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研究对象就是思维,而在实际思维中,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使用语言的过程。所以在研究逻辑思维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语言。
在我们平时的语言表达中往往存在逻辑问题。对于日常语言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以及受话人个体的差异,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但在特定的语境下,一句话的含义应该是确定的。在需要确定一句话或一段话的真实含义时,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语意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其中判断所表述的实际意义和内容。
自然语言的语句是依赖语境的,语境指言语交际所发生的具体环境,一般包括言语交际的参与者(即说话者和听话者),言语交际的主题、时间、地点及其相关情景,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共有的背景知识等。虽然自然语言常常是多义的、歧义的、模糊的,但由于语境因素在起作用,我们日常所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大致都能成功进行,很少发生误解或曲解现象,就是因为语境补充了字面信息的不足。也就是说,一个句子表达什么意义,不仅取决于其中所使用的词语的一般意义,而且还取决于说出这句话的语境。
例1: 科学家的平均收入与他们作出的贡献比起来是太低了。最杰出的科学家的收入不应该和普通的演员、歌星、体育明星、大饭店经理相比,应该和他们之中的最杰出者相比。
上述议论所隐含的意思是什么?
分析: 上述议论隐含了尽管现在这些最杰出的科学家的收入比普通的演员等要高,但却无法与他们之中的最杰出者相比。即隐含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最杰出的科学家的收入并不比普通的演员、歌星、体育明星和大饭店经理低。
第二,最杰出的演员、歌星、体育明星、大饭店经理的收入一般地要高于最杰出的科学家。
例2: 小荧十分渴望成为一名微雕艺术家,为此,她去请教微雕大师孔先生:“您如果教我学习微雕,我要多久才能成为一名微雕艺术家?”孔先生回答:“大约十年。”小荧不满足于此,再问:“如果我不分昼夜每天苦练,能否缩短时间?”孔先生答道:“那要用二十年。”
孔先生的回答所提示的成为微雕艺术家的重要素质是什么?
分析: 小荧要想成为一个微雕艺术家,微雕艺术家孔先生告诉她需要十年的时间,如果昼夜不休息每天苦练,孔先生反而说那要二十年。孔先生的回答说明小荧缺乏耐心,而要从事微雕这样的艺术,非得有极大的耐心不可。如果没有耐心会用更长的时间去完成同一件事情。因此,“耐心”最可能是孔先生的回答所提示的成为微雕艺术家的重要素质。
例3: 传统记忆理论认为,记忆就像录像带,每一次回忆都是从大脑中找出相应时间内的某一段录像加以回放。场景构建理论对记忆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人脑在编码记忆时只是记录一些碎片;在需要的时候,人脑以合乎逻辑并与主体当前信念状态相吻合的方式,将这些碎片连贯起来并做出补充,以形成回忆。
下面列出的现象都是场景构建理论能解释而传统记忆理论不能解释的,除了:
Ⅰ.有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丧失记忆能力。
Ⅱ.人对于同一件往事的多次回忆,内容会发生变化。
Ⅲ.一项统计显示,目击证人在20%~25%的情况下会指认警方明知不正确的人。
Ⅳ.英国心理学家金佰利·韦伯通过给实验对象看一些合成的假照片,成功地给他(她)植入了关于童年生活的虚假记忆。
分析: 传统记忆理论认为,记忆就像录像带,回忆完全是客观的,而场景构建理论认为,回忆带有主观的成分。
Ⅰ项所述,有些患者会丧失记忆能力,这可用传统记忆理论来解释。
其余项都可以用场景构建理论来解释,即会出现补充的内容。
例4: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拉尼娜的到来将对全球气候产生相反的影响,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许多反常气候就会改变。美国沿海遭受飓风袭击的可能性会上升,澳大利亚东部可能发生洪水,南美和非洲东部地区可能出现干旱,南亚将出现猛烈的季风雨,英国气温将会下降,大西洋西岸可能提前出现暴雨和大雪,并使该地区的产粮区遭受破坏性旱灾,东亚的雨带将往北移,秋冬季雨水将会增多。拉尼娜在将冷水从海底带到水面的同时,也把海洋深层营养丰富的物质带到水面加快浮游植物和动物繁殖,将使东太平洋沿岸国家渔业获得丰收。
