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论证要素

论证由一组(至少两个)陈述组成。其中一个陈述是主张,即欲使他人相信的意见、观点、建议、决定等,另一些是理由,提供支持或者相信的根据。

有些非形式逻辑学家往往用术语“主张”和“理由”分别替代术语“结论”和“前提”。一些传统逻辑学家把“结论”称为“论题”或“论点”,而“前提”称为“论据”或“证据”。因此,一个论证的最基本要素是三个:主张(论题、论点、结论)、理由(前提、论据、证据)和支持(论证方式、推理关系)。

满足这三个要素的就是论证,论证最简单的模式即是由这三个要素组成。一个论证的表达式,可以由横式或竖式来表示。

1.论证的横式表达式

理由(前提)→主张(结论)。

这代表一个论证:理由(前提、论据、证据)、主张(结论、论点),以及支持(即箭头所代表的推理关系)。

论证是一个陈述系列,有两个或更多陈述句,它们构成这样一个结构:其中一个陈述为结论,另一个或更多的陈述是前提,它们之间存在一种支持的关系,即该结论是根据被称为前提的其他陈述而得到断定的。

2.论证的竖式表达式

论证的逻辑图,常用竖式来表达,具体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主张(结论)在上,理由(前提)在下;另一种是主张(结论)在下,理由(前提)在上的顺序。两种形式没有重要差别。

论证的结构是表达主张和理由的逻辑关系的一种架构,一种形式,它表明一个主张是怎样从另一些陈述获得支持的。为了充分认识一个论证的结构,下面从论证的三个基本要素来进行分析。

案例 “爱那西德穆十个论证”和“阿格里帕五个论证”

爱那西德穆(约公元前100-前40年)生于克里特岛,曾在亚历山大里亚城教书。他是皮浪主义的追随者,怀疑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关于他的记载中,最为醒目的是他提出了主张怀疑的十大理由,即十个著名的论证。这十个论证比较浅显,同样是比较深刻的。

①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事物的感受或反应不同。——一只狗和一头驴子对一根肉骨头的感受一定不一样。

②相同种类事物中的不同个体也有特质差异。——在同一间屋子里,有人感到冷,有的人会感到热。

③同一个体的不同感官有不同的构造。——眼睛的功用是看颜色,鼻子的功用是闻气味。

④同一个体的身体内部因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感冒时候对美食的感受同健康时候就不同。

⑤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法律、观念不同。——你在食人部落宣扬人权是没有用的。

⑥事物都是相互混合的,一经混合就发生了变化。——比如紫色,在阳光下、月光和烛光下呈现的色泽有差别。

⑦同一事物因距离、位置等的不同而显得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

⑧事物具有相对性。——体育锻炼能够强体,也能摧残人体。

⑨由于事物的罕见或常见,也同样改变对事物的判断。——很多人关注彗星的出现,但是关注金星的人不多。

⑩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对而言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阿格里帕,公元一世纪人,生平不详,我们只知道他是罗马哲学家。他对哲学的主要贡献是继爱那西德穆的怀疑主义十个论证后,又进一步提出了五个论证,而且把目标集中在否定理性认识的可靠性上。

1.观点分歧

对于同一个现象,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哲学家,之间都有争论,这些争论都可以找到证据支持,因此这些问题只能是悬而未决,人们各自保留意见。

2.无穷倒退

支撑每个论点的证据都需要检验,需要论证,每个证明都需要进一步的证明,这样下去直至无穷,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论证的起点,因此只好对事物各自保留意见。

3.相对性

只有在和判断主体极其伴随的知觉相关联中,一个对象才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现象,但我们无从得知它的本性。

4.假设武断

很多独断论者都有一个理论的起源,这个起源都是值得质疑的。说话都要有根据,没有不言自明的公理。公理之说只是武断的结果。

5.循环论证

应该用来去证明所研究的对象的东西却要求对象来证明。我们没有入口,也就没有出口,不可能找到理由。

点评:爱那西德穆的这十个论证把感觉和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绝对化。这是从否定感性认识的可靠性来论证的怀疑论。

