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并不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产生的直接后果,而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尝试。包括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早年各个高校的“基地强化班”(入学一年后,再确定专业),都是这种概念。
以表2.4.1中编码为24的“人工智能(大类招生)”专业条目为例:北京邮电大学将信息工程、人工智能、自动化、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以一个“人工智能(大类招生)”的形式作为一个整体,列为专业(类)一级志愿,里面包含上述4个专业,打包放在02限物理组下。考生填报志愿时,专业(类)一级的志愿,最终只能填报到“人工智能(大类招生)”。录取后,学校进行整体培养,大一结束后,再根据事先约定的规则分专业:有的是大一结束后填报志愿,学校依据“成绩高,优先满足”的原则分专业;有的则没有限制,在大类范围内,学生想学哪个专业,学校都予以满足。
招生计划中的一个大类所含的专业未必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同一个专业类下的专业,有可能跨专业类,甚至有可能跨门类,最典型的就是招生计划中的各种“理科试验班”“工科试验班”“人文社科试验班”。
单说这种录取和培养方式,本身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一是减少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给考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待考生进入高校后,在通识学习期间,对各专业进行深入了解后,再选专业,盲目性小很多。
●二是有利于培养基础知识更为扎实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有利于学校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效率,发挥师资优势。
还有一个附带的福利就是可以“平衡冷专业”。学校可以以这种方式,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打包招生,避免出现某个专业大家都不感兴趣,分数线过低,影响学校的录取分数线。
高考综合改革前,每个学校是一个一级志愿填报单位,即便有个别冷门专业,但因为别的学校也都有冷门专业,考生无论选择哪个学校,都面临同样的进入冷门专业的风险。于是学校的整体定位能带动该校的分数线趋于合理。
高考综合改革后,以专业组为招生单位,有的专业组没有冷门专业,而有些专业组冷门专业占比高。这个时候,含冷门专业多的专业组在竞争中就会不及后一档学校没有冷门专业的专业组。在按“院校+专业(类)”报考的省份,更有可能出现冷热不均、分数线跨度很大的情况。所以,高校更需要依托这种方式,来将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打包销售”。
事实上,在新高考改革的头两年,这种招生方式的比例大幅度扩大,985、211院校几乎是以这种方式为主,甚至还曾经出现有的院校将土木工程专业以“智能建造”的名义打包到计算机类的现象。此后,教育部对此做了相应规范要求:一个大类中的专业应该基本都是相近的。
挑战
对考生和家长来说:必须研究各个招生条目的所谓大类,研究内容如下。
①具体包含哪些专业?
②大一结束后,分专业的规则是什么?
③要在大类招生的条目和相对单纯的专业条目间权衡取舍,复杂度进一步提升。
④志愿填报时要分析大类的专业条目构成对其他考生报考倾向和分数线的影响。
这项工作,当然无需在高一就研究,但需要在高考前有所研究。如果将研究工作留到高考结束后,会耽误有限的、本应用于志愿填报咨询的时间,而且,因为时间非常紧张,很容易因为研究不透彻而失误。
需要注意的是:专业说明,也就是大类里包含哪些具体专业,北京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的招生计划栏目里是没有的,需要查阅《北京考试报》的《招生专业目录》;而大类专业分流的规则,则需要查阅院校官方网站招生频道的招生简章、专业说明,甚至直接咨询院校招办。
总结
本章介绍了新高考带来的五个新变化以及更多相关问题。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高考的选科和志愿填报工作复杂度大幅度提升,考生、家长需要对一些问题提前有所了解和掌握。具体来说有如下内容。
①高一选科前,需要对选科、赋分制、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有所了解,并对考生的专业志向以及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有一定的分析,从而结合考生志向,科学选科。
②高考志愿填报前,需要对以专业组为单位报名、大类招生有所掌握,并对往年的招生信息、分数线做基本的研究,做到会看招生计划。这样等到考生出分、出招生计划后,才能快速地加以分析,缩小目标,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和院校招办老师咨询,并能在咨询中更快地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