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论证分成不同的类别。
直接论证就是用论据正面推理得出结论的论证,即在一个论证中对结论的支持,是通过对结论的直接证实来实现的论证。
间接论证是通过论证与论题相关的某个论题假,来论证该论题真的一种论证方式。间接论证又可以分为反证法和汰证法。
反证法是先提出反设,即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
换句话说,反证法就为证明一个命题的真,通过证明它的反命题的假,间接地获得对该命题的证明。其原理就是:如果可以确定与原论题矛盾的论题假,那么根据排中律,可以确定原命题为真。反证法的具体形式如下:
求证:p。
证明:
设非p
如果非p,那么q。
已知非q
所以,非非p。
根据排中律,p真。
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导出的矛盾有几种类型: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例1: 某地区国道红川口曾经是交通事故的频发路段,自从8年前对此路段限速每小时60公里后,发生在此路段的交通伤亡人数大幅下降。然而,近年来此路段超速车辆增多,但发生在此路段的交通伤亡人数仍然下降。因此,此路段8年来交通伤亡人数下降不仅是车辆限速的结果。
分析: 上述结论是,此路段8年来交通伤亡人数下降不仅是车辆限速的结果。
我们可用反证法推出上述结论成立。假设上述结论不成立,即如果车辆限速是此路段8年来交通伤亡人数下降的唯一原因,那么,近年来随着此路段超速车辆增多,发生在此路段的交通伤亡人数不会下降。这与语段的论述矛盾,所以,上述结论成立。
例2: W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谷物生长的病毒,每年要造成谷物的大量减产。W病毒分为三种:W1、W2、W3。科学家们发现,把一种从W1中提取的基因,植入易受感染的谷物基因中,可以使该谷物产生对W1的抗体,这样处理的谷物会在W2和W3中,同时产生对其中一种病毒的抗体,但严重减弱对另一种病毒的抵抗力。科学家证实,这种方法能大大减少谷物因W病毒危害造成的损失。
从上述断定最可能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Ⅰ.在三种W病毒中,不存在一种病毒,其对谷物的危害性,比其余两种病毒的危害性加在一起还大。
Ⅱ.在W2和W3两种病毒中,不存在一种病毒,其对谷物的危害性,比其余两种W病毒的危害性加在一起还大。
Ⅲ.W1对谷物的危害性,比W2和W3的危害性加在一起还大。
分析: 从上述断定最可能得出Ⅱ项,否则,如果Ⅱ项不成立,即如果在W2和W3两种病毒中,存在一种病毒,不妨假设是W2,其对谷物的危害性,比其余两种W病毒的危害性加在一起还要大,那么,运用题干中的方法,谷物虽然得益于对W1和W3产生的抗体,但却同时受害于严重减弱了对W2的抵抗力。由于W2对谷物的危害性,比其余两种W病毒的危害性加在一起还要大,因此,题干的方法使谷物受害大于受益,这样,题干的论述就不能成立。所以,如果题干成立,那么,Ⅱ项一定成立。
其他两项不能作为题干的结论。比如Ⅰ项不能从题干推出,因为如果事实上W1的危害性,比其余两种病毒的危害性加在一起还大,题干的陈述仍然成立。
汰证法也叫选言证法、淘汰法、排除法。汰证法是通过先论证与原论题相关的其他可能命题都不成立,从而确定论题为真的间接论证方法。
汰证法的论证过程如下:
求证:p。
证明:
设:或p,或q,或r成立。
非q且非r。
所以,p。
上述论证导出其结论的方法是通过排除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利用汰证法,要注意其前提需要穷尽所有的可能性。
例1: 从回龙观去西单上班,或者乘地铁,或者坐公交车,或者自驾车,或者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但是回龙观距离西单大约30公里,步行和骑自行车是不现实的。八达岭高速经常堵车,但是八达岭高速是从回龙观去西单的必经之路,所以乘坐公交或者自驾车也很难按时到达西单。所以,唯有乘坐地铁才是准时到达西单的最佳选择。
例2: 《文化新报》记者小白周四去某市采访陈教授与王研究员。次日,其同事小李问小白,“昨天你采访到那两位学者了吗?”小白说:“不,没那么顺利”小李又问:“那么,你一个都没采访到?”小白说:“也不是。”由此可知,小白周四采访到了一位,但没有采访到另一位。
分析: 对两位学者的采访只有三种情况:采访到了两位,只采访到了一位,一个都没采访到。小白既否定了采访到了两位学者,也否定了一个都没采访到。因此,情况一定是只采访到了其中一位。
论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论证和证明同义;广义的论证,包括证明与反驳两个层面。
正面论证是指证明型论证,即证明一个结论的真实性的论证,可简称为证明、立论,就是对其结论是直接给以支持。
反驳式论证是揭露一个论证的虚假性的论证,可简称为证伪、驳论,即不是直接对其结论予以支持,而是对这个结论进行否定,驳斥这个结论。
对论证提出反驳的标准方式就是证明一个论证是坏论证。当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构成另外一个论证,这个论证既可以是结论的反驳,也可以是对论证中支持结论的前提的反驳,还可以是对论证所使用的推理方式的反驳。这些类型的反驳都可以恰当地表明结论的不成立。
由于证明有论题(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相应地反驳可以分为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三种。
反驳论题(论点)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常见的反驳就是举反例,或者直接提出反对论点或观点的论据。
