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Argumentation)在《新牛津英语词典中》中的含义是:系统性地进行推理以支持想法、活动或理论的行动或过程。通俗而言,论证是用某些理由支持某一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摆事实,讲道理”。
论证是指任意一个这样的命题集合,在这个命题的集合中,其中有一个命题是这个命题集合中的主张,这个主张是从该命题集合中的其他命题推导出来的,推导出这个主张的其他命题,也可以看作是对该主张的真实性或者正确性提供了支持,或者是提供了依据。
可见,论证是用某些理由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的过程或语言形式,是一组有内在结构联系的命题系列,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构成。论点也叫主张、结论,即论证者所主张并且要在论证过程中加以证明的观点。论据也叫前提、理由,是论证者用来支持或反驳某个论点的理由,它们可以是某种公认的一般性原理,也可以是某个事实性断言。
例1: 疯牛病通过给母牛喂食染病动物的P体来传播,而且这一现状还没有完全地被根除。是以,疯牛病仍然对吃牛肉的人构成威胁。
分析: “是以”一词表达了某事正在被推论出的要求,因此这段话是一个论证。
例2: 食物的遗传基因修正是危险的事情。遗传基因工程能把不想要的变化引进产生食物的生物的DNA,而且这些变化对消费者可能是有毒的。
分析: 这段话是一个论证。第一个陈述是结论,另外两个是前提。
一个好的论证可以既用于发现真理,也用于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结论。具体而言,论证的作用在于:
第一,论证有助于发现和揭示真理性的东西。
论证有助于证明、表达或宣扬真理,论证是建立科学体系、确立科学理论的必要手段。通过论证,可以根据某些一般性原理推出某个未来事件将会以何种方式发生,也可以根据某些一般原理去说明某个个别事件为何会如此发生。
第二,论证是人际沟通中的重要手段。
论证可以根据某些一般原理和当下的特殊情况作出行为上的决断: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通过论证,可以把一些理由组织起来,以使对方和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论证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对于论证方来说,论证能够使自己的思想走向周密、深刻、全面和正确。另一方面,对于接受方来说,论证使他能够通过客观地检验论述者的思考过程来判断其思考的好坏,从而决定是否接受他的观点或想法;如果不接受,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或理由;当有必要时,又如何去反驳他。
论证是一个陈述系列,其中一部分被称为结论,该结论又是根据其他被称为前提的部分得到断定的。但有结构的命题序列不一定都是论证,首先要学会区分论证和非论证性陈述。典型的非论证包括,非推理的话语段落、说明性的话语段落、例解、解释和条件陈述。
非推理的话语段落是缺乏证明的话语段落,包括警告、忠告、信念性或意见性陈述和报告等。
例: 很多事情,当经历过,自己知道就好,很多改变,不需要说出来的,自己明白就好。
说明性的话语段落是一种谈论,由一主题句开始,随之以扩展或者详细地说明该主题句的语句,并且其目的不是证明主题句。
例: 英国纽克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考古人员在北约克郡的斯塔卡发现一处有一万多年历史的人类房屋遗迹。测验结果显示,它为一个高约3.5米的木质圆形小屋,存在于公元前8500年,比之前发现的英国最古老房屋至少早500年。考古人员还在附近发现一个木头平台和一个保存完好的大树树干。
一个包含例子的段落是一个举例还是一个论证依赖于对下述问题的回答:例子仅仅是阐明(或者解释)一个陈述,还是用来为它提供证据?如果例子是用来提供证据的,则该段落就是一个论证;反之,就不是一个论证而只是一个例解。
例: 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例如,猫、马、羊、猴、人都是脊椎动物。
解释是最重要的非论证之一。论证和解释在语言形式上非常相似,但通过语义分析,从前提和结论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到两者是不同的。
例1: 汤姆生病了,因为他吃得太多。
例2: 脐橙被如此称呼,是因为它们在与果柄相对的另一端长有一个看似人的肚脐的东西。
上述两例属于解释,而非论证。由于解释常含有指示词“因为”,所以容易被误认为是论证。然而,解释不是论证,因为在解释中,解释者的目的是表明为什么某事是那样,即说清楚或者让被解释者弄懂,而不是要证明它;而在论证中前提的目的是证明某事就是那样。
当然,解释性的话语段落也可能是论证,论证性的话语段落也可能是解释,这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条件句代表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定义关系、标志关系、规定关系等。以常见的因果关系为例,因果陈述其实是一个陈述,而论证必须由两个或更多的陈述组成,所以因果关系本身并不是论证。同样,所有的条件句都不是论证。