爱那西德穆的十个论证虽然内容广泛,但基本上局限在感觉领域或现象范围,主要是用生活中的经验事实直接反对经验到的东西,集中否定的是感性认识的可靠性,所以还是比较初级和表面的东西,抽象性和思辨性都不很强,因而被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称为“老的论证”。

与之相比较,阿格里帕的五个论证就显得深刻而精致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把这两个人的论证割裂开来。正如阿格里帕自己所说:“我提出这些论证的目的,不是要取代前十个论证,而是要通过这五个论证连同那十个论证,更详尽、更完整地暴露独断论者的轻率”。

摘自《不可不知的1000个哲学常识》

一、主张

主张是文章作者或说话人提出的观点,即作者或说话人想要表明的看法是什么。分析主张包括找出论题和找出论点两个方面。

1.论题

论题,即论证涉及的某个特定话题,也是论辩双方共同谈论的某个话题。尽管双方在这个话题上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观点,例如“是否应该禁止安乐死?”就是一个论题,围绕这个论题至少可以形成相互抵触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因此,论题往往可以表达成为一个问句。

有时候,论题本身就是论证者要加以证明的观点,即论题本身就可以是论点,例如“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题出现在标题中常是一个短语,如《想和做》《谈骨气》《说谦虚》等。

很多文章中往往只明确作者的论点,而不会明确指出论题,对于这样隐含的论题,我们要学会从作者的论点中,反推出论题来。

对于论题的要求:首先,论题应当清楚明白,简明扼要。其次,在论证中论题应始终保持统一。当文章作者或演讲者对论题把握不准或缺乏论题意识时,他们可能会游移于论题之外,从而犯了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2.论点

论点即是主张,是作者对论题的观点。论点是作者要在论证中证明的东西,也是一个论证所要得出的结论。论点是论证的最终目标,一个论证的论点具有唯一性。

案例 看待世界的坐标系

某主持人刚进电视台时,老师“啪”地将一盒烟拍到桌子上。问她:“这是什么?”她回答:“烟。”

老师说:

“我把它放医学家面前,说请您写三千字。他肯定会写尼古丁含量,吸烟的人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的多少倍……

“我让经济学家写三千字,他肯定会写:烟草是国家税收大户,烟草走私对经济的影响……

“我让搞美术设计的写三千字,那哥们肯定会写:色彩、标识的个性创意……”

然后,老师跷起腿,对她说:

“现在,请你写三千字,你会写什么?”

她一下蒙了,不知从何入手。

老师说:“你有自己看待世界的坐标系吗?”

点评: 所谓“看待世界的坐标系”就是要有自己看问题的论点和主张。

论点是找出论题的关键线索。论点的标志词即前面所述结论或主张的指示词,主要有“因此(因而、故而)”“所以”“可见”“那么”“这就是说”“这就表明”“总之”“可以断言”“显然”“我们认为”“我们可以相信”“显然”“于是”等。当然,也有很多情况下,论点的出现并没有标志词。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比如,文章的标题《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增加大豆的抗虫害能力》,文章中“核武器是目前人类可知的唯一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法”都可以是论点。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找出主张(论点、观点、结论)是分析一篇文章或语段的关键,在阅读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追问文章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或者演讲人想要表明的看法是什么。根据主张(论点、观点、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论点后置。即主张出现在一段话或文章结尾的情况也比较多见,此时,主张又被称作结论。论点后置结构是指这样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最后才给出观点、论点或结论,前面是对该观点、论点或结论的论证。

②论点前置。即主张如果出现在讲话或文章的开头,一般使用论断性的表述。论点前置结构是指这样一种结构,在开头提出观点、论点或结论,后面论证该观点、论点或结论。

③论点中置。在实际遇到的材料中,主张有时并不出现在开头或结尾,而是夹杂在一段叙述的中间位置。论点中置结构是指这样一种结构,在题干中间提出观点、论点或结论,题干前面、后面是背景介绍以及论证该观点、论点或结论的理由。

例1: 在地球上最先出现生命时没有人存在。因此,任何关于生命起源的陈述都应视为理论的而不是事实的陈述。

分析: 这是一个简单的论证,论点在后。

论题: 关于生命起源的陈述应视为理论还是事实?