例1: 高脂肪、高糖含量的食物有害人的健康。因此,既然越来越多的国家明令禁止未成年人吸烟和喝含酒精的饮料,那么,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那些有害健康的食品呢?应该明令禁止18岁以下的人食用高脂肪、高糖食品。
分析: 上文根据“高脂肪、高糖含量的食物有害人的健康”,提出建议,应该明令禁止18岁以下的人食用高脂肪、高糖食品。
若事实上,高脂肪、高糖食品主要危害中年人的健康,那么意味着,高脂肪、高糖食品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并不大,这就直接反对了题干的建议。
例2: 有医学研究显示,吃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对人体没有显著帮助,有时甚至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一些医生给出劝告,不要再吃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了,而应该通过均衡的饮食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分析: 上述医学研究的观点是,吃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对人没有好处,有时甚至有害处。
若事实上,一项对2万名儿童展开的3年追踪调查显示,不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的儿童,营养缺乏的发生率较高。这就直接反对了上述观点。
例3: 补充胶原蛋白已经成为当下很多女性抗衰老的手段之一。她们认为:吃猪蹄能够补充胶原蛋白,为了美容养颜,最好多吃些猪蹄。近日有些专家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多吃猪蹄其实并不能补充胶原蛋白。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
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摄入的优质蛋白和水果、蔬菜中的营养物质,足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胶原蛋白。
Ⅱ.猪蹄中胶原蛋白的含量并不多,但胆固醇含量高、脂肪多,食用过多会引起肥胖,还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Ⅲ.猪蹄中的胶原蛋白经过人体消化后会被分解成氨基酸等物质,氨基酸参与人体生理活动,再合成人体必需的胶原蛋白等多种蛋白质。
分析: 专家的观点:多吃猪蹄其实并不能补充胶原蛋白。
Ⅲ项表明,猪蹄中的胶原蛋白确实能够合成人体必需的胶原蛋白,有力地质疑了专家的观点。
例4: 动物肉一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前不久,某专家宣布,他的研究团队已首次利用动物干细胞在实验室培育出了人造肉,这种人造肉在口感和成分上与动物肉非常接近。该专家认为,这种人造肉在不远的将来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
Ⅰ.目前人造肉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动物肉,且产量极低,近期还很难有技术突破的可能。
Ⅱ.以植物蛋白为原料,模拟动物肉外观和口感的人造肉已在素斋中广泛使用。
Ⅲ.上述实验中人造肉制造需要加入大量的动物血清,而要获得动物血清仍需要饲养大量动物。
分析: 专家观点是,人造肉在不远的将来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Ⅰ项表明了人造肉的经济成本高、产量低、技术难突破,这作为理由,有力地质疑了专家的观点。
这种方式的反驳,不一定能够证明对方的论题为假,只是证明对方提供的论据证明不了论题。
例1: 李教授:目前的专利事务所工作人员很少有科技专业背景,但专利审理往往要涉及专业科技知识。由于本市现有的专利律师没有一位具有生物学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因此难以处理有关生物方面的专利。
分析: 李教授得出结论的根据是:专利审理往往要涉及专业科技知识。
然而事实上,大部分科技专利事务仅涉及专利政策和一般科技知识,不需要太多的专门技术知识,就弱化了李教授的论据,因而也削弱了他的结论。
例2: 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的智人遗骸在非洲出现,距今大约20万年。据此,很多科学家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现代人的直系祖先——智人在约20万年前于非洲完成进化后,然后在约15万年到20万年前,慢慢向北迁徙,穿越中东达到欧洲和亚洲,逐步迁徙至世界其他地方。
分析: 科学家的观点是,人类起源于非洲。论据是,年代最久远的智人遗骸在非洲出现,距今大约20万年。
而事实上,2010年,以色列考古学家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以东12公里的Qesem洞穴中发现了8颗40万年前的智人牙齿,这是科学家迄今为止在全球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智人遗骸。这就推翻了题干的论据,有力地反驳了科学家的观点。
例3: 近日,M市消委会公布了三款知名薯片含有致癌物的检测报告,并提醒消费者谨慎购买。该报告显示,S公司生产的薯片样品中,致癌物丙烯酰胺的含量超过2000毫克每千克,高于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毫克每千克。S公司知晓后,立即对此事件做出了回应和反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作为S公司的回应和反驳最为有力?
