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视频作品可以分为虚构类和纪实类两种。常见的虚构类视频作品有:电影、电视剧、微电影等。在短视频领域,剧情类短视频与微电影有相似之处,但它更为简短,不执着于主题表达和外延扩张,着力点也不在人物刻画上,而常以类型化的角色作为系列作品的固定符号,同时融入搞笑幽默等元素,使其成为休闲娱乐类的一种。
由于作品的持续输出需求,这类作品在创作上也进行了大幅简化,角色延续、布景延续、过程相似,呈现简化版的系列剧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需要长期大量地输出,许多创作者打破了虚构和纪实的界限,从真实生活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创意和情节,但又经过了加工和改造,呈现出杂糅的作品风格,这也是短视频领域独有的现象之一。
剧情类短视频具有与影视剧相似的结构和创作规律,但因其创作环境和收视生态的不同,也呈现出许多不一样的特点。
在传统的概念里,系列剧是一种以单元的形式展开剧情的影视剧模式,它通常有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全剧,但故事情节并不连贯,每集或几集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单元故事,观众可以连续收看,也可以任意选看其中的几集。
对短视频来说,或许创作者们开始时并未想过系列剧模式,但由于长期不断的作品输出需求,延续相同的角色和置景就成为一种便利。就如同喜剧《武林外传》《家有儿女》,主角们每天在相同的背景下演绎着不同的生活故事,同时每集又会有新人物或新事件的发生,形成当集的主题。
而不同于传统系列剧的是,短视频系列剧的流程更加简化,背景不再宏大,人物不再众多,情节不再复杂曲折,时长也成为短小精悍的模式。一集传统的系列剧中可能有起承转合的故事脉络,而一个剧情类短视频可能只有一个矛盾点或“包袱”,鲜明地体现出亮点即全篇的特色。
一个短视频号之所以“出圈”,一般是由于其具有某种鲜明的符号特征,比如“papi酱”的特征是一人饰演多个角色和她出众的口才;“高矮胖瘦一家人”的特征是一家四口迥然各异的性格特征;“老板与志玲”的特征是傲娇老板和接地气的喜感大姨等。
粉丝最初喜欢这些短视频号,可能正是这些符号特征吸引了他们,这些特征恰好符合了他们的兴趣喜好。而长期的关注则是另一种心态:今天这个人物又会有什么样的招数呢?上次那个动作太好玩儿,感到意犹未尽,还想继续看一个类似的……对于观众来说,这种类似于“边拍边播”的形式不仅新颖有趣,而且形成了一种悬念和期待,这种期待甚至超出了对剧情的期待,形成一种类似观看长期真人秀的效应。也正因为如此,一个短视频号会紧紧抓住吸引观众的某一个符号特征,进行长期的垂直深耕,形成独有的特色以增强粉丝黏性。
“老板与志玲”账号页面
以“老板与志玲”账号为例,这个系列的短视频最重要的符号就是“老板”和“老秘书”这两个符号,其中以“老秘书”这个符号最为特色鲜明。在系列作品中,“老板”基本还是人们惯性思维里的老板,傲骄、时尚、优越感强;而秘书却打破了刻板印象的人物形象,是一位五六十岁、一口土话的大姨。在两人的日常中,常常是老板质疑和笑话大姨秘书,而又被大姨秘书反驳到哑口无言、无可奈何,以“接地气”打败“洋气”的情节回路形成笑点。
一般而言,一部影视作品要么是纪实类,要么是虚构类,二者之间有着壁垒鲜明的区别,追根溯源总会将它归为其中一类。但反观短视频领域,许多作品似乎已经不那么好区分。为什么呢?因为创作者长期、大量的作品输出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而最佳的创意来源无疑就是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因此,许多作品直接照搬或改动生活的某一部分,创作成为屏幕上的作品,其中既有真实成分,也有虚构成分的存在。而观众们也不在乎其界限的模糊,更愿意把这一现象视为“人设”。人们喜欢这个“人设”,继而喜欢演员本身;但又不会像影视剧领域的粉丝追星,网友们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认知,了解正在欣赏的剧情有虚构的成分,也不会把角色行为完全等同于创作者本人。
在影视剧领域,有“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说法。一部影视剧,需要先有剧本、后有拍摄和制作,剧本承担着内容表达的功能,也是导演用来指挥和组织创作的蓝图。
剧情类短视频也是如此,因为有情节、表演的成分,一份清晰简明的剧本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根据短视频的特色,此类剧本不必过于复杂和专业,可以在降低门槛的同时兼顾实际创作情况。
由于短视频创作多属于自媒体行为,而各个团队或创作者的情况参差不齐,尤其是对于新手作者来说,拥有一个完备专业的创作团队难度较大。如果是从一两个人开始干起,而资金、置景、道具等条件相对简陋,那么剧本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受限因素,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策划和撰写。
其次,对于长期深耕一类作品的账号来说,每一个作品的创作流程和创作条件都有雷同,于是,有些元素就可以不必次次标明,完全可以依赖团队成员间的默契和熟悉“自动化完成”。比如,一般正式的脚本都有画面描述、台词、转场、特效等项目,而基于创作团队的熟悉,一些画面描写可以简写甚至不写,只有台词就可以完成整场拍摄。实际上,不少创作团队就是这样做的,效果也不差。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合理的“悖论”:剧本的不专业正是出于团队的专业与熟练。
戏剧冲突是剧情类作品的基本创作手法,它指的是两种力量相互对抗的过程,这里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可能是人物内心的纠结,还可以是人物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产生的冲突。