论点: 任何关于生命起源的陈述都应视为理论的而不是事实的陈述。

理由: 在地球上最先出现生命时没有人存在。

例2: 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适量饮酒对妇女的心脏有益。”研究人员对1000名女护士进行调查,发现那些每星期饮酒3~15次的人,其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较每星期饮酒少于3次的人为低。因此,研究人员发现了饮酒量与妇女心脏病之间的联系。

分析: 上述论证的论点在前。

论题: 饮酒量与妇女心脏病之间的联系。

论点: 适量饮酒对妇女的心脏有益。

理由: 调查发现适量多饮酒的比饮酒过少的女护士患心脏病的可能性低。

例3: 面对预算困难,W国政府不得不削减对于科研项目的资助,一大批这样的研究项目转而由私人基金资助。这样,可能产生争议结果的研究项目在整个受资助研究项目中的比例肯定会因此降低,因为私人基金资助者非常关心其公众形象,他们不希望自己资助的项目会导致争议。

分析: 上述论证的论点在中间。

论题: 有争议项目在整个受资助项目中的比例如何?

论点: 有争议项目在整个受资助项目中的比例会降低。

理由: 第一,一大批原来由政府资助的项目转由私人基金资助;第二,私人基金资助者较不愿意资助争议项目。

二、理由

理由也叫论据,是一个或一组支持主张的陈述,即作者用来论证论点的根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具体指的是论证者用来论证其论点的理由、根据。理由是论证的重要因素,断定这些陈述为真的共同构成了支持主张的基石。

1.理由的“公理”

论证的力量来自理由,若需要接受一个主张,至少你要问凭什么接受,即要辨别和考虑主张的观点或意见是否获得了合理或者有充分的支持。而作者或说话者能对自己的主张所做出的解释,即说明其中的原因,那就是他的根据就是理由。

理性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就是以充分或者合理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并用理性的态度对各种意见和说法做出评价与选择。理性精神就是在理解论证时,对待不同的主张要有兼容精神,在没说清理由之前,不要轻易对主张的对错作出判定。

关于理由存在两条“公理”。

第一,理由不能与论点相同。若违反论证的这条规定,就犯了“同语反复”的谬误;

第二,理由不能比论点更可疑。提出理由是为了打消人们对主张的怀疑。由于只有更可接受的理由才能增强主张的可接受性,因此,如果理由比主张更可疑,那么显然就无法增强主张的可接受性。违反这条规定,就犯了“乞题”的谬误。

判断论证是否有效以及强度如何的重要依据是需要区分哪些理由或论据是可靠的,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无效的。

下列两种理由使得论证不可靠或者不可信:

一是,不正当的理由。论据的真实性是论证有效的一个基本保证,如果在论证中使用了真实性悬而未决或者以假乱真的理由进行论证,这种理由的应用就是不正当的。

二是,不充分的理由。由于缺乏充分的理由支持而使主张不能得到可靠的支撑。

2.理由的类型

合理的理由或论据通常是一些已经被证实为真的论断,即所谓的“摆事实,讲道理”,由此,理由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事实理由,即事实性描述,指已被确认的关于事实的判断,包括具体事实、事例与统计数据陈述的统计事实等。

另一种是理论理由,也叫道理理由、原则性论断,指一般性原理、普遍性原理或某个原则性的论断,既包括各门学科的定义、公理、定律、原理、假说等表述科学理论的陈述,也包括法律法规、道德行为准则、价值准则、专家意见、个人意见、恰当的比喻和类比、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以及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并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经验总结等。

