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科本身很好理解,就是除语数外3门主科外,考生可以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的特长,在思想政治(思政)、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里任选3科作为高考计分科目,即3+3模式。相比以往,只有文科(考思政、历史、地理)和理科(考物理、化学、生物)两种选择,新的选科制度更为灵活、丰富,考生可以更好地结合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但在考试和招生制度的设计上,也衍生出诸多课题。6科选3科,有20种选科排列组合,高考的招生计划不可能像文理二元时代分成两组招生指标那样,分出20份指标分别供20种组合的考生竞争。3+3模式各种选科组合的考生,最终竞争的是一个池子的指标!这就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设计,包括计分规则(赋分制)、志愿填报方式、录取规则等。
同时,这一改革对高中阶段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副科教学需要打破行政班级,根据考生选考的科目重新混编上课。教师、教室资源都要与考生的选科相适配。所以,新高考改革在前两批省市(包括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先行先试后,其他部分省份实施时间相比原计划有所推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多省份,特别是县乡中学,在教学资源方面暂时难以适应3+3模式灵活性的要求。
所以,从第三批实施的省份开始,都采用的是3+1+2模式。其中“1”指的是“物理、历史”2选1,也被称为“首选科目”,“2”指剩下的4科(思政、地理、历史、生物)中任选两科,也被称为“再选科目”。3+1+2的模式只有12种组合,学校在教学组织安排上复杂度较3+3模式大为降低。
两种方案的差异,简单地看只是可选的组合上3+3模式要比3+1+2模式多一些。3+3模式支持随意选科,共有20种组合;3+1+2模式要么选物理,要么选历史,不支持物理、历史都选,或者物理、历史都不选。但事实上,两种方案在招生计划投放、计分规则、考试时间安排等方面,还有以下明显差异。
3+3模式的招生计划,是一个池子。只要符合专业选科要求的考生都可以填报。如果是不限选的专业,所有考生都可以填报。
而3+1+2模式的招生计划,是两个池子。面向首选历史类考生投放的计划,即便是不限选,首选物理的考生也不能报考。同样,面向首选物理类考生投放的计划,即便是不限选,选考历史的考生也不能报考。同一个院校的同一个专业(比如:不限选考科目的专业)在两个组分别投放,名额不互通,分数线也不相同。
3+3模式的省份,选考科目均采用赋分制。3+1+2模式的省份,物理、历史采用原始分计分,其他四科采用赋分制。关于赋分制的概念,本章第二节有详细说明。
3+1+2模式的省份,物理和历史是同时考试,安排在外语考试当天上午(因为考生不可能同时选考物理和历史),第三天考其他四门,考生根据选科参与其中两场考试。
3+3模式的省份,全程四天时间,第三天考物理、思政、化学,第四天考历史、生物、地理。考试日程比3+1+2模式长一天。
区分文理的省份,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考程只有两天,民族文的考试会安排在第三天。见表2.1.1。
表2.1.1 三种选科模式的省份,考试日程的差异
此外,由于计划投放方式的差异,两者在选科思路、志愿填报策略上,均有明显差异,具体在第三章第八节以及第九章介绍。
3+1+2模式,可以理解成对3+3模式的改进优化,也可以视为在传统的分文理和完全自由的6选3中的一种折中方案,但其实也只是一种改革尝试。目前看,没有迹象表明,包括北京在内的第一批、第二批高考改革的省份,也要改成3+1+2模式。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7月发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以下简称《指引》)中,也认可3+3和3+1+2两种模式。已经实施3+3模式的省份,也已通过实践证明这些省份的教师、教师资源是可以胜任3+3模式的需要的。
即便北京等省份真的要统一改成3+1+2模式,至少也要提前3年告知。所以,作为包括北京在内的前两批改革省份的考生家长,暂时不用考虑3+1+2模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