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的华文世界,若论哪位作家的作品能够真正做到“凡有井水处,皆能谈金庸”,那么,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翘楚。他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出神入化的叙事技巧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学养,构建了一个个波澜壮阔、侠骨柔情的武侠世界,吸引了数以亿计的读者为之痴迷,为之沉醉。然而,这位在文学江湖中开宗立派、影响了几代人的“一代宗师”,其传奇人生的起点,以及那些塑造其独特精神气质的早期经历,却常常被其作品的耀眼光芒所掩盖。
要真正理解金庸其人其作,我们必须首先将目光投向他那书香浓郁的家学渊源,以及那段在烽火硝烟中度过的、刻骨铭心的少年时光。查良镛先生,一九二四年生于浙江海宁袁花镇的一个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海宁查氏。这个家族,自明清以来,便以科甲鼎盛、文人辈出而闻名江南。
据考证,查家曾出过康熙朝的翰林、雍正朝的重臣,家族中诗人、学者、藏书家更是代不乏人。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浓厚书香气息的家庭中长大,查良镛自幼便受到了极好的传统文化熏陶。他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乃至稗官野史,为其日后在小说创作中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可以说,家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如同最初的乳汁,滋养了他文学生命的萌芽。
然而,查良镛的少年时代,并非一帆风顺的太平岁月。他成长的年代,正值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苦难深重的时期之一——抗日战争。一九三七年,日寇的铁蹄踏破了江南的宁静,海宁沦陷,查家也未能幸免于难。年仅十三岁的查良镛,便不得不与家人一起,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这段在烽火硝烟中度过的童年与少年时光,虽然充满了艰辛与苦楚,却也无疑在他的心灵深处,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并对其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的残酷,让他亲眼目睹了国土的沦丧、人民的苦难以及人性的复杂。这些切身的体验,可能正是其日后作品中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对民族大义的坚守以及对黎民苍生疾苦的深切同情的最初来源。在他的许多小说中,我们都能看到主人公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英雄壮举,这或许正是作者少年时代那份朴素而又炽热的家国之思的文学投射。
在颠沛流离之中,查良镛的求学之路也充满了坎坷。他曾先后在多所中学就读,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据说,他曾在浙江联合高中读书时,因为撰文讽刺当时学校中一些训育主任的不当行为,而被开除学籍。这件事,虽然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他早年便已具备的那种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书生意气”和“侠义精神”。这种精神,日后也常常体现在他所塑造的那些不畏强暴、追求自由与正义的侠客形象身上。除了战争的磨砺,少年时代的查良镛,也从广泛的阅读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他不仅熟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也对西方文学作品,特别是大仲马、司各特等人的历史小说和冒险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作品,无疑也对其日后武侠小说的创作,在情节构思、人物塑造、以及叙事技巧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可以说,金庸先生的早年经历,是一段在深厚家学与时代风云交织激荡中的成长史。家族的文化传承,赋予了他扎实的国学功底和优雅的文人气质;而烽火离乱的童年,则磨砺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这两者共同作用,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既能继承中国传统侠义精神、又能以现代视角观照人性的文学大师,奠定了最初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那颗在海宁查氏书香中孕育、在抗战烽火中淬炼的文学种子,即将在未来的岁月中,生根发芽,并最终长成一棵枝繁叶茂、荫蔽华文世界的参天大树。在下一篇,我们将一同关注青年时代的查良镛,是如何从一位才华横溢的新闻从业者,一步步走上武侠小说创作之路,并最终以“金庸”这个响亮的笔名,开启了他那辉煌的文学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