显然,对论点有支持作用的理由多多益善。由于人们的怀疑不仅可对主张怀疑,而且可能对支持主张的理由也提出疑问。由于出现疑问就要求解释或理由,因此理由具有层级性,即主张的理由,理由的理由,理由之理由的理由……如果一个理由本身不需要论据再加以支持,它就是“基本前提(理由)”或“基本论据”。

3.理由的识别

通常在文章或口头论述中,表述观点的主张只占很小的篇幅,而绝大部分篇幅都用来论述理由,或对理由做进一步的解释。尽管识别理由并非易事,但总有方法可循,下面提供几种具体方法:

第一,找出所有引导理由的标志词。

引导理由的标志词即前面所述前提或理由的指示词。理由或论据典型的标志词主要有“因为”“由于”“如果”“假设”“假如”“有鉴于”“正如”“依据”“其理由是”“其根据是”“举例说来”等,这些词语通常表示随后出现的陈述是论证的理由。

第二,重点关注对主张的证据支持关系。

辨识理由的有效办法是在阅读或聆听的过程中,在抓住主张的基础上,把自己代入到作者或说话者的位置,并追问自己,如果自己持有这一主张,凭什么能使得主张站得住,即需要哪些事实和道理来支撑,如果在话语或文字材料中获得这些对主张有支持关系的事实或理论,那些材料就应该是作者或说话者用来证明自己主张的理由和论据。

例1: 2003年8月13日,宜良县九乡张口洞古人类遗址内出土了一枚长度为3厘米的“11万年前的人牙化石”,此发掘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媒体和专家的广泛关注。不少参与发掘的专家认为,这枚人牙化石的出现,说明张口洞早在11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了,它将改写之前由呈贡县(现为呈贡区)龙潭山古人类遗址所界定的昆明地区人类只有3万年活动历史的结论。

分析: 专家得出“张口洞早在11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了”这一观点的依据和理由是,这枚牙齿化石的发现。

例2: 人们经常使用微波炉给食品加热。有人认为,微波炉加热时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还具有毒性,甚至可能致癌。因此,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严重的生理变化,从而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分析: 上述论证得出“吃微波食品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的依据和理由是,微波炉加热时食物产生了人体不能接受的新分子。

但这一理由并不可靠,因为事实上,微波只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分子,食品并未发生化学变化,因此,上述观点难以成立。

4.辨识的步骤

完整辨识一个复杂论证的理由的步骤如下:

第一,在初步识别主张和基本理由的基础上,标出主张和理由。

在这个过程中,要忽略与理由无关的信息。论证中的理由通常与各种论述性材料交织在一起,这些论述性材料包括定义、说明、解释、背景知识介绍等均不是论证的主干,而是构成和理解论证的辅助性内容。

第二,在理由较多的情况下,对理由作简化概括后进行编号排序。

有时存在众多理由都用来支持同一主张,有时一个理由后面又有作为其依据的理由,即出现理由的理由,甚至理由之理由的理由的情况。这些都需要进行编号排序。

第三,若有需要,则画出主张与理由的论证关系结构图。

用箭头等符号标示理由对主张的支持关系,以及理由和理由之间的或并列或支撑的关系。

通过上述方法和步骤对复杂的论证材料进行梳理和解析后,就会对主张及其所述的理由的论证脉络清晰起来,从而就真正理解了一篇阅读文章。

5.理由的审查

主张及对主张的可能怀疑产生对理由的需求。若对一个主张没有疑问,就不必形成对它的论证。虽然主张或论点是形成论证的根本,但理由或论据却是一个论证发挥其功用的关键。一个主张是否成立或可信,往往不是取决于这个主张本身如何,而是取决于支持这个主张的理由如何。因此,要判定一个论证是否是好论证,就要对其理由或论据进行认真的审查。审查理由的批判性问题如下:

第一,这个(或这些)理由的是真的或可接受的吗?

