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红方炮二平五,黑方一般有四种应对方法。
炮8平5,将同侧的炮也摆在当头,称为顺手炮,简称顺炮(图17-1),这是象棋布局较早成为系统而且流行的布局阵势。主要特点是战术积极多变、着法针锋相对,开局不久即可形成激烈对杀的场面,所以深受攻击型棋手的喜爱。
早期,顺炮布局主要有两类:直车对横车;横车对直车。随着象棋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相继出现了直车对缓开车和先手缓开车的新局型,双方攻守变着也更丰富多彩,各种新阵势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顺炮布局体系的攻防内容。
炮2平5,(图17-2),双方第一步都走中炮,而且走的不是同一边的炮,叫作列手炮,简称列炮。由于黑方炮来自另一边,因此列手炮也叫逆手炮。如果接下来一马跳到边路(即马2进1或马8进9),另一马跳到3(7)路(即马2进3或马8进7),就是大列手炮。如果双马马2进3且马8进7,则是小列手炮。
马2进3,准备走成反宫马(图17-3)。黑方双马正起,士角有一炮相隔(炮二平五,马2进3,马二进三,炮8平6,车一平二,马8进7),称“夹炮屏风”,它是对抗中炮的主流布局之一。先手反宫马则常出现在飞相局、起马局等柔性布局中。一般说反宫马是指后手反宫马。也可以走单提马(图17-4),单提马指一马正出一马屯边,右单提马布局如能及早开出左横车过宫,就形成通称为“半壁河山”的形势,防守稳固,攻守皆宜。
马8进7成屏风马(图17-5)。一方的双马并踞(炮二平五、马8进7,马二进三、马2进3),保护中卒(兵),状如屏风。对抗中炮局,后手屏风马运用最为广泛。
屏风马布局在明代开始萌芽,只是限于当时斗炮局(顺手炮、列手炮)乃是正局的偏见而未能流行。直到清代王再越所著《梅花谱》,提出屏风马必破当头炮的论点,屏风马布局才得以重新发扬。当然王再越的观点也有偏颇,但仍旧对后世影响深远。屏风马布局锋芒内敛,却弹性十足,立足防守,展开反击,体现了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直到现在,中炮对屏风马仍然是名手对局中使用率最高的主流布局。
随着布局研究水平的日益提高,布局体系不再是一味地墨守成规,而开始侧重双方的牵制互动,并可以根据进一步的着法分为中炮对屏风马进7卒、中炮对屏风马进3卒、五七炮双直车对屏风马进7卒等布局体系。
以上四种应法称为大谱,当然,还有走象3进5、士4进5、炮8进1的(图17-6),比较少见,称之为冷门布局,这里就不多讲了。
1.这四种应法中,你用得最多的是哪种布局?
2.你还用过哪种布局来应对中炮?
1.想一想,你在和爸爸妈妈下棋时发现他们喜欢用什么布局?
2.和爸爸妈妈下一盘棋,通过实战演练去掌握这些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