条件句是一个以“如果……那么……”为代表的陈述,由两部分组成:前项代表条件,后项代表条件蕴含的后果。人们容易把条件句混淆为论证,误把它的前项看作前提,后项看作结论。由于条件陈述只是断言,如果前项是真的,那么后项也是真的,但并没有断言前项本身或后项本身是真的,因此,在条件陈述中,没有要求前项或后项呈现证据,所以,条件陈述不是论证。
例1: 如果持续干旱,那么土地就会沙漠化。
上述条件句重点是陈述的是持续干旱和土地沙漠化的关联,它并不含有肯定现在就是持续干旱的意思,自然不能把它当前提。
例2: 所有动物,如果它们的骨盆骨具有相同的特征,那么它们的其他骨骼部位一般也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上述条件句同样不是论证,只是表明了假定情况下的一种关联关系。
虽说单个条件陈述都不是论证,条件陈述可以用作论证中的内容。条件陈述和论证之间的关系可以概述如下。
第一,单个条件陈述不是个论证。
第二,条件陈述可以是论证的一部分:前提或结论(或两者)。
第三,条件陈述的推理内容可以重新表达以形成一个论证。
例3: 为了胎儿的健康,孕妇一定要保持身体健康。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她必须摄取足量的钙质,同时,为了摄取到足量的钙质,她必须喝牛奶。因此,如果孕妇不喝牛奶,胎儿就会发育不好。
分析: 上述段落是个论证,其条件陈述作为论证的一部分。
前提: 为了胎儿的健康,孕妇必须喝牛奶。
结论: 如果孕妇不喝牛奶,胎儿就会不健康。
例4: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经发现了一种有绿色和褐色纤维的棉花。但是,直到最近培育出此种棉花的长纤维品种后,它们才具备了机纺的条件,才具有了商业价值。由此可见,只能手纺的绿色或褐色纤维棉花不具有商业价值。
分析: 上述段落是个论证,其条件陈述作为论证的一部分。
前提: 只有具备了机纺的条件,棉花才具有了商业价值。
结论: 只能手纺的棉花不具有商业价值。
推理是指从已知命题得出新命题的思维形式,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命题序列。任何推理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前提,即推理中的已知命题;二是结论,即所推出的新命题。
论证是由推理组成的,推理存在于论证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可看成同义的,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
论证和推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任何论证都要借助推理才能完成。一个推理和一个论证可以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结构上,论证和推理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主张(论点、观点、论题)相当于推理的结论,理由(依据、论据、证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证方式(证明方法)相当于推理的形式。
一般而言,推理就是论证,因为任何论证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推理过程,都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也就是论证的前提和结论,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论证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一个论证的主张和推理的结论是同样的意义;一个论证的理由和推理的前提是同样的意义;而推理过程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论证的理由和主张之间的关系。一般所说的论证方式,实际上就是指推理方式。
推理强调的只是逻辑关系,而论证除对逻辑关系的关注外,同时要关注内容和主张。
推理是一个从前提到结论的过程。我们依据什么内容来进行推理,依据的命题是真还是假,以及我们相信不相信这个主张,这些对推理都不重要。推理强调的是过程,专注的是命题和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论证则不同,它也涉及对逻辑关系的关注,但是,在对一个主张作论证的时候,我们首先得相信这个主张,或者认为这个主张是真的,我们也得相信为这个主张提供支持的命题也是真的。
可见,论证和推理有一个实质性的区别:推理并不要求前提真,假命题之间完全可以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即推理并不承诺前提和结论是真实的或可接受的,而仅仅承诺:如果前提是真实的,则结论是真实的。推理只关心推理中符合不符合逻辑,符合不符合推理方法和规则等等,它不关心是否正确、真实、可接受性。但论证的目的是证明结论的真实性和可接受性,因而在论证的过程中,理由、论据必须是真实的或可接受的。
例1: 因为所有的猕猴桃都是香蕉,猴子是猕猴桃,所以,猴子是香蕉。