理由的真实性或可接受性,是论证的可靠保证。要确定一个理由的真实性,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我们怎样知道它是真的?我们怎样去证明它是真的?我们怎样去检验它的真实性?

第二,这个(或这些)理由和主张相关吗?

真实的理由或准确的证据,如果同主张或论点无关,也起不到论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考察理由与主张的关联性。这就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和严格的标准来尽可能地收集有关信息,评估和确定其真实性。

第三,这个(或这些)理由对主张的支持程度是充足的吗?

除了理由的真实性和相关性外,高质量的论证还需要理由对主张有充分的支持,因此,还需要审查理由对主张的支持程度。

例1: 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音kui,一种变体的龙文)陶片。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分析: 上述提出的观点的理由是有疑问的,若发现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这就意味着,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不大可能是后来被雨水冲刷至唐代的墓穴中的。

例2: 海洋中珊瑚的美丽颜色来自其体内与之共存的藻类生物,其中虫黄藻是最重要的一类单细胞海藻。二者各取所需,相互提供食物。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水升温导致虫黄藻等藻类大量死亡,进而造成珊瑚本身死亡,引发珊瑚礁白化现象,然而研究发现,珊瑚能通过选择耐热的其他藻类生物等途径,来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

分析: 上述研究的主张是,珊瑚能通过选择除虫黄藻之外的耐热的其他藻类生物等途径,来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但其论证的理由对主张的支持程度是不充足的,若事实上发现,一些虫黄藻能够比耐热的其他藻类耐受更高的海水温度,这说明其他耐热藻类还不如一些虫黄藻,这就动摇了上述论证。

例3: 大自然在不断地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大气中碳含量的增加会增加大气中的热量,大气中热量的增加会导致海洋中水分的蒸发,这样就会增加降雨量。而降雨又把大气中的碳带入海洋,最终变为海底的一部分。大气中碳含量的减少会导致大气中热量的降低,它又进一步导致海洋水分蒸发的减少,水分蒸发的减少又进一步减少降雨量,那么随雨水冲入海洋中的碳就会减少。因此,一些研究大气污染的专家担心:燃烧矿物燃料会使大气中的碳含量增加到一个危险的水平,那样会对人类生活构成很大的危害。但是,这些专家又宽慰人们说:大自然会不断地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

分析: 上述专家的论证是,大自然会不断地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因此,不必担心燃烧矿物燃料会使大气中的碳含量增加到一个危险的水平。但该理由是不充足的,因为大自然的调节过程是在几百万年间发生的,它允许在短期内碳含量有很大的波动。这意味着,虽然大自然能够调节,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迅速解决大气含碳量快速增加的问题,从而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确实很可能会对人类生活构成很大的危害。

三、支持

支持也叫论证方式,即主张(论题、论点、结论)和理由(论据、前提)之间的联系方式,一般表现为一个推理系列,具体是指接受理由(论据、前提)有利于接受主张(论题、论点、结论),即那些能够有利于从前提推出结论的前提对结论有支持关系。

1.支持的程度

主张能否成立取决于理由对主张的支持力量或支持力。当然,支持有程度之别——完全充分的支持、较大的支持、微弱的支持等。

例1: 葡萄酒中含有白藜芦醇和类黄酮等对心脏有益的抗氧化剂。一项新研究表明,白藜芦醇能防止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由此,有关研究人员推断,那些长时间在国际空间站或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或许可以补充一下白藜芦醇。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研究的推断?