Ⅰ.薯片类产品普遍含有丙烯酰胺,但吃一包薯片,丙烯酰胺的实际摄入量极低。
Ⅱ.大多数品牌的薯片丙烯酰胺都超标,消委会不应该只检测S公司等几个品牌的薯片。
Ⅲ.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相关检测报告显示,与消委会检测的薯片样品,同批次的薯片抽检均无问题。
分析: 消委会提醒消费者谨慎购买三款知名薯片,其报告显示,S公司生产的薯片样品中,致癌物丙烯酰胺的含量远高于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
Ⅲ项用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检测报告显示同批次的薯片抽检均无问题,有力地质疑了消委会的检测,作为S公司的回应和反驳最为有力。
例4: 某医学专家提出一种简单的手指自我检测法:将双手放在眼前,把两个食指的指甲那一面贴在一起,正常情况下,应该看到两个指甲床之间有一个菱形的空间:如果看不到这个空,则说明手指出现了杵状改变,这是患有某种心脏或肺部疾病的迹象。该专家认为,人们通过手指自我检测能快速判断自己是否患有心脏或肺部疾病。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论断?
Ⅰ.杵状改变可能由多种肺部疾病引起,如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而且这种病变需要经历较长的一段过程。
Ⅱ.杵状改变不是癌的明确标志,仅有不足40%的肺癌患者有杵状改变。
Ⅲ.杵状改变是手指末端软组织积液造成,而积液是由于过量血液注入该区域导致,其内在机理仍然不明。
分析:专家认为,人们通过手指自我检测能快速判断自己是否患有心脏或肺部疾病。比如,手指出现了杵状改变是患有某种心脏或肺部疾病的迹象。
Ⅲ项表明,杵状改变的内在机理不明,这意味着通过手指自我检测难以判断心肺疾病。有力地质疑了专家的论断。
这种反驳方法的关键就是切断论题和论据之间的论证链条,这种反驳可以指出论证违反演绎规则,也可以是对论证的隐含前提进行反驳。
例1: 科学研究证明,非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和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食物有利于预防心脏病。鱼通过食用浮游生物中的绿色植物使得体内含有丰富的非饱和脂肪酸“奥米加-3”。而牛和其他反刍动物通过食用青草同样获得丰富的非饱和脂肪酸“奥米加-3”。因此,多食用牛肉和多食用鱼肉对于预防心脏病都是有效的。
分析: 上述结论是多食用牛肉有利于预防心脏病,其根据是:牛和其他反刍动物通过食用青草获得丰富的非饱和脂肪酸,而非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有利于预防心脏病。其隐含的假设是食用青草同样获得丰富的非饱和脂肪酸能保留在牛肉中。
若事实上,牛和其他反刍动物在反刍消化的过程中,把大量的非饱和脂肪酸转化为饱和脂肪酸。则上述假设就不成立了,这就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论证。
例2: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存在3种核苷酸基因类型:AA型、AG型以及GG型。一个人有36%的概率是AA型,有48%的概率是AG型,有16%的概率是GG型。在1200名参与实验的老年人中,拥有AA型和AG型基因类型的人都在上午11时之前去世,而拥有GG型基因类型的人几乎都在下午6时左右去世。研究人员据此认为:GG型基因类型的人会比其他人平均晚死7小时。
分析: 上述研究只比较了不同基因类型的人去世的时辰,就得出结论:GG型基因类型的人会比其他人平均晚死7小时。
这一论证必须假设,这三种基因类型的人的平均寿命天数是一样的,只不过时辰不一样。而事实上,平均寿命的计算依据应是实验对象的生命存续长度,而不是实验对象的死亡时间。这就有力地反对了上述研究人员的观点。
由于论证就是推理,或者是一系列推理的综合运用,如同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按照论证所使用的推理方式不同,论证也可以分为演绎论证与归纳论证。
从逻辑角度,推论一般可分为演绎、归纳、似真三种类型(以下三种推论形式中,a代表个体,x代表个体变元,F和G代表性质)。
演绎推论的特征是:如果前提均真,则结论必然为真。
其推论形式如下:
对于所有x来说,如果x是F,则x是G。
a是F。
所以,a是G。
可见,演绎推论是应用一般规则于特殊事例以得到一个结果。
前提一:这个口袋中的所有豌豆都是白的。
前提二:这些豌豆来自这个口袋。
结论:这些豌豆是白的。
归纳推论的特征是:如果前提均真,则结论可能为真。
其推论形式如下:
对于大部分x(或一定比例的x)来说,如果x是F,则x是G。
a是F。
所以,a是G。
可见,归纳推论是从事例和结果到规则,因为结论是一个概括。
