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组为单位进行志愿填报是高考选科和设置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产生的连带问题。
在此之前,高考报名的一级志愿单位是院校,在一个院校下,再报若干个专业。如果考生选择服从调剂,一旦几个志愿专业因分数不够不能被录取,就会被调剂(在平行志愿填报模式下,几乎所有考生在普通批次都会选择服从调剂)。但是,无论调剂到哪个志愿,都是文科生在文科的计划里调剂,理科生在理科的计划里调剂,即便未必符合考生的意愿,但至少考生的知识结构是符合专业对学科的要求的。
而改成3+3模式以后,如果还以院校为一级志愿单位报名,就会出现这样的极端情况:当一个没有选考化学的考生,选择了服从调剂,提档后,几个志愿专业的分数都不够,只能进入调剂,但剩余的却只有化学专业的名额了。此时,这名考生就会面临两种局面:要么高考没选考化学,却被调剂到化学专业;要么,以不符合选考科目要求为由,被退档。但是,考生是过了高校提档线的,也选择了服从调剂,被退档就会直接进入志愿征集批次录取,甚至直接到下一个批次录取,这对考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被调剂到化学专业,无论对考生成长,还是对院系招揽人才,显然也都很难接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前改革的省份,就出现过这样的案例),就必须保证每个一级志愿单位里的各个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都是相同的,只要考生的选科符合这个一级志愿的选考科目要求,在这一级志愿内调剂的任何一个专业,知识结构上都是可以接受的。
浙江、山东、河北、辽宁、重庆,以及2024年实施新高考政策的贵州,采取的办法是:以院校+专业为一个一级志愿单位。考生可以:一志愿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志愿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三志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四志愿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考生填报的每一个专业,都必须符合选考科目要求,不设调剂,志愿录取名额满了,直接进入下一个志愿(也存在提档后,因身体等原因再退档的可能)。一个院校最终会形成:一个专业一个录取分数线。各所学校的分数线也会互相交错。考生在本科普通批次里,最多可以报80条志愿!对考生和家长分析数据、筛选目标的要求比较高。
北京等其他省市沿用的是上海的方式,就是:每所院校依据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不同,分成若干专业组,专业组内的各个专业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要求是一致的。考生以专业组作为一级志愿填报单位,考生被专业组提档后,如果几个志愿专业分数不够,在该专业组的计划内调剂。这样调剂,至少可以保证考生肯定都符合调剂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见表2.4.1样例)。
表2.4.1 2023年北京邮电大学在京本科普通批次招生计划及录取分数线
续表
考生可以将不同院校的不同专业组交叉填报。比如:第一志愿北京理工大学“02限物理组”,第二志愿北京邮电大学“02限物理组”,第三志愿北京理工大学“01不限选科组”,第四志愿北京邮电大学“01不限选科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每个专业组相当于之前的一所院校,都是各自独立的招生计划,也就是说,考生如果报考了北京邮电大学03限选物理组,选择了服从调剂,投档后就是在该专业组内调剂,如果选择了不服从调剂[比如:只报计算机类(元班),且不服从调剂],一旦没有被志愿专业录取,也不可能被该院校其他组的专业录取,哪怕02组同样是限物理也不行,因为02和03是两个独立的专业组。
即便如此,北京的本科普通批最多也可以填写30个一级志愿,每个一级志愿是一个院校+专业组,信息量比新高考政策实施前大很多。每个专业组下,最多仍可以填报6个志愿专业。
挑战
志愿填报环节,每个院校历年按专业组有多个分数线,分析分数线的复杂度提升(见表2.4.1),选择志愿时的复杂度也提升。考后的时间不够用,需要在高考前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