Ⅰ.研究人员发现由于残疾或者其他因素而很少活动的人会比经常活动的人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等症状,如果能喝点葡萄酒,则可以获益。

Ⅱ.研究人员模拟失重状态,对老鼠进行试验,一个对照组未接受任何特殊处理,另一组则每天服用白藜芦醇。结果对照的老鼠骨头和肌肉的密度都降低了,而服用白藜芦醇的一组则没有出现这些症状。

Ⅲ.研究人员发现由于残疾或者其他因素而很少活动的人,如果每天服用一定量的白藜芦醇,则可以改善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等症状。

分析: 上文根据一项研究表明的白藜芦醇能防止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推断出结论:宇航员或许可以补充一下白藜芦醇。Ⅲ项作为一个新的论据,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研究的推断。

例2: 最新研究发现,恐龙腿骨化石都有一定的弯曲度,这意味着恐龙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以前根据其腿骨为圆柱形的假定计算动物体重时,会使得计算结果比实际体重高出1.42倍。科学家由此认为,过去那种计算方式高估了恐龙腿部所能承受的最大身体重量。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科学家的观点?

Ⅰ.恐龙身体越重,其腿部骨骼也越粗壮。

Ⅱ.圆柱形腿骨能承受的重量比弯曲的腿骨大。

Ⅲ.与陆地上的恐龙相比,翼龙的腿骨更接近圆柱形。

分析: Ⅱ项最能支持,论证方式如下:

题干前提一:最新研究发现,恐龙腿骨化石都有一定的弯曲度。

题干前提二:以前根据其腿骨为圆柱形的假定计算动物体重,计算结果比实际体重高。

选项Ⅱ:圆柱形腿骨能承受的重量比弯曲的腿骨大。

得出结论:过去那种计算方式高估了恐龙腿部所能承受的最大身体重量。

例3: 某研究团队研究了大约4万名中老年人的核磁共振成像数据、自我心理评估等资料。发现经常有孤独感的研究对象和没有孤独感的研究对象在大脑的默认网络区域存在显著差异。默认网络是一组参与内心思考的大脑区域,这些内心思考包括回忆旧事、规划未来、想象等。孤独者大脑的默认网络联结更为紧密,其灰质容积更大。研究人员由此认为,大脑默认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与孤独感存在正相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支持上述研究人员的观点?

Ⅰ.人们在回忆过去,假设当下或预想未来时会使用默认网络。

Ⅱ.有孤独感的人更多地使用想象,回忆过去和憧憬未来以克服社交隔离。

Ⅲ.穹窿是把信号从海马体输送到默认网络的神经纤维束,在研究对象的大脑中,这种纤维束得到较好的保护。

分析: 研究人员的观点:脑默认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与孤独感存在正相关。

其依据是:第一,有无孤独感的研究对象在大脑的默认网络区域存在显著差异;第二,默认网络是一组参与内心思考的大脑区域,这些内心思考包括回忆旧事、规划未来、想象等。

Ⅱ项,有孤独感的人更多地使用想象,回忆过去和憧憬未来以克服社交隔离。这作为新的证据,有力地支持了研究人员的观点。

例4: 研究人员招募了300名体重超标的男性,将其分成餐前锻炼组和餐后锻炼组,进行每周三次相同强度和相同时段的晨练。餐前锻炼组晨练前摄入零卡路里安慰剂饮料,晨练后摄入200卡路里的奶昔;餐后锻炼组晨练前摄入200卡路里的奶昔,晨练后摄入零卡路里安慰剂饮料。三周后发现,餐前锻炼组燃烧的脂肪比餐后锻炼组多。该研究人员由此推断,肥胖者若持续这样的餐前锻炼,就能在不增加运动强度或时间的情况下改善代谢能力,从而达到减肥效果。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该研究人员的上述推断?