前提一:这些豌豆来自这个口袋。
前提二:这些豌豆是白的。
结论:这个口袋中的所有豆子都是白豌豆。
似真推论的特征是:如果前提真,则结论似然为真。
但是似真推论是可废止的,因为大前提中的概括从本质上说是有例外的,而且这种例外是不能事先考虑到的,这意味着似真推论能被新引入的前提所推翻。
其推论形式如下: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x是F,则x是G。
a是F。
所以,a是G。
似真推论的常见形式是回溯推论,其推论形式如下:
事实C被观察到,
若A是真的,C将是理所当然的,
因此,有理由猜想A是真的。
可见,回溯推论是从规则和结果到事例。第一个前提是规则,第二个是结果,结论是事例。
前提一:这个口袋中的所有豌豆都是白的。
前提二:这些散落在口袋边的豌豆是白的。
结论:这些白豌豆来自这个口袋。
上述三种推论中,演绎推论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推理关系是演绎的,而归纳推论和似真推论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推理关系是非演绎的,因此,归纳推论和似真推论可以合并称为广义归纳推论。由此,可以把论证分为演绎论证和广义归纳论证(扩展性论证)两种。
演绎论证是运用演绎推理的形式所进行的论证,即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运用演绎推理规则推出其蕴含的某一特殊论断。一个推理正确的演绎论证,其大前提的真实性可以充分保证结论的真实性。
例1: 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分析: 这是个完全归纳推理方式做出的论证,实质上属于演绎论证,即其前提真,结论必然为真。
例2: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新生儿的测试,发现他们对某些图形的识别是生来就有的。由此可知,人类对图形的识别能力不都是通过学习得到的。
分析: 上述论证属于演绎论证,其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
例3: 19世纪前,技术、科学发展相对独立。而19世纪的电气革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两者的结合与发展,而这又使人类不可避免地面对尖锐的伦理道德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
以下哪项符合题干的断定?
Ⅰ.产生当今尖锐的伦理道德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是电气革命。
Ⅱ.如果没有电气革命,则不会产生当今尖锐的伦理道德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
Ⅲ.如果没有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就不会有电气革命。
分析: 题干的推理是:
电气革命→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与发展→尖锐的伦理道德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
从题干可知,电气革命是尖锐的伦理道德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的充分条件,因此,产生当今尖锐的伦理道德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是电气革命。即Ⅰ项成立。
因为由题干知,“电气革命”是“尖锐的伦理道德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的充分条件,但并不是必要条件。因此,Ⅱ项不能从题干推出。
因为由题干知,“电气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的充分条件,即“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电气革命”的必要条件。因此,Ⅲ项成立。
前提不必然蕴含结论或者说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或然的,我们称为非演绎的。广义的归纳逻辑研究非演绎的推理过程。人们在这些论证中并不声称结论的真理性是从前提必然地得到,而仅仅表明,前提对结论的支持是或然的,或者说结论盖然为真。
广义归纳论证是运用非演绎推理的形式所进行的论证,是根据一些特殊论断或常理得出结论的论证。其前提的真实性并不确认结论的真实性,也可称为“扩大的”论证。
例1: 大多数学习努力的人都会考上大学,李四学习努力,因此,李四可能会考上大学。
