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与粗品的区分本是伪命题,任何艺术创作都应该向精品的方向努力,不合格才无奈沦为粗糙的次品。但在短视频的时代,尤其是小视频兴起之后,网络自媒体的作品许多都朝着“随意创作”的方向发展,在策划、拍摄、制作等方面都省工省料、简单粗暴。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海量的作品需求导致精细创作跟不上,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观众也喜欢这种略显粗糙的方式,因为其显得更真实、更可信。
在这种环境下,一部分坚持精细化创作的短视频号就显得难能可贵,他们在走马观花的收视大潮中,以一己之力稳固着一批追求深度的收视群体,解读事物、挖掘内容、彰显思想,就如扎根的绿树抵抗着水土流失,成为网络环境中值得驻足的绿洲。
在本章的类别划分中,精品与剧情、搞笑等种类并不属于同一分类角度。严格地说,剧情类、搞笑类、认知类等都有精品,而精品一类也囊括各种类别。把精品短视频作为单独章节,为的是更符合大家平时的认知习惯,更方便新手入门把握。
所谓精品,意即精心筹备、精心制作,最终成品呈现内容和形式的双重精良。精品化短视频的时长一般都不短,因为它需要时间来容纳详细的内容解读与意义生发。因此,需要更严谨的策划、更丰富的细节、更厚重的内容支撑。也正因为如此,这一类短视频的文案策划更体现重要性。
策划,即在拍摄制作之前进行的计划、创意,对主题、内容范围、作品风格特色、拍摄素材等进行提前规划,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主题和内容策划。
在电视兴盛的时代,本来所有视频均是先策划、后创作。但在网络短视频时代,许多内容生产呈现随意性、偶发性、即兴创作性,所以策划这一环节并不全都具备,或者作用位置、作用程度并不一致。
微信视频号“意公子”的标签是“艺术自媒体”,注释是:“把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里那些打动我们的人与物,带进当下人们的生活。”她的作品长短不一,短的5分钟,长的则在十几分钟。而不论长短,每个作品都呈现出严谨独到的策划意识。如《春晚的中国传统色有多美?》,这一期讲述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颜色命名,详细阐释了多姿多彩的“中国青”在历史文化长廊中的生动展现。这一主题看似轻松,实则要精心筹备,要对各类历史和知识有精确的掌握和理解,对颜色的解读有科学和浪漫相交织的独特韵味,这不是即兴创作所能迅速达到的高度。而从尾幕的演职员表中,我们也看到了如春晚节目策划和引用著作的作者等专业人士的参与,这无疑是作品成功的重要保障,也体现了“意公子”对策划和创意的高度重视。
微信视频号“意公子”作品
从这一实例可以看出,作品要想达到精品创作的目的,精心策划作为首要的一环必不可少,这是精品短视频成功的前提。
深度是一个作品的深刻性所能达到的程度;高度是指立意、表达角度等代表的站位;厚度则指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广阔性。深度体现了创作者的思考力度,高度彰显格局,而厚度则展现了创作者的知识储备量和组织能力。
一个能称为精品的短视频,要么在立意和内容阐释方面达到一定深度,要么具有大局观和纵横捭阖的气度,要么能带给观众丰富的信息和启示。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实现其一,才能称得上是优质短视频。这三个方面的“度”让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角度新颖、品位高尚,具有长久的传播生命力。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随性的、意义含混不清的、内容单薄的、立意低下的都不能称为精品短视频,也缺乏传播和留存的价值。
立意上的精致体现在具体的创作环节中,即文案、拍摄、制作的精良用心。
在小视频一章中,我们曾提到小视频的文案要点是简洁、有序、清晰。而在精品短视频中,文案则要求具有思想性、逻辑性、优美性。选择观看精品短视频的观众,在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方面都具备一定基础,他们已经做好心理建设带入思考,所以不必担心思想性带来的难度。当然,基于视频的特性,视频文案必须保持相对的清晰和简练,用最简洁的话语表达尽其可能的思想性,这才是精品短视频文案的目的。除此之外,语言也异于小视频的朴实接地气,需要适当提升优美程度,可以带给观众更舒适的观看体验。