Ⅰ.餐前锻炼可以增强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促使它更有效地消耗体内的糖分和脂肪。

Ⅱ.肌肉参与运动所需要的营养,可能来自最近饮食中进入血液的葡萄糖和脂肪成分,也可能来自体内储存的糖和脂肪。

Ⅲ.有些餐前锻炼组的人知道他们摄入的是安慰剂,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锻炼的积极性。

分析: 若Ⅰ项为真,即餐前锻炼可以增强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促使它更有效地消耗体内的糖分和脂肪。那么将有力地指出研究人员的推断:餐前锻炼能达到减肥效果。

例5: 胃底腺息肉是所有胃息肉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最常见的是散发型胃底腺息肉,它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研究人员在研究10万人的胃镜检查资料后发现,有胃底腺息肉的患者无人患胃癌,而没有胃底腺息肉的患者中有172人发现有胃癌。他们由此断定,胃底腺息肉与胃癌呈负相关。

以下哪项为真,最支持上述研究人员的断定?

Ⅰ.有胃底腺息肉的患者绝大多数没有家族遗传癌症病史。

Ⅱ.在研究人员研究的10万人中,有胃底腺息肉的人仅占了34%。

Ⅲ.胃内一旦有胃底腺息肉,往往意味着没有感染致癌物“幽门螺杆菌”。

分析: 研究人员的断定,胃底腺息肉与胃癌呈负相关。

Ⅲ项,有胃底腺息肉的胃往往没有感染致癌物“幽门螺杆菌”。这作为直接的证据,有力地支持了研究人员的断定。

例6: 最近一项科学观测显示,太阳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即太阳风,含有数以千计的“滔天巨浪”,其时速会突然暴增,可能导致太阳磁场自行反转,甚至会对地球产生有害影响。但目前我们对太阳风的变化及其如何影响地球知之甚少。据此有专家指出,为了更好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影响,必须更新现有的研究模式,另辟蹊径研究太阳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专家的观点?

Ⅰ.目前,根据标准太阳模型预测太阳风变化所获得的最新结果与实际观测相比,误差约为10~20倍。

Ⅱ.最新观测结果不仅改变了天文学家对太阳风的看法,而且将改变其预测太空天气事件的能力。

Ⅲ.“高速”太阳风源于太阳南北极的大型日冕洞,而“低速”太阳风则来自太阳赤道上的较小日冕洞。

分析: 专家观点是,为了更好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影响,必须更新现有的研究模式,另辟蹊径研究太阳风。

Ⅰ项表明,根据标准太阳模型预测太阳风变化所获得的最新结果与实际观测相比误差非常大。显然,这作为一个证据,最强地支持了专家认为的必须更新研究模式的观点。

在一个论证中,主张只有一个,而理由(论据)可以不止一个。由于论证的理由可以是多个,而每一理由对论点的支持关系可能不同,所以,在一个论证中可能有多种推理形式。复杂一些的论证是分层次的,在确定某一主张的真实性过程中,如果引用的理由(第一层论据)本身还不很明显真实时,就要引用理由的理由(第二层论据)对这些论据进行支持。以此类推,还可能有第三层论据、第四层论据等。

支持方式也是论证中所使用的各种推理形式,因此,支持程度的不同也是通过各种推理形式来担保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合情推理对主张得到的支持力予以不同的担保。演绎是否有效,归纳强度如何,是分析论证质量的重要指标。

2.论证的模式

根据理由或论据产生的思维途径,论证可分为逻辑论证、实践论证以及实验论证。

逻辑论证包括概念、判断以及推理三个环节,首先通过对事物和现象本质特征的提炼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做出判定。古希腊的演绎科学以及哲学研究从形式结构上研究论证,认为论证是一种“前提——结论”式的命题序列,即传统逻辑遵从的论证思维是逻辑论证。

实践论证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运用的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以及理论体系,均要通过考察社会现象,探究分析社会发展脉络,总结归纳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又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检验修正规律而逐步形成。

实验论证是现代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思维和路径,具体是指在实验室通过人为设置的特殊条件,对自然过程进行干预,观察现象,收集资料,获得数据,从而发现自然界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在国际上,CER论证模式普遍用于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CER论证模式包含了3个要素:主张(Claim)、证据(Evidence)、推理(Reasoning)。可以看出,CER分别是3个要素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而来。其中,“主张”是论证者的断言或断定,是寻求和确立的东西,论证中试图证明和维护的正当结论;“证据”就是站得住脚的事实性知识或数据;“推理”是用已知或是科学界公认的知识对“证据”进行一个解释,通过此环节构建“证据”和“主张”间的联系。

CER论证模式

比如,有学生对否定“用进废退”主张论证的过程如下:

国际上通行的科学素养测试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中国教育部也明确提出,将证据推理作为高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该素养要求“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阅读 新加坡科学教育中的CER科学论证框架

新加坡科学教育中现行的CER科学论证框架,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其描述了一种能用于科学现象或事件的论证程序。以CER框架为指导的论证教学指向科学素养培育,强调在科学对话的互动情境中,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推理过程,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并做出理性决策。

CER框架(claim-evidence-reasoning framework,即基于“主张、证据和推理”的框架)为指导进行论证教学。CER框架实质上是指向科学素养培育的科学论证框架,该框架包括三个要素:主张、证据和推理。

①主张。主张是一个问题的结论。通常用一句话表达,是基于理解的完整且具体的答案。在化学课堂上,主张可能是实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的暂定性结论。当学生表达主张时,需要清楚地描述不同变量或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虽然课堂上呈现的知识或探究得到的实验结论是既定事实,但从本质上讲,主张并非确凿的客观事实,而是可能掺杂学生主观判断的假设性结论,需要通过有效且充分数据来证实。“用证据进行论证”涉及一个“需要科学家对世界做出合理主张”的推理过程。学生做出合理主张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需要发展识别主张中的弱点和局限性的能力,以便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工作,以及其他学生和科学家的工作。

②证据。证据是支持结论的科学数据。在科学领域,证据具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它是以对自然世界的描述为形式,既有经验的,也有推断的。这可以包括原始数据、解释数据。例如,已经合成或转换的测量、变量中一般模式的描述,以及无法观测的过程和机制的描述。例如,分子在物质的不同状态中移动的方式。其他形式的信息,例如评价性的陈述,则不被视为科学证据。第二,它应该是研究者可以合理确信的准确信息。如果在论证中使用的证据受到质疑,则需要对其进行审查和评估。在科学论证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挑选和使用数据,利用恰当、可信且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主张。

③推理。推理是根据科学原理建立的证明过程,呈现证据支持研究者主张的逻辑。推理一般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这两种方法均是科学家在论证过程中发展知识和学生在科学课堂中进行论证的关键。推理时,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证据使用不同的推理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明确证据是如何联系在一起以证实主张的,还要将这些联系清楚地表达出来。

如果从科学理论成果的角度来看,科学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它是系统而严谨的。科学论证过程中,研究者的观点或主张必须通过大量证据来证实,并且当其他人重复实验并得出相同结果时,主张才能真正成立;如果研究者没有充足的证据来完成推理,或者这样的论证不具有再现性,研究者将不得不修正或舍弃该主张,重新探索与论证。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提供的证据越有效,由这些证据支持的观点或主张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CER框架指向的正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推理论证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尽管学生在进行实践调查时充满热情,但他们可能会发现要理解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论证是具有挑战性的。实际上,不同个体在推理过程中使用的证据具有可废止性和不固定性。在他们使用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推理时,可能会发现其中一些证据无法支持他们的主张,或者不能充分地支持他们的观点,因而他们需要慎重地抛弃一些证据并在审视后增添一些新的证据。当学生使用证据进行推理时,他们的推理过程除了会受到无效证据的影响,也会受到前科学概念、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个体智力水平等内在因素和以学校教育方式为主的外在因素的影响。

摘自《新加坡科学教育中的CER科学论证框架研究——以新加坡中学化学学科为例》(吕琦、代建军) qhu51TqwO6+7MiA5bX2++SCCpbYcn7TNxYLiTX1hmSrvy0PYXjaPZn0ZdWIayV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