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单纯地从考生的学科实力和成绩出发,忽视了目标专业的选科要求。
例如:考生A喜欢生物类的专业,虽然物理也不算太差,但相对最强的是化学、生物和地理三科,于是就选了“化学+生物+地理”的组合。但殊不知如果不选物理,包括生物在内的理工农医类专业就都报不了。
②错误地以上一年甚至以前的招生计划为依据来分析选考科目要求,没有查阅当年新版的选科要求。举例说明,如果2024年考生家长以2023年之前的招生计划为分析依据,就会误以为单选物理,可以适应大多数理工类专业。但其实,政策有所调整。所以考生家长要留意相关政策的最新变化(如有调整,高一选科前会有公告)。
③单纯地看哪种学科组合的专业覆盖率高,也就是能够填报的专业条目多。这也是网络上很多短视频推荐的选科思路。但追求专业覆盖,应该从考生心仪专业的选科要求出发。一个选科组合比另一个选科组合多覆盖的专业,如果几乎不含考生心仪的,就应更多地考虑考生学科实力、赋分难度等因素。
④单纯从赋分角度出发,为躲避竞争弃选物理、化学,忽视了赛道差异。
例如:考生A、B、C原本实力相当,考生A、B均选择了物理、化学,考生C由于担心选考物理、化学的考生实力强,放弃了物理、化学。最终成绩,考生C凭借地理、思政学科的赋分优势,总分高于考生A和考生B。
如果考生A,最终报考不限选考科目的非理工农医类专业,与考生C竞争,自然是吃亏的。但如果考生A报考理工农医类专业,考生C因为不符合选科要求,无论总分多高,都无法与之竞争。考生A在和考生B竞争理工农医类专业时,物理、化学两科计算赋分时,同样都要面对顶级考生和竞赛生带来的压力,对A、B两人的影响是公平的,考生A并不吃亏。相反,可能由于这个分数段大部分考生像考生C那样担心竞争,弃选物理化学,这个分数段理工农医的指标可能很少有人能抢,分数线降得很低,选择物理+化学的考生A和B反而受益。
所以,考生选科时,要全面考虑自身学科实力、专业覆盖、赋分博弈等因素,不能片面。对专业的覆盖,不必求全,而要以覆盖考生志向为原则。
考生选科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与弊,具体需要衡量如下7个要素(见图3.1.1)。
①结合考生兴趣志向,满足目标专业选科要求。
②充分发挥考生学科优势,扬长避短。
③科学权衡赋分难易的因素。由于各学科选考考生实力不同,使得不同学科赋分难度存在差异。在满足目标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的基础上(比如,已经选择了物理、化学),如果考生其他几个学科(如生物、地理、思政)水平接近,所选科目赋分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其高考获得高分的难易程度。从过往数据的量化分析看:由于各学科选考考生实力分布的差异,中分段的考生如果各科实力均衡,选择历史、地理、思政,普遍比物理、化学、生物,一科能多出6分左右,但前提是这个考生两个学科的实力相当。本章第六、七节将就这个问题深入分析。
图3.1.1 选科参考的7大要素
赋分难易的考虑,首先要服从于前面两点。如果考生化学比历史强20多分,就算化学赋分比历史难,也应该坚持选化学,毕竟能学得进去,备考省精力,这个影响比赋分难易程度的影响要大多了。
④综合考虑选考人数和招生计划投放的匹配。分文理的时代,文史类和理工类的招生计划比例相对是稳定的,两条道路分别投放计划的院校层次分布也比较稳定。而中学在分文理科的时候,也会按照一定的经验来,比如多少比例、什么层次的考生去文科班。从而保证两个群体的利益平衡。虽然从数据上看,理工类的计划优质度高于文史类,但实际上,这里面考虑了理工类考生实力整体相对优秀的因素,因此,机会大体是均等的。
进入选科时代,既然是提倡考生自由选科,对于3+3模式的省份而言,很难把控各种选科组合的考生群体数量。而招生计划又是在一个池子里,选择历史+地理+思政的考生,不能报考理工农医,但选了物理+化学的考生是可以报不限选考科目的文科专业的。如果不限选考科目的专业投放计划保持和分文理时代文史类投放的计划相当,而选择历史+地理+思政的考生又过多,那么不限选考科目的录取分数线就会被挤高。导致选择史地政的考生空有赋分优势,但能报考的专业组分数线却是吃亏的。
这个问题,在3+1+2模式的省份更为明显。考生可留意各省首选物理组和首选历史组的本科线差距。