分析: 上面的陈述是个有效的推理,但它不是一个论证,因为其前提明显是虚假的。
例2: 所有现代鸟类的头骨和骨盆具有与某些恐龙的头骨和骨盆相同的特征,所有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都是恐龙,因此,现代的鸟类是恐龙。
分析: 上面的陈述是个有效的推理,但它不是一个论证,因为其小前提和结论明显是假的。
从文章中辨识出论证,是分析、评估论证的起点。论证的辨识,是从文章或话语中分离或抽象出论证,即能够解读语言之后的意义,从纷杂的句子后面辨认出原意和论证。
论证只是语言的多种功用之一。首先应辨别一个语篇或语段被用于何种目的,如前面所述,非推理的话语段落(比如,警告、劝告、连贯性陈述、报道等)、说明性的话语段落、例解、解释和条件陈述等语段一般没有论证功能。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一个推理和论证时,我们要练习将它转换成论证形式,寻找它的前提与结论,然后可以更进一步地去分析它。辨识论证没有固定和通用的程式,下面提供一些线索和提示方法。
辨识论证的一个线索是那些表示原因、理由、前提、根据、推测和结论的词。比如“因为”很可能是引导一个理由或前提,它的前面很可能是结论。“所以”引导的可能是结论,在它以前的便可能是理由前提。像这样标志着理由、结论的推理关系的词,称为标志词或指示词。
在自然语言中,这些指示词及其所引导出的命题组成的话语,常常表达一个论证。有时候,这些指示词成对地使用,例如我们就常常使用“之所以……是因为……”来表达一个论证。但更常见的是这些指示词的省略用法,只使用其中的一个,或者都省略。
论证指示词有两类,即结论指示词和前提指示词。比如,“因为”一词就表明其后的陈述作为论证的理由或前提起作用。两类指示词可以互换,互换之后,前提和结论出现的次序也随之变化。
用以指明前提的指示词是前提指示词。比如,因为……、由于……、依据……、根据……、原因是……、理由是……、基础是……、来自于……、归之于……、举例说来、支持我们观点的是……、这么说的缘由是……等。
例1: 有些人坚信,在宇宙空间中,还存在着人类文明之外的其他高级文明,因为现在尚没有任何理论和证据去证明这样的文明不可能存在。
上述论证的前提是:现在尚没有任何理论和证据去证明这样的文明不可能存在。
例2: 在工作场所,流感通常由受感染的个人传染给其他在他附近工作的人,因此一种新型的抑制流感症状的药实际上增加了流感的受感染人数,因为这种药使本应在家中卧床休息的人在受感染时返回到工作场所。
上述论证的前提是“因为”后面的陈述。
例3: 《乐记》和《系辞》中都有“天尊地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等文句,由于《系辞》的文段写得比较自然,一气呵成,而《乐记》则显得勉强生硬,分散拖沓,所以,一定是《乐记》沿袭或引用了《系辞》的文句。
上述论证的前提是“由于”后面的陈述。
用以指明结论的指示词是结论指示词。比如,因此……、所以……、因而……、从而……、由此可见……、我(们)认为……、可以推断……、这样说来……、结论是……、简而言之……、显然……、其结果是……那么……、可以推测……、我(们)相信……、很可能……、表明……、以此可以知道……、由此可得出……、这证明……等。
诸如此类的论证指示词告诉我们,哪些陈述是由证据和理由表明其正当性的,哪些陈述是作为前提支持那个陈述的。
例1: 人的日常思维和行动,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都包含着有意识的主动行为,包含着某种创造性,而计算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预先编制的程序控制的,因此计算机不可能拥有人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上述论证的结论是“计算机不可能拥有人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2: 保护思想自由的人争论说,思想自由是智力进步的前提条件。因为思想自由允许思考者追求自己的想法,而不管这些想法会冒犯谁,以及会把他们引到什么方向。然而,一个人必须挖掘出与某些想法相关的充分联系,才能促使智力进步。为此,思考者需要思考法则。所以,关于思想自由的论证是不成立的。
上述论证的结论是“关于思想自由的论证是不成立的”。
例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被用于在战场上执行侦察、运输,甚至将来冲锋陷阵的都不再是人,而是形形色色的机器人。人类战争正在经历自核武器诞生以来最深刻的革命。由此可知,机器人战争技术的出现可以使人类远离危险,更安全、更有效地实现战争目标。
上述论证的结论是“由此可知”后面的陈述。
辨识论证的根本标准是话语之间的支持关系。有些论证不包含指示词,论证指示词仅仅是发现论证的线索,而不是标准。有时,论述者可能省略论证指示词,但这并不影响那个语段作为论证起作用。我们将论证和非论证区别开来的依据是,在一个语段中一些陈述是用来支持另一个陈述的可接受性的。
有的段落里完全没有论证的标志词语,但考察话语锻炼,可以察觉作者或陈述者的论证用心和论证的上下关系。这时,接收者(读者或听者)必须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哪个陈述被(隐含地)要求为从别的陈述推出?论述者(作者或说者)在努力证明什么?那段话里的要点是什么?