脚本可简可繁,选择标准不是基于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创作的需要。比如网络上海量的剧情类小视频,它们的脚本可能是非常简略的,有的甚至简单到只有台词罗列。这并不代表创作者不专业,也不完全是偷懒,而是基于适用性。因为在系列化的短视频创作中,演员、布景、道具都相差无几,工作流程也是团队经过长时间磨合而非常熟悉的,所以一些脚本应有的呈现被简化了。
但精品短视频不同。精品短视频为实现精良制作,每一期的主题、内容都有鲜明差异化,很难复制往期的已有部分,它各个环节的原创性都必须在脚本上有所体现,以备团队工作人员使用。因此,在创作这一类作品时要不遗余力地创作好文案脚本,只有基础打牢了,“在图纸上盖大楼”才会又快又好又坚固。
具体的脚本格式可以参看本书在第1章中的基础介绍。而在细化项目上,精品短视频要注意以下几个项目:画面描述、解说、特效及字幕、音乐。
画面描述概括了大部分视觉部分,这也是短视频最主要的部分。画面的内容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呈现?要实现什么效果?脚本中对这部分的描述要尽量简洁但传神,要能够让摄像人员看得懂,这样才能合作无间。
解说是以声音形式呈现的元素,所以要入耳入心。要实现这个效果,文字既要简练,又要清晰,用最简单的话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还要努力与观众实现共鸣。在视频创作的各个工种中,解说一环是最难锤炼的,但一旦成熟起来,也很容易成为作品的鲜明特性,具有难替代和难模仿的产品优势。
特效和字幕在短视频中常常一同出现,有时字幕本身即是特效。重视这一环节,是因为短视频对特效和字幕的应用相比长视频大大提升了频率,成为画面欣赏的一部分。应用什么字体?什么特效?呈现什么样的效果?这是这一部分承担的工作任务。
音乐是短视频的重要一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长视频的音乐可有可无,而短视频的音乐却相当程度上承担了表情达意的功能,是必需品之一。作为传递和激发情绪的重要工具,音乐的选择和脚本描述应尽量清晰和准确。
优质短视频虽然从里到外都呈现出精良制作的特性,但其解说的精致程度却尤为突出吸睛。在看别人的解说如泉水般汩汩而来、自然优美的时候,相信我们也会羡慕和思考:这样的解说从何而来?是否具有学习和复制的可能?
首先要明确一点:任何技能都可以学习,只不过难度高低不同而已。虽然精品短视频的解说首先打动我们耳朵的是优美的辞藻,但辞藻却不是修炼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优美的辞藻是思想的副产品,入耳入心的效果首先取决于思想性,而后取决于思想盛开的花朵——词汇的优美。
相信不少人有这样的学习经历:为了所谓的文采,积累名言警句、抄录诗词美文、诵读佳句名篇……并不是说这样做不对,过程并无不对,问题在于出发点:是为了文采还是为了撷取思想?很显然,答案应该是为了学习和体会他人的思想性,而不仅仅是语言的优美。思想就如同一棵大树,语言就如同树上盛开的花朵,如果只看到花朵,就看不到主干的作用和力量,也会忽略花朵的下一段生命历程——果实。在这里,果实就是作品最终达到的传播效果,如果没有主干的支撑,再多的花朵也是无法结果的。
所以,我们在读名著和佳篇时应该怀揣的出发点是:学习作者的思想和表达方式,顺便学习语言的魅力。掌握好主次进行学习就会发现,思想性一旦提升上来,语言的优美和流畅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外一个问题是:语言的优美是繁复带来的还是简洁带来的?有人写文章喜欢将文字装点得深奥曲折、晦涩难懂,这个方向是不是正确的?对此,刘军强老师在他的《写作是门手艺》一书中指出,除了部分作品是学术需要和作者有意为之,“大量晦涩文字其实跟难度无关,而是作者在故弄玄虚、故作高明”“晦涩变成了扮演高深莫测的‘化妆品’,一些作者依靠虚张声势来掩盖内容和信心的双重贫乏”。同时,书中还引用毛姆的话:“人们写得晦涩,经常是因为他们没有不辞辛苦地学习怎样写得明白。”
简洁表达是一种能力,能把事情以最短的语言明白晓畅而又优美自然地向观众交代清楚更是一种难得的能力。思想性并不来源于曲折和难懂,相反,只有思想深刻、逻辑清晰的人才能创作出简洁明了的好作品。这一理论适用于所有文字创作,当然也包括短视频。
如果说在学术界深奥曲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那么在视频界,尤其是强调通俗化的短视频领域,攻向深奥晦涩这个牛角尖可能取得南辕北辙的效果。因此,对于短视频的创作者来说,首先要学习语言的简练和清晰,其次要积累厚度和思想,才能创作出优美性和思想性共存的精品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