对于北京而言,在2024年选考要求大幅度调整后,选考物理、化学的考生占比相比以前有较大变化,招生计划有可能有针对性地调整,但也未必。这就形成分数线的一个不稳定要素,需要等2024年计划出来,结合考生选科情况,对比分析。如果深入探讨,还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考生选科情况和招生计划投放的对比,在不同分数层次,匹配度也是有差异的。这个问题不光高一选科的考生需要注意,高三马上要报志愿的考生也要注意这个因素对分数线的影响。
以上四个因素,都是选科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⑤兼顾本校师资的实力和教学安排。不要小瞧这个因素,老师好,教得好,孩子喜欢,学得进去,这个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学校的教学安排也是要考虑的因素,有的中学只有特定的选科,才可以进实验班,享受优质师资,学习氛围也好。此外,走班制度下,一些学校考虑自身师资、校舍的限制,可能优先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分层教学需要,牺牲某些小众的选科群体的需要,如果选了校内的小众组合,在分班方面就有可能吃亏。这个问题,也需要多向学校和学长了解,参考学校实际情况决策。
⑥综合考虑不同学科学习和备考的特点,以及考生适应性的差异。这里面,包括几个方面的问题:同样要获得高分,不同科目学习备考占用的时间、精力不同;由于备考方式不同,文科依赖巩固记忆,理科依赖“刷题”保持手感,对主科,特别是数学的备考,影响不同;学科间知识结构的相互支撑对相关学科学习有促进效果;高考各科的时间安排。不同考生对这几个问题的适应能力不同。
⑦兼顾自主招生选拔要求和大学课程衔接的问题。兼顾符合自主招生选拔要求的问题在2024年以前比较突出。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部分院校,强基计划校考内容有化学,对于没有选考化学的考生而言,报名参加这几个院校强基计划的选拔,校考就会吃亏。
2024年,理工农医都要求必选物理+化学后,这个矛盾就不突出了,因为志在理工专业的考生,肯定都选了物理+化学。只有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考有生物科目。没有选考生物的考生,报考中国农业大学的强基计划,校考会吃亏。
在大学课程衔接方面,比较典型的问题是学医的考生是不是高中一定要学生物。北京几个医学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都只要求物理+化学,不要求必选生物,所以选择物理+化学+地理的考生也可以报考。但大学涉及很多生物相关课程,有人担心没有选考生物会影响大学的学习。在这个问题上:
●如果考生本身,生物学得就很差,干脆就不建议学医学了。如果高中生物都学不明白,大学的医学课程会很吃力。
●如果考生生物学得一般,高中不选考生物,确实会影响医学的衔接,建议考生还是选择生物,为大学打好基础。
●如果考生生物学得非常优秀,只是因为地理学得更优秀,而且考虑到赋分有优势,选择了物理+化学+地理,那么高中没选考生物,不会构成任何障碍。相比医学院校大学的生物课程,高中的生物课程只是零头,生物强的考生,假期是可以补好的。而且,大学的学习只需要考生对高中知识掌握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备战高考那样额外大量地刷题。
以上七个要素,落实到不同考生身上如果依各个因素推出的有利科目比较统一,选科就相对简单,如果依各个因素推出的有利科目是矛盾的,就难以抉择。
对于较为复杂的情况,建议按照如下步骤确定选科:
①梳理考生志向专业(参见第二节);
②梳理目标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招生计划投放(参见第三节);
③科学评估个人学科优势(参见第四节);
④评估考生本人对文理科目混学、混考的适应能力(参见第五节);
⑤在此基础上,结合赋分难度、本校师资及教学安排、选考科目之间的支撑和促进作用、适当兼顾大学专业课程衔接,权衡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