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化妆间,白炽灯发出刺目的冷光,将镜面映照得惨白如霜。助理小林跌跌撞撞地撞开门,手机屏幕的蓝光在他脸上投下不安的阴影,声音里带着明显的颤抖:“亮哥!你快看!”置顶热搜词条猩红刺目——#诸葛亮立文化人设翻车#,话题页像一口沸腾的油锅,新评论如滚烫的油星不断炸开。
营销号配图里,三张马赛克模糊的聊天记录截图格外刺眼。聊天框里,疑似诸葛亮的账号语气随意:“《出师表》太长根本背不下来”,时间戳显示是三个月前。评论区早已聚集了上万条留言,有人翻出他在节目里即兴朗诵的片段做对比,嘲讽声浪此起彼伏。“现在爱豆都走学术诈骗路线了?”“建议直接改名诸葛村夫”这样的评论不断刷新,热度持续攀升。
“此乃‘无中生有’之计。”诸葛亮对着镜中自己微微蹙起的眉梢轻笑,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化妆台上的眉笔。这一刻,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五丈原的深夜,也是这样对着铜镜整理衣冠,只是那时面对的是生死之战,此刻则是舆论的暗潮汹涌。他深吸一口气,打开直播设备,将宣纸仔细铺在梳妆台上,狼毫在砚台里缓缓蘸饱墨汁。悬腕提笔时,宽松的袖口滑落,露出智能手表冷冽的光泽,古今元素在此刻奇妙交融。
“既疑我伪作,请诸君命题。”话音刚落,弹幕瞬间被刷屏,《出师表》《诫子书》《后出师表》的字样在屏幕上飞速滚动。毛笔尖落在宣纸上,他的字迹如行云流水,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到“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全篇八百余字一气呵成,连句读都分毫不差。运笔时,时而轻如飞燕点水,时而重若惊涛拍岸,尽显书法功底。最后落款处,他特意添上“丙辰年秋月诸葛亮书”,对着镜头拱手,语气从容:“亮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时,倒真背过这些。”
这场持续四十分钟的直播,在清晨六点冲上实时榜首。热搜词条#诸葛亮手写出师表#后面,悄然挂上了爆红的“爆”字。评论区风向骤变,书法博主开始逐字分析笔法:“这是标准的汉隶,起笔藏锋如锥画沙,行笔稳健,收笔利落,没有多年功底根本写不出来。”历史爱好者考据时间落款:“丙辰年对应公元236年,正是诸葛亮北伐前夕,这个落款别有深意。”更有网友翻出他初舞台的视频,发现他当时就曾在袖口绣着《孙子兵法》的段落,原来细节之处早已暗藏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