以下除哪项外,都是上文所描述的拉尼娜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
Ⅰ.非洲某些地区的干旱不但没有缓解,而且有加重的趋势,非洲一些国家的生活仍然艰难。
Ⅱ.澳大利亚西部可能发生洪水,对该地区的牧业将产生不良的影响,世界羊绒的价格可能上涨。
Ⅲ.美国东海岸地区的冬天会变冷,降雪量会有明显的增加,影响该地区的粮食生产,世界粮食价格有上涨的趋势。
Ⅳ.由于冬季雨水比较充沛,我国北方冬小麦的生长条件得到改善,小麦产量将会有所增加。
Ⅴ.墨西哥、智利等国的渔业将走出多年徘徊的局面,世界鱼产品的价格有可能下降。
分析: Ⅱ项陈述“澳大利亚西部可能发生洪水”,而题干中说的是“东部”,没说“西部”,可见该项与题干所述不符,因此为正确答案。
其余选项均是拉尼娜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Ⅰ项中指的“非洲某些地区”就是题干中讲的“非洲东部地区”。Ⅲ项说的“美国东海岸地区”与题干中说的“大西洋西岸”相同。Ⅳ项所说的“我国北方冬季雨水比较充沛”与题干中说的“东亚的雨带将往北移”有关。Ⅴ项中的“墨西哥、智利等国家”与题干中的“东太平洋沿岸国家”一致。
论辩是一种言语的、社会的、理性的活动,是消除意见分歧的手段。对一种主张进行争辩,意味着这种主张的真实性或者可信性受到了怀疑。争辩的目的是企图打消他人的疑虑,或者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争议的焦点既可以是观点,也可以是理由。其中,发生在主要问题上的争议称为观点之争;发生在主要根据上的争议称为理由之争。
例1: 张教授:和谐的本质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是和谐的,例如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克隆人是破坏社会和谐的一种潜在危险。
李研究员:你设想的那种危险是不现实的,因为一个人和他的克隆复制品完全相同的仅仅是遗传基因。克隆人在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在外形、个性和人生目标等诸方面形成自己的不同特点。如果说克隆人有可能破坏社会和谐的话,我看一个现实危险是,有人可能把他的克隆复制品当作自己的活“器官银行”。
请问张教授与李研究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分析: 张教授推理的隐含假设是克隆人和其原人是完全相同的。而李研究员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克隆复制品仅仅是遗传基因完全相同而在外形、个性和人生目标等诸方面并不同。可见,张教授与李研究员争论的焦点是“一个人和他的克隆复制品是否完全相同?”
例2: 陈先生:未经许可侵入别人的电脑,就好像开偷来的汽车撞伤了人,这些都是犯罪行为。但后者性质更严重,因为它既侵占了有形财产,又造成了人身伤害;而前者只是在虚拟世界中捣乱。
林女士:我不同意,例如,非法侵入医院的电脑,有可能扰乱医疗数据,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非法侵入电脑同样会造成人身伤害。
请问两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分析: 陈先生的观点是,未经许可侵入别人的电脑只是在虚拟世界中捣乱(并未造成人身伤害),其犯罪性质不如开偷来的汽车撞伤了人严重。林女士的观点是,非法侵入电脑同样会造成人身伤害,这两类行为同样严重。可见,本题争论的焦点是“非法侵入别人电脑与开偷来的汽车伤人这两种犯罪的性质是否一样严重?”
例3: 甲:恐龙灭绝的原因是由于全球性的气候剧变极大地减少了以前丰富的食物来源。
乙:不对,恐龙的灭绝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动物家族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繁殖迅速,动作敏捷,生存力极强,成为与恐龙争夺食物的致命对手。
丙:曾经发生过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烟云遮日达数十年之久,大量的作为恐龙食物的植物相继枯亡。
如何最为恰当地概括三人的意见?
分析: 题干中三人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的意见如下。
甲的意见是饥饿(极大地减少了以前丰富的食物来源),但认为造成食物短缺的原因是全球性的气候剧变。
乙的意见也是饥饿(新的动物家族成为与恐龙争夺食物的致命对手),但认为造成食物短缺的原因是新的动物家族哺乳动物。
丙的意见还是饥饿(大量的作为恐龙食物的植物相继枯亡),但认为造成食物短缺的原因是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烟云遮日达数十年之久。
由此可见,三人都同意饥饿是引起恐龙灭绝的原因,但对引起食物短缺的原因有不同的意见。