心理暗示的原理有点像。小说的男主角是一颗文学研究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在参加研讨会时碰到了某著名作家,这位作家已经六年没有新作品了,大家都以为他在憋个什么大招,指不定哪天就出版一本巨作。有一次,作家喝多了,就跟男主角道出了他六年没出作品的实情:原来是有一位学者发明了一种用计算机来分析作家文本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数据,这在那个年代还是很先进的,而这位作家的作品便是学者的研究对象。
有一天,学者把作家拉到他的办公室,拿了一叠纸给作家看,说这是你的作品的研究结果,计算机分析出来了。你知道自己最爱用的词是什么吗?哈哈,你肯定想不到,是“油脂”,以及“油脂”这个词根的各种形式的衍生词。你知道你最喜欢押的韵脚是什么吗?你知道你最喜欢提的身体部位是什么吗?你知道在你作品里,当男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以“他说”开始吗?而描述女人说话的时候就丰富得多,会有“喘息着说”“呻吟着说”……
于是,这位大作家看完了对自己作品的这些大数据分析之后,被学者彻底给弄废了,只要他坐在桌前,想写点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想起那份该死的研究报告,再也无法坦然地使用“油脂”这个词了,以至于他整整六年没写出东西来。
所以,作为一个作者,我是绝对不会用这样的方式研究自己作品的,这和写作的时候反复打磨、修改文章是两码事。过度研究自己作品文本上的技巧和意义,那其实是在给自己挖一大坑,这种事怎么能干呢?别人挖的大坑,自己也不能往里跳啊。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别人的好作品,我是会这样去仔细研究的,觉得人家东西好,恨不得把他的书拆了,看他在装订缝里藏了什么,甚至买各种研究这个作者作品的理论书来看——哦,原来这家伙喜欢用“油脂”啊。如果见到了对方,还会跟对方提这事儿,站在别人的大坑前补一刀。
所以说,作者和文学评论家之间的关系,简直是怨偶,吵吵闹闹几个世纪,还不离婚,相爱相杀,谁也离不开谁。当然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故事了。
戴维·洛奇说:“文本在我们面前揭去自己的面纱,但是永远不允许自己被掌握;我们不应费尽心机去掌握它,而应从它的挑逗中获得快乐。”
这就是我做不出以我的文章作为材料的阅读理解题的原因,因为我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这么来研究自己的文章。过度研究自己的文章,对一个作者来说,是伤害写作的。作者写作,是负责制造挑逗的快乐和性感。在某种程度上,作者必须和自己的作品保持距离,扑上去把一部作品大卸八块,那都是我们对别人作品干的事儿。
然而,为什么我又觉得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段落大意等这些语文课的练习是有必要的呢?这是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作家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在网络上,在工作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的人,听不懂别人说什么,也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这些表达上的问题,其实就是不会最基本的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阅读抓不住重点……而这些阅读的基本功,是在初中、高中阶段,靠训练打下基础的。
很多作家都说自己写东西从不会去刻意想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这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已经被熟练运用到了一定程度。这是每一个写作者的基本功。但这不等于我们的文章里没有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如果没有这些,文章就彻底散了。
基础教育则不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有目的地刻意练习是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基础语文教育中的阅读理解,目的是让更多的普通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看懂文章,抓住重点,同时能言简意赅、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这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讲,是非常有益的训练。
如果你是一个有工作和生活经验的人,就会知道,能流畅无误地读懂文章,写好说明文、议论文的人,更容易胜过很多人,成为职场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