分析: 这一论证属于归纳论证,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是归纳支持关系,即其前提真,那么结论可能为真,而此论证的结论带有限定词“可能”,因此,该论证可信。
例2: 你数次闯红灯都安全,因此就认为闯红灯没有危险。
分析: 这一论证属于归纳论证,其前提真,那么结论可能为真,但该论证的结论是确定性的,因此,该论证不可信。
例3: 一艘远洋帆船载着5位中国人和几位外国人由中国开往欧洲。途中,除5位中国人外,全患上败血症。同乘一艘船,同样是风餐露宿,漂洋过海为什么中国人和外国人如此不同呢?原来这5位中国人都有喝茶的习惯,而外国人却没有,于是得出结论:喝茶是这5位中国人未得败血症的原因。
分析: 这一论证属于归纳论证,是应用差异法得出因果关系,因此,该论证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在确定一个论证是归纳的还是演绎的时,要考虑到论证的某些客观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演绎和归纳往往带有其特别的指示词,即指示词有助于我们判断一个论证是演绎的还是归纳的。
演绎指示词包括“肯定地”“无疑地”“绝对地”“必然地”和“一定是”等。
归纳指示词包括“或许”“不大会”“合乎情理地”“难以置信地”“有望”“多半不会”和“有理由推断”等。
要注意的是,指示词并不能完全确定演绎还是归纳,论证者时常出于修辞的目的,为增加其结论的力度,使用“(这)无疑可以得出”这样的短语,这并不能表明该论证就是演绎的。因此,判断的根本标准还是要看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联性。
如果结论确实严格必然地从前提得来,该论证就清楚地是演绎的。在这样一个论证中,不可能前提真而结论假。另一方面,如果结论不是严格必然地从前提得来,而是或然地得来,那么最好把该论证看作归纳的。
例1: 如果下雨了,那么地就会湿。现在下雨了,所以,地就会湿。
分析: 在这个例子中,结论严格必然地从前提得来。因此,这是个演绎论证,推理有效,结论一定可靠。
例2: 如果下雨了,那么地就会湿。现在,我们发现地是湿的,所以,很可能下雨了。
分析: 在此例中,结论不是严格必然地从前提得来,而是以某一程度的或然性得来的。如果我们假定前提都是真实的,那么基于那个假定,该结论是真的是很有可能的。因此,这属于广义归纳论证,尽管结论是或然性的,但该论证可信。
例3: 巴西火蚁目前在美国南部大量滋生。与巴西的火蚁不同,美国的火蚁一巢中有两只蚁后,这种火蚁比一巢中只有一只蚁后的火蚁更有侵略性,它们几乎消灭了其巢穴附近的所有昆虫以独占食物来源,因而火蚁的数量迅速增长。在巴西由于火蚁的天敌能限制火蚁的数量,所以把这些天敌引进美国会阻止美国火蚁数量的增长,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分析: 上述前提不能必然地得出结论,因此属于广义归纳论证。其主张是,为消除美国火蚁,美国引进生活在巴西的火蚁天敌。要想使从巴西引进的昆虫能对美国南部地区的环境有益,首先得保证这种昆虫在该地区能够存活,其次是这种昆虫给这个地区的环境带来的益处要大于害处;要想使这种昆虫抑制住火蚁数量的增加,首先就要求是这种昆虫吃掉了火蚁,而不是火蚁吃掉了这种昆虫,其次要求这种昆虫杀死火蚁的比率要超过火蚁数量增加的比率。据此分析可知,要使上述论证成立,必须假设:
第一,在美国引进火蚁的天敌将不会造成比火蚁本身所导致的环境灾难更可怕的后果。
第二,巴西火蚁的天敌能够适应美国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三,异常凶猛的双蚁后火蚁不至于杀死它们在巴西远亲的天敌。
第四,火蚁本身繁殖的速度不会超过其天敌杀死它们的速度。
评估一个具体的推理或论证,人们往往考虑以下两方面:
第一,前提是否为真。
这对科学家和实践工作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前提在何种程度上支持了结论。
逻辑本身只关注这一点。如果前提都真,由此推出的结论是必然真还是或然真?前提是否为结论提供了强有力而又并非决定性的证据?前提是否为结论提供了证据?综合起来,也就是前提和结论的证据联系的强度如何。
推理具有各种各样的强度,由最强度的演绎推理到可能强度的归纳推理直至前提与结论相矛盾的推理。评判推理前提和结论之间联系的强的标准:
一是演绎的有效性。
演绎推理的有效性是由它的推理形式所保证的,因而它关注的是有效推理形式的判定方法和如何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构造有效的推理形式系统。
二是归纳的强度。
归纳推理是那种其前提仅仅给予结论某种概率等级的而非必然支持的推理,因而它关注的是归纳或然性和推理的归纳强度的测度与评估,以及构造归纳强的推理的规则。
由此,演绎论证与归纳论证的主要区别概括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