简而言之,一段文章是否论证,根本地还是要看论述者的意图。论述者是否想使你相信并接受什么观点,证明什么事实吗?如果是,那么这就是一个论证。
确定主要结论(最终结论)是寻找论证的首要工作。确定主要结论的办法有:第一,如前所述,体会作者的意图,他到底想要我们相信什么?这就是他的主要结论。第二,确定这个文章的主题,看作者到底采取的是什么立场。主要结论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者末尾表达出来。
确定主要结论(最终结论)之后,再一步步向上寻找支持它的直接理由,这是追寻论证中理由和结论之间关系的有效办法。在寻找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询问“理由问题”,即“有什么理由能使我接受这个断言?”通过这个问题,追寻直接支持结论的理由,然后针对这个理由再次提出这个问题,以求找到支持这个理由的理由,通过步步推进,直到最后达到论述者给出的初始理由。
寻找论证始于批判性阅读,从文章或语段中识别出论证,是一个整体理解、解释和判断的过程。为了辨别论证和结构,常常需要反复阅读文章,细致地考察文字和语境的内容,发掘语言的真实、准确的意义,理解和判断文章的意图和结论,细心找到有关陈述,分析它们的关系,提取中间的论证内容,确定已经把所有的理由都找出来了,辨认出一个完整的论证来。这常常还意味着需要补充原文中没有明说但隐含了的意思。有时还需要帮它加上需要的潜在前提。
总之,从阅读一开始,就应有意地寻找论证,确定前提、结论,哪些前提和哪个结论相关,并把它们一一用符号和评注表示出来。
例1: 利兹鱼生活在距今约1.65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是恐龙时代一种体形巨大的鱼类。利兹鱼在出生后20年内可长到9米长,平均寿命40年左右的利兹鱼,最大的体长甚至可达到16.5米。这个体型与现代最大的鱼类鲸鲨相当,而鲸鲨的平均寿命约为70年,因此利兹鱼的生长速度很可能超过鲸鲨。
分析: 此段落的最后一句是结论,然后寻找支持这一结论的前提。当论证根据逻辑原则重新构成的时候,结论总是列在前提后面:
P1:利兹鱼的平均寿命为40年左右,而鲸鲨的平均寿命约为70年。
P2:最大的利兹鱼体型与鲸鲨相当。
C:利兹鱼的生长速度很可能超过鲸鲨。
(备注:P1、P2分别代表前提1、前提2;C代表结论,下同。)
例2: 文明人与野蛮人或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通过深谋远虑来抑制本能的冲动。唯有当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并不是受本能冲动的驱使,而是因为他的理性告诉他,到了未来某个时期他会因此而受益,这才出现了真正的深谋远虑。耕种土地就是一种深谋远虑的行动,人们为了冬天吃粮食而在春天工作。
分析: 此段落的第一句是结论,然后寻找支持这一结论的前提。
P1:耕种土地就是一种深谋远虑的行动,人们为了冬天吃粮食而在春天工作。
P2:唯有当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并不是受本能冲动的驱使,而是因为他的理性告诉他,到了未来某个时期他会因此而受益,这才出现了真正的深谋远虑。
C:文明人与野蛮人或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通过深谋远虑来抑制本能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