对于戏剧来说,有冲突才有戏,冲突让剧情变得紧张、曲折多变,同时可以刻画人物、突出主题,是吸引观众的有效手段。而短视频,由于时间短,容纳不了过多的冲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展现一个戏剧冲突,就成为剧情类短视频的必需功课,也是初学者练手的最好方式。
如何快速进入冲突模式?在长篇的戏剧中,产生冲突必然有前因后果,每个人物都有性格原因和不同动机;而在短视频中,这一系列铺垫都可以省略。人物出场即有充分的理由展开行动,性格可以类型化预设,背景可以通过字幕和解说进行简要介绍,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冲突模式。
许多作品追求出其不意的效果,那么就用到了“反转”这一手法。
所谓反转,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在剧中就是一反之前的铺排和逻辑模式,以一种意料之外的方式产生新奇和恍然大悟的效果,它实际上是一种对惯性思维的打破和逆转。
脱口秀中常用反转这一方法。如,伴着伤感的音乐,演员沉痛地说:“我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刚刚他家人给我打电话,因为他熬夜玩手机……(哽咽)”到这里,按照惯性思维,观众一般会推理出这个发小应该是因为熬夜猝死了或者病倒了。但是讲述者话锋一转:“因为他熬夜玩手机,一晚上没睡觉……”从沉痛到爆笑,这是反转带来的喜剧效果。
那么,反转有没有模板可以直接套用呢?其实反转的逻辑模式就是负—负—负……—正,也就是一路引导观众向一个方向思考,却在某处突然急转弯,转向另一个相反的方向,形成或惊悚或意外或爆笑的效果。
某饭馆内,一个富人和一个流浪汉分别坐在一张桌子的两端等待用餐。这时服务员端上来一份比萨,富人拿了一块,流浪汉也从盘子里拿了一块。富人既惊讶又有点生气(自己的食物被别人无礼取用自然生气),但是并没有说话。就这样,两人你一块我一块,直到最后一块被流浪汉拿走,富人终于忍不住爆发了:“你不知道拿别人的东西很没有礼貌吗?”就在这时,服务员又端上来一份一模一样的比萨,对富人说:“这才是您的比萨。”富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不礼貌的人是自己,而流浪汉才是那个一直在包容他的人。
在这个故事里,反转出现在最后处,前面大部分剧情都在故意误导观众,以两人的身份差异、富人的态度等暗示吃白食的是流浪汉。但最后真相大白,反转出现,直指人心的教育意义也得以彰显。
台词即是剧中人物角色所说的话。对于简化版的短视频来说,剧本之上可以不写如何运镜,甚至可以不描述镜头内容,但是台词却是必需的,否则就成了演员的即兴表演。
台词对白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因此,成熟的编剧会为台词设计丰富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饱满地完成多项任务。在创作中,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说出的话不会是一样的,内容不一样,腔调、语气也不一样。如果剧中所有人物说话都一个腔调,或者一句话谁来说都可以,那么人物就失去了性格特色,角色形象就会模糊一片。 什么样的人就说什么样的话,这是撰写台词应把握的第一项准则 。
“高矮胖瘦一家人”的系列作品中,女儿内秀、冷幽默,妈妈傲娇、自信爆棚,她们的性格差异在台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女儿心心:“我爸180多斤,我妈80多斤。”
结果爸爸拧不开的罐头瓶盖被妈妈轻松拧开。
妈妈:“吃那么多饭,有什么用?哼!”
女儿心心:“这是在讽刺我吗?”
如果想在台词领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还可以阅读比较小说名作和普通小说作品,从中感受台词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差别。
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能展示人物性格、介绍人物关系,还能补充观众所不知道的其他背景信息——优秀的台词对白具有强大的作用。
我们来看电影《捉妖记》中,男主人公出场后与奶奶的一段台词对白:
(天荫到家与奶奶对话)
宋天荫:“奶奶!”
奶奶:“你是谁?”
宋天荫:“天荫啊!”
奶奶:“天荫是谁?”
宋天荫:“你孙子啊!”
奶奶:“我孙子是谁?”
宋天荫:“你儿子的儿子!”
奶奶:“我儿子是一品御前带刀侍卫宋戴天!”
(……)
奶奶:“奶奶要离家几天,我找你爹去!”
宋天荫:“奶奶!你都找了那个坏蛋这么多年了,不用再找了吧?”
奶奶:“你爹是天师堂的大英雄。”
宋天荫:“抛妻弃子算什么英雄!懦夫!”
这段对白可以分层次拆解为这样几层:第一层,是天荫与奶奶的一段对话,交代二人的人物关系,同时通过天荫对父亲的埋怨又交代了父子二人的情感状态;第二层,交代天荫父亲的人物信息,带刀侍卫、抛妻弃子,这是背景介绍;第三层,奶奶要出门找天荫的父亲,这是剧情推动的作用;第四层,从对话中表现出奶奶的痴呆症状,和天荫嫉恶如仇的脾气,这属于性格塑造。这样,在贴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对话中,一系列相关信息都交代清楚了,为剧情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有些初学编剧的新手还会走入另一个误区,就是喜欢写大篇幅的台词,试图用台词涵盖太多内容。台词的功能是很强大,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就如上文所引案例,宋天荫与奶奶的对话寥寥数语,节奏很快。同时,作者也并没有打算仅用这一个片段就把人物关系、性格、背景等一股脑全部交代出来,有些信息也不完全是靠台词带出来的。在后续的发展中,相关的信息一点点展示,就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让观众一点点拼好故事的拼图。
对于写文章来说,向来是写长容易写短难。如何锤炼简洁的文风,如何锻造简练的对话,如何打造合格的台词,这些既需要学习和练习,也需要在生活中观察和积